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7】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兀帝少学不避病痛】
梁元帝曾经对我说:“从前,我在会稽郡的时候,从12岁开始就已经喜欢学习了。
当时我患有疥病,手都没有办法握拳,膝盖几乎不能弯曲。
我关上书房,挂上葛布制成的帐子,避开苍蝇,一人独坐,用瓯瓶装着山阴甜酒,时而喝上几口,以此减轻疼痛。
专注地读一些史书,一天读20卷,因为没有老师传授,时常会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句子,这就需要自己反复揣摩,因为自己喜欢读书,不知道厌倦。”
处于帝王之子这样尊贵的地位,又处于无忧无虑的孩童时代,尚且能够如此用功,何况是那些希望通过学习飞黄腾达的平民百姓呢?
颜氏家训——【勤学不辍必成大器】
古代勤奋好学的人很多,苏秦读书的时候用锥子刺大腿以防止瞌睡;文党把斧子投于高树,毅然前往长安求学;孙康在夜晚的时候凭借雪地的反光读书;车胤用袋子收聚萤火虫用来照明读书;倪宽和常林在耕种时也要带上经书;路温舒在放羊时就摘蒲草截成小简用来写字。
他们都是勤奋好学的人。
梁朝彭城的刘绮,是交州刺史刘勃的孙子,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买不起蜡烛,夜读的时候,就买来获草,将它折成尺把长并点燃用来照明。
梁孝元帝刚离开会稽时,精心选拔官吏,刘绮因为才华出众,所以被任命为太子府中的国常侍兼记室,很受器重,最后当上了金紫光禄大夫。
义阳的朱詹,祖祖辈辈住在江陵,后来迁到了扬都。
他勤奋好学,因为家里没有钱,连续几天都没有米用来做饭,就经常靠吃纸来充饥。
天冷的时候,没有被子可以盖,他就抱着狗取暖而睡。
小狗也非常饥饿,就跑到外面去偷东西吃,朱詹大声呼唤也不见它回家,那哀伤的叫声惊动了周围的邻居。
即使这样,他依旧没有荒废学业,最后成为了一名学士,官位升至镇南录事参军,受到梁孝元帝的礼遇。
这些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也是一个勤学的典型。
东莞人藏逢世,二十多岁时,想读班固的《汉书》,但苦于不能长期借读,就向他的姐夫刘缓要来名片、书札的边幅纸头,亲手抄了一本。
军府中的人都佩服他的志气,后来他因为研究《汉书》而闻名于世。
颜氏家训——【勤学好问以学成忠】
齐朝有个叫田鹏鸾的宦者,原本是少数民族人。
刚刚入宫的时候才十四五岁,那个时候就非常好学,书本随身携带,早晚诵读,由于他所处的地位十分低下,所以劳役非常辛苦,但仍能利用闲暇时间,四处向人请教。
每次到文林馆,都气喘吁吁,汗流浃背,除了请教书中不懂的问题外,没有空闲谈其他的事情。
每当在书中看到古人守节操、重义气的事,他就感叹不已,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非常喜欢他,极力开导鼓励他。
后来他得到皇帝的赏识,被赐名为敬宣,官位升到了侍中开府。
齐后主逃往青州的时候,派他到西边探路,结果被周军俘获。
周军问他后主的去向,田鹏鸾欺骗他们说,“已经逃走了,估计已出了国境。”
周军不信他的话,就对他严加拷打,企图使他屈服;他的胳膊和腿每被打断一条,神色就变得越是严厉,后来四肢竟然全被打断了,就这样被打死了。
一位少数民族的少年,尚且能够通过学习变得忠心耿耿,北齐的将相们,远远不如敬宣这样的奴仆。
颜氏家训——【为人父母以学为教】
邺城被北周军队平定之后,我们被迫迁到关内。
思鲁曾经对我说:“朝廷没有了俸禄,家里也没有积累的钱财,我只好靠出卖体力来赚钱,以尽供养之责。
你总是督促我读书,致力于经史之事,为此我受尽了劳苦,你难道明白现在怎么安心读书吗?”
我教训他说:“当儿子的固然应当把供养之责放在心上,当父亲的却应当把子女的教育作为根本大事。
如果让你放弃学业去赚取钱财,我即使是丰衣足食,又怎么会感到吃得香甜,穿得暖和呢?如果你致力于先王之道,继承我们家祖辈的事业,那么,我即使吃粗茶淡饭,穿麻布衣衫,也感到心安理得。”
颜氏家训——【独学无友孤陋寡闻】
士,自许史学,名价甚高,乃云:“王莽非直鸱目虎吻,亦紫色蛙声。”
又《礼乐志》云:“给太官搁马酒。”
李奇注:“以马乳为酒也,捶搁乃成。”
二字并从手。
捶掴,此谓撞捣挺之,今为酪洒亦然。
向学士又以为种桐时,太官酿马酒乃熟。
其孤陋遂至于此。
太山羊肃,亦称学问,读潘岳赋:“周文弱枝之枣”,为杖策之杖;《世本》:“容成造历。”
以历为碓磨这磨。
《书经》上说:“喜欢提问就能丰富知识。”
《礼经》上说:“自己一个人学习而没有朋友可以一起来商讨,就会变得孤陋寡闻。”
这说明学习必须共同切磋、互相启发。
我见过很多闭门读书的人,他们往往自以为是,在大庭广众下,常常出错误。
《谷梁传》叙述公子友与莒两人相斗,旁边的人呼叫“孟劳”。
孟劳是鲁国宝刀的名称,这个解释在《广雅》这本书上也曾经出现过。
最近我在齐国,有位叫姜仲岳的人对我说:“孟劳是公子友身边那位姓孟名劳的大力士,被鲁国人当做国宝。”
他极力和我争辩。
当时清河郡守邢峙也在场,他是当代的大学者,他帮我证实了这个问题,姜仲岳才红着脸认输了。
此外,《三辅决录》上说,“汉灵帝在宫殿柱子上题字:‘堂堂乎张,京兆田郎。
’”这是引用《论语》中的话,我认为“堂堂乎张”形容京兆的田凤长得相貌堂堂。
有一位才士,却解释成:“当时张京兆及田凤二人都长得相貌堂堂。”
他听了我的解释后,开始非常惊骇,后来很快就明白过来,又对此感到懊悔。
江南有一位权贵,读了误本《蜀都赋》的注解,本中将“蹲鸱,芋也。”
误写作“蹲鸱,羊也”。
有人馈赠他羊肉,他就回信说,“谢谢您送给我的蹲鸱。”
满朝官员都感到惊诧,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经过很长时间查到出典,才知道事情的原委。
元魏时期,有一位有博学而身居要职的大臣,他刚刚得到一本《史记音》,而其中注音的错误有很多,给“颛顼”注音也是错的,顼字应当注音为许录反,却错注为许缘反,这位大臣就对朝中官员们说:“以前我们把颛顼错误地读成‘专旭’,实际上应该读‘专翱’。”
这位大臣名气很大,大家都很信服,遵从他的说法。
直到一年后,又有大学者对这个词的发音苦苦地研讨,才知道那位大臣读错了。
《汉书·王莽赞》说:“紫色蛙声,余分闰位。”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王莽以假乱真。
以前,我曾经和别人谈书籍,其中谈到王莽的长相,有一位聪明能干、名望很高的人,自称精通史学,他却说:“王莽不但长着和老鹰一样的眼睛,老虎一样的嘴唇,而且皮肤发紫,声音像蛙鸣。”
此外,《礼乐志》上说:“给太官搁马酒。”
李奇的注解是“以马乳为酒也,捶桐乃成。”
“揰”、“搁”的偏旁都从手。
捶桐这里指把马奶上下捣击、搅拌的意思,现在做奶酒也是用这种方法。
那位聪明人又认为李奇注解的意思是:“要等种桐树之时,太官造的马酒才熟。”
他孤陋寡闻竟然到了这种程度。
太山的羊肃,也称得上有学问的人,他读潘岳赋中“周文弱枝之枣”一句,把“枝”字读作杖策的“杖”字;他读《世本》中“容成造成历”一句,把“历”字认作碓磨的“磨”字。
颜氏家训——【单信耳受施安失所】
在说话写文章,援引古今的例证时,必须是自己从书中亲眼看到的,而不要相信耳朵所听到的。
江南乡里间,有些士大夫不勤奋好学,又羞于被视为没有学识,就把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拿来修饰自己的语言。
比如:把征、质呼为周、郑,把霍乱称之为博陆,上荆州一定要说成上陕西,下扬都说成是去海郡,把吃饭称为糊口,把钱说成孔方,把迁徙说成楚丘,把婚姻说成晏尔,讲到姓王的人一致称为仲宣,谈起姓刘的人都呼作公干。
像这样的一类事情有一二百件,士大夫们前后相承,互相沿袭。
如果向他们问起这样说的理由,他们几乎没有一个能答出来,用于言谈文章,常常是驴唇不对马嘴。
庄子有乘时鹊起的说法,所以谢胱就写出“鹊起登吴台”的诗句。
我的一位表亲则作了一首《七夕》,其中一句诗是这样的:“今夜吴台鹊,亦共往填河。”
《罗浮山记》上说:“望平地树如荠。”
所以戴暠就写出“长安树如荠”的诗句。
而邺下又有一个人写了一首《咏树》诗,其中有“遥望长安荠”的句子。
我还曾经见过有人将狂妄自大解释为夸毗,将年老称作富有春秋,这些都是相信道听途说的过错。
颜氏家训——【说文解字学之根本】
文字是书籍的根本。
世上求学的人,大多数都不精通文字:通读《五经》的人,肯定徐邈而批评许慎;学习赋诵的人,信服诸全而忽视吕忱;学习《史记》的人,只对徐野民、邹诞生的书感兴趣,却忽略了对字义的研究;学习《汉书》的人,喜欢应邵、苏林的注解而忽略了《仓颉篇》、《尔雅》。
他们不知道语音对于文字来说只是枝叶,理解词义才是根本。
以至有人看到服虔和张揖有关音义的书就十分重视,而对于他们写的《通俗文》和《广雅》却不屑一顾。
对同—个人的取舍标准尚且有那么大的差异,何况对不同时代不同人的著作呢?求学的人都注重广学博闻。
他们对于郡国、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饮食、器皿、制度等问题,都喜欢刨根问底,找出源头;但对于文字,却疏忽大意,连自己的姓氏也会经常写错,即使不出错误的,也不知它的由来。
近代有些人给孩子起名:兄弟的名字都用山作偏旁,有取名为峙的;兄弟的名字都用手作偏旁,有取名为机的;兄弟的名字都用水作偏旁,有取名为凝的。
在那些知名的大学者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如果他们明白这与乐工听不出钟音不协调是一回事的话,是多么的可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