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的本质读后感
传统关于经济增长理论有很多,都是从实物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土地和劳动力这五个要素出发展开分析,自古无出其中,本书的作者自然无法从颠覆。但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一个物理学家,从他的角度分析,增长又是什么呢?为什么是这样的?这便是本书的主线。
增长的物理学四要素
宇宙由能量、物质和信息组成,能量和物质本身是存在的,信息的产生却需要特定的方式。信息是什么?现在世界和早期不同之处并不在其物质性,而在于这些物质是如何排列的——这些物质的秩序就是信息。物体是信息和想象力的具象化。信息产生需要三个关键因素,非稳定系统中信息的自然产生,固态物质中信息的累积,以及物质的计算能力。
经济体系中,也是经济发展最核心的一点,是人类分析计算能力的进步,加以人类创新产业的长期积累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从飞机到牙膏,这些创意具象而成的结晶,既增强了我们把知识、技术以及社会创意实践应用的能力,又提高了我们生产更多信息的能力。
增长的第四要素,关系网出现。这些结晶,让我们将知识技术形成了一张具象化的关系网,这个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升集体处理信息的能力,然而,我们之所以要构建这个网是因为我们有所顾虑:人类个体能够掌握对的信息和技术是有限的。为了突破这种个体的限制,我们需要协作,我们构建各类让我们掌握更多信息与技术的关系网,如果不是这些关系网,我们处理信息与发明创造的能力都会被极大地限制。本书提出一个重要概念:人比理论,指的是一个人神经系统所能接受的最大信息量。人比理论告诉我们,简单的经济活动比复杂经济活动更加普遍,只有多元化的经济系统才能开展更加复杂的经济活动,各国将逐渐研发与现有产品相关联的新产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收入水平和这个地方的经济体系复杂程度有关,而这个地区经济复杂程度可以从出口商品的种类判断出来。
逻辑之美
如今,我们进入一个媒介泛滥,注意力完全分散的年代,随之而来的就是学习的浮躁,众多的干货版某书籍、精简版某书籍、一小时读完某书籍这样的内容应时而生,纷纷推向市场,笔者对这样内容总是敬而远之,坚持阅读原书,那阅读原书与看干货版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答案是逻辑,所谓干货往往是直接给出结论,而忽略了结论背后的严谨的论述,也无法让读者领悟各章节之间巧妙的逻辑链接,这让读者失去了一半的阅读乐趣。举个简单例子,阅读一本侦探小说,你一定不是为了知道谁是杀手,而是跟着作者利用逻辑分析能力,拨开一层层迷雾,去找出那个结果,在这过程中,你才能得到享受。
从逻辑论述的角度,本书可谓是佳作,以下为精彩片段,关于论证宇宙信息丰富的本质:
“宇宙拥有一个奇怪的机构模式——信息往往伴随着混乱而产生。这就像在一个平底锅里烧水。首先想象只开点小火,那么锅底的一小部分水将会升温:这些分子会加速运动。但是如果在此时加速关掉火,锅里的水绝对不会持续沸腾、自行形成一个”信息丰富“的状态。现在想象让火持续加热,随着水分子开始加速运动,液体开始翻滚:这是一个包含信息的混乱状态,就如同香烟的气旋。如果持续加热至平底锅的水分子进入一个上下对流的动稳态——这时,水流变成有秩序起来,其内部相互关联且充满信息,这就得出一个结论,混乱后即信息。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自行阅读。
增长启示录
有很多读者在读完一本书之后会有一种感觉,看不懂或者看了没用,其实,这是正常现象,因为很多书根本就不是给大众看的。此书的作者塞萨尔·伊达尔戈是MIT媒体实验室的宏观联系研究团队主管,致力于研究经济繁荣和增长的因素,而这本书更像是一篇经济增长的论文。
然而,再高深的理论研究都是要以一些普世的定理作为背书,否则他的研究无法进行,简单举例,如果不认可等边三角形两角相等,几何题就没法解答。普世的定理往往就能给读者带来启发,比如关于人比的形成原因。”从个人层面来说,积累知识很困难是因为学习是一个积累经验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主要是通过练习实践来积累知识技术,工作经历就是一个例子。这种把学习看作积累经验过程的想法,很早之前就在社会科学和经济领域出现了。许多这种知识密集的产业,例如涉及数学分析,计算机编程,这些专业技术都包含一种难以被篡改的隐性知识。
”专业知识,具体来说都是寄托于人类的神经系统。音乐人谈吉他的本能、画家画画,客车司机倒车,这些都不是从书里学来的。获取一个人脑子的的知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学习既是经验性也是社会性。“关于学校教育的弊端:标准化测试有助于整合一个学生所具有的基本技能,是一个共有化的知识,但是它们并不能整合包含在学生群体中的多元化信息。此外,标准化测试在像创造性和责任心这样的重要技术的度量上不起作用。聪明的读者一定有所启发,好吧,就说这些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