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的心灵禅语句子
1、 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筋骨、劳其体肤、曾益其所不能。”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曾有不为人知的艰苦岁月。
2、 心不离世间,亦不住世间,非于世间外,修行一切智。《华严经》卷四十四,十忍品
3、 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悲欢离合,长长短短的因缘际会之后,一切皆空。诸法都是空相,飘然而过不着痕迹。常人将出家修佛称作遁入空门,四大皆空,如去如来,无遮无碍,是为空。
4、 牢。——《佛陀的格言》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的过失是最大的病痛。——海涛法师
5、 古人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将全部的心思、全部的潜能用于一个人生目标,便可见“精诚”的力量。
6、 【天天禅语】天上太阳再灿烂,阳光再普照,如果土壤里缺乏种子,也不可能发芽,更不可能开花结果一般。我们应当从孝顺父母、提升道德修养、保护环境与关爱生命做起,才会得到佛菩萨的庇护,才能获得十相自在的神圣力量。
7、 【人生三大支柱】 人生有三大支柱:一是生命健康,二是精神信仰,三是物质基础。
8、 人不管他是处在什么样的地位,过着什么形式的生活,如果心里紊乱不安,这种生活就无异是对生命的一种煎熬。——耕云先生
9、 凡欲出离生死,先须知苦,苦若不知,不免认苦为乐。即认苦为乐矣,则终莫返,一迷永迷,出离何期?——《紫柏尊者全集》
10、 初发心坚固有二事,于诸众生起真净心:一者安隐心,二者快乐心。安隐心者,为诸众生除不善处,安置善处;快乐心者,贫乏众生无所依怙,能以摄法等心饶益。《菩萨地持经》卷一
11、 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大方等如来藏经》
12、 从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意思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但由于人类制定了各种制度与规范,使人渐渐丧失了原有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
13、 问:“信者有的念珠带在身,有的没有带在身,到底信者须要全部带在身吗?”答:“信仰在心,不在念珠。而念珠常随身者,可时时提起念佛之心,亦不无助缘耳。”——李炳南居士
14、 幸福源自知足,源自珍惜,源自内心的简约。大凡简洁而执著的人常有幸福的人生。因为简约,才能在纷乱错杂中找到幸福的身影。
15、 如果你是爽朗的,大多数人在你眼里就会舒展;如果你是开 心的,大多数人在你眼里就会愉悦;如果你是微笑的,大多数人在你 眼里就会生动。相反,如果你狭窄、忧郁、沉闷,大多数人在你眼里 也会如此。你是别人的一面镜子,别人也是你的一面镜子,你给对方 什么,对方给你的回报也是同样的。
16、 别人对待你的方式,都是你所教的。每个人都在无意识中教会了别人如 何对待自己,有的人教会别人虐待自己,有的人教会别人尊重自己,有的人 教会别人忘记自己,有的人教会别人记住自己。
17、 抱着功利主义的思想去学佛法,动机不正,因地不真,虚伪的因,必得幻灭的果。——耕云先生
18、 所谓“宿命通”,就是洞悉过去,了解现在,预知未来?师言:“想知道过去、未来,其实现在就能一清二楚了。有句话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岂不是明显地告诉我们过去和未来吗?”
19、 “红灯的爱”,是不合乎伦理道德、不合乎规律,不为社会所认同的爱。例如,没有获得对方同意,用各种手段一相情愿地追求,甚至逼迫对方顺从。这种红灯的爱,还有重婚、骗婚等行为,因为违反了法律,前途必定充满危险。
20、 我们都是不完美之人,每个人自身都会存在着缺点和不足,有句俗语:“有理也要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时时都在告诉别人他的修养。一个睿智的人举止优雅、语言谨慎、处事大气,不仅是对自己的装饰同时也显示着对他人的尊重。“理智要比心灵更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21、 人们经常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也是因缘而生,这个“缘” 不是上天安排的、我们自己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珍惜每一次的机会,广 结善缘,造福他人,也成就自己。广结善缘,和谐地与他人相处,别人会 因你和他们的交往而生活得快乐顺心,你也会因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顺 风顺水。
22、 精进是要你自己身也精进,心也精进,时时不懒惰,时时不自欺,时时必恭必敬,如对佛天,如临师表,要这样不自欺叫精进。——耕云先生
23、 手机信号即是光,此光中加信号代码,有能量,有信息,有情感,有语言;充满空间,随时随地可以接收。“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即是阿弥陀佛无量光明信号代码,充斥法界,有救度之力,有呼唤,有慈悲。
24、 当我们总抱怨世界阴暗时,恰恰是自己内心蒙了很厚的灰尘。有智慧的人,从来不活在别人的嘴里,也不活在别人的眼里。
25、 【自伞自度自性自度】自己有伞,就可以不被雨淋,自己有真如佛性,应该不被魔迷。雨天不带伞想别人助我,平时不找到真如自性,想别人度我。自家宝藏不用,专想别人的,岂能称心满意?自伞自度,自性自度,凡事求诸己,禅师不肯借伞,这就是禅师的大慈悲了。
26、 有人说:“我心好就好,何必修行?”师言:“你的心好有谁知道呢?真正的心好,是要受过一番洗练,练得非常自动、练得没有一丝一毫的考虑,就能伸出援手帮助别人。修行因此就有必要了!”
27、 平常心说到底,就是“无为、无争、不贪、知足”等观念的集合,还可以进一步解释为淡泊之心、忍辱之心和仁爱之心。但是,“无为”并不等于提倡无所作为,“无争”并不等于不同恶势力抗争,“知足”也不是不求上进,甘于堕落。把平常心庸俗化、世俗化、简单化,都是对平常心本意的曲解。
28、 当你幸福时,若将幸福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这不叫幸福,而是造业;当你快乐时,若那快乐会导致痛苦,这不叫快乐,而是痛苦尚未成熟;当你富有时,若那财富源于不正当行业,这不叫富裕,而是累债;当你自感聪明,若那聪明用于自私,这不叫聪明,而是愚昧。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因为不立于恶,所以不生苦。
29、 平凡绝非浅陋,绝非自甘平庸,更不是不思进取。生活本来就是平凡的,只要我们付出了努力,承担了责任,实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平凡人也同样具有魅力,平凡人同样也是高尚的人。
30、 当我们遇到外境时,它给我们带来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愉快还是烦恼,都取决于自己内在的心态。分别念少,执著轻的人,即使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会很从容、善巧地化解,并从中体现出他的宽容与智慧;分别念大,执著强的人,哪怕是遇到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使他烦闷忧郁,并导致发生害人害己的事。
31、 沉溺于后悔,巧言善辩,沮丧与昏沉,眷恋,以及犹豫不定,要知道这五种情绪是大盗贼,他们盗取了你无限的增上财富。—_慧律法师
32、 人们的真性情都是自然流露,如同天上浮云不受羁绊。当我们抑制自己的本性,祈求获得别人的认可时,不但自己失去生机和朝气,而且生活的欢喜乐趣也会丧失殆尽。从世俗的眼光中,真正解脱出来,何谈不自在呢?
33、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辅忠,恪尽己分,不计他对我之尽份与否,我总要尽我之分。能于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份,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一函遍覆》
34、 谓空无我所显真如,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古印度)护法等《成唯识论》卷二
35、 说得千里路,不如行一步 有了好的想法就要立即行动起来,只有想法而不付诸行动,那只是一 场空想。
36、 当我们自己的心窗纤尘不染时,理智的阳光就会驱散心头的晦暗,只要 我们愿意朝向阳光,阴影自然就落在身后。
37、 追花诼密的放蜂人是天下最辛苦的一群,他们常年生活在野 外,居无定所,奔波不定是他们的生活常态;蛇侵虫扰,日晒雨淋是 他们无法回避的命运;侍蜂割蜜,劳心劳力是他们无法言说的酸痛。
38、 痛苦无法逃离,但可以转化,从痛苦中解脱并不是逃避,而是换一种心境,用全新的智慧看待生命。
39、 【修成正果四大要素】 愿要大、志要坚、气要柔、心要诚,这是修成正果四大要素。
40、 固然,见到利益,人人都想得到,而且得到的越多越好,这是人们共 同的心理。看到别人赚钱,自己也想发财,这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君子 爱财,取之有道,又不能贪心不足。人过于贪婪会丧失道德,又会被他人 利用,所以,忍贪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41、 然不达无修无证之体,不名真菩提心;不发菩提心,亦不名真信。(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五
42、 不应该迷恋旧事物,不应该承受新事物,不应该哀伤消失的事物,不应该依附虚空。《经集》第四品,第十五章《执杖经》
43、 真正的佛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一脸佛气,他往往就是最平凡普通的一位。因为平凡是佛,众生本平凡,皆可成佛。修行之人,要有这样的自信。
44、 思想会导致痛苦,但是停止思想并不是解决的办法。我们可以运用善巧的心地法门,消除所有出于无明的恶念。——堪忍尊者
45、 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拘留孙佛偈《五灯会元》卷一
46、 【佛子三字经】眼不见。心不烦。听不闻。意不乱。名不求。利不贪。常交友。广结缘。遇分歧。莫争辩。与为贵。忍为先。常念经。智慧现。时观己。少多言。窗外事。淡如烟。做好人。常布施。行好事。不展现。说好话。不妄言。存好心。断恶念。心皈依。持五戒。断习气。正知见。念弥陀。到彼岸。
47、 孤独是一种充满希望的等待,每个人的灵魂中都有空缺的一 角,等待被奇迹填满。孤独有时候就像一首你从未听过的音乐,但 你是那么熟悉它的旋律;孤独有时候就像飞过夜晚天空的精灵,会 带着你一起飞;孤独有时候就是一个特别的人,虽然从未谋面却早 已熟悉。
48、 人生旅途中,唯有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 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却常常一事无成。
49、 佛教认为,宇宙万物流迁变动,永无休止。生与死都不是绝对的,生不会永生,死不会永死。旧的死去,新的又生,生死相续,永无穷尽,恰似沿着圆环转动。因此生不足喜,死不足惧,只求此心光明正大。
50、 世上没有什么东西非我莫属,即使你付出了百分之九十九的 努力,那一分运气不到,成功也会漠然与你擦肩而过,世上也没有什 么东西原本与我无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哪怕有一分可能,也值得 你投入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或许成功正在等你呢。
51、 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能度众生。是诸菩萨欲度众生,诸余三昧无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灭诸罪者。(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三十一若人专念阿弥陀,号日无上深妙禅,至心想像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大集经》卷一,贤护分
52、 当今,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社会科技越来越发达,却时常发生人心冷漠、丧失道德的事情。社会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科技层面,而是应该通过教育与正面、积极的信仰来唤醒人们的善心与良知。
53、 将六度的修持融人生活:修持布施不但可以助人,还会愈加慷慨大方。修持持戒不但清净恶业,还会更加关爱生命。修持忍辱不但化敌为友,还会变得笑容可掬。修持精进不但人生成功,还会乐于服务他人。修持禅定不但内心平静,还会懂得活在当下。修持智慧不但做事圆融,还会时刻保持觉悟。
54、 禅师所问郓州针,是指对人生的彻悟。没有针,只能穿破散的衣服。同理,没有对人生的彻悟,只能过浑噩凄惨的生活。人一旦有了正确的人生态度,就能从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寻到乐趣和诗意。
55、 应该回避争论,因为智者认为纯洁不靠争论。《经集》第四品,第八章《波修罗经》
56、 好人不贪执任何事物。他只谈论高尚的事,而不追求爱欲和享受。无论他遇到快乐或痛苦,智者总是不过于得意或哀伤。——《佛陀的格言》
57、 我们一生中的幸福与快乐,都源于他人的爱心、关怀与奉献。我们要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老师的教育,感恩朋友的陪伴,感恩大地、房屋、公路、桥梁、公园、流水、一尘一土、一草一木带给我们的幸福与快乐。我们要时刻心存感激之情与回报之心。感恩回报的最佳方法,就是保护环境与关爱生命。
58、 对青少年,要关心不要担心,要诱导不要控制,用商量不用权威。(当代)圣严《108自在语》
59、 每个人都追求富贵的人生,可什么才是富贵?很多人认为,富贵就是有钱,其实,有钱之人并非都是富贵之人。
60、 佛家有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生则法生,法生则心生。也就是说,十方世界没有一丝尘不是源于自己的“心”,因此要用平静心来生活,用菩提心来契禅心。
61、 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而菩萨以恶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梵网经》卷下
62、 【天天禅语】是否做到小乘的行为,取决于心中是否生起出离心,出离心是清净戒律的起点;是否符合大乘的思想,取决于心中是否具备菩提心,菩提心是六度万行的前提;是否达到金刚乘的见地,取决于心中是否保持清净观,清净观是生圆次第的先决条件。
63、 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总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 事法。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工 夫得力处。”
64、 愚蠢而憨直的人们,有的毁己,有的伤人;林中的直树被人砍,笔直的利箭伤人。(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65、 看到物质文明的发达,并没有令我感到惊奇,但发现人们与日俱增的精神压力,令我深深感怀。
66、 不要走叉路、抄捷径。因为所选择的小路可能是条死巷、走不通,终究还是得回到原路,反而平白多绕了许多路。
67、 以为在这里学得更多,到极乐便可优先,增进品位,这样的人,只配钻进莲花中,自我困限,五百岁不见诸佛。中国的法律到美国尚且不灵,凭什么要把娑婆的规矩搬到极乐去?
68、 任修何佛为本尊,均需兼修西方净土。因其他佛土,多赖自力,须修证至二地菩萨以上果位,方可随愿自在往生。《诺那活佛语录》
69、 对自己要自制,即要自我克制,对别人要宽容,即要宽厚待人。这两个方面都做得好的人,必定是快乐、有福气的人。善待自己不是自私,恰好相反,这是真正的慈悲。真正的慈悲,是指你将美好的自己、美好的生命绽放出来,而不是将枯萎的你牺牲出去。
70、 当一个人为自己制定了目标,确定了前进的方向时,他就会全心全意地为目标而奋斗。
71、 佛法救世主要之修行,必先之以勇牺牲也。能勇牺牲则有威力,一人拼死,万夫辟易;能勇牺牲则有功德,为众亡己,天下归仰。(民国)太虚《佛法救世主义》
72、 【禅法六字】生命,生死,生活。生命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生死是表相。生灭来去是无常的。生活是日常的言谈举止等身心活动的体现。生命为体,生死是相,生活是用。苦不升起的安详喜悦的心境为智慧彼岸。掌握心境将禅的智慧与慈悲落实到生活中就能超越生死之相,圆满生命本体,禅悟人生。
73、 【天天禅语】不执迷科学,不沉醉哲理,只愿证悟真谛。闻思佛陀的法教而实修实证,是净化心灵与启迪智慧的唯一途径。
74、 细雨迷蒙,已不须记得是几度秋凉。时光薄如云水,旧事且随清风。既已从昨天的巷陌走出,再无谓那些擦肩的背影。以后的岁月,半炉香,一盏茶,几卷经书。光年似水,日子如禅。
75、 令舍其前,亦当舍后,复舍中间,使无处所,乃度生死众患之难。《佛说黑爪梵志经》
76、 人人都渴望得到财富,那么财富究竟为何物?在佛家看来,财富就是资粮(佛教术语,喻指成佛路上所需要的特质资助和精神修行)。一个人拥有的衣食住行,名和利,以及自由自在的心灵,都是财富。
77、 诸佛无有二言,能以一音,普应众声。能以一身,示百千万亿那由他无量无数恒河沙身;一一身中,又示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祗恒河沙种种类形,一一形中,又示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祗恒河沙形。善男子。是则诸佛不可思议甚深境界,非二乘所知,亦非十住菩萨所及,唯佛与佛,乃能究了。《无量义经》
78、 一日,老聃弟子和仲尼弟子互掐,一个说《道德经》天下第 一,一个说《论语》举世无双。一位老和尚正好路过,双方便找老和 尚评理。老和尚微微一笑:你们一个学不争,一个学中庸,学来学去 竟学会了吵架,我都为你们的师傅不太好意思了。
79、 【天天禅语】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并不只是解救生命,而且能生起对生命的爱心。对生命生起爱心而解救生命,才是真正的无畏布施。如果具备慈悲心的前提下,能做到长期吃素,这是最好的无畏布施。大宝法王说:“最好的放生就是做到吃素。”放生其实就是无畏布施。
80、 佛家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在智愚美丑、贫富贵贱上虽有所不同,但论及众生的本体自性,并无二致。这就好比三兽渡河,足有深浅,但水无深浅;三鸟飞空,迹有远近,但空无远近。因此,任何人都不必妄自菲薄,也不要认为佛法是高深莫测、遥不可及的,只要你用心,你也能领悟佛的真谛。
81、 人生不必求全责备,有道是: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半命半天半机遇,半取半舍半行善。半聋半哑半糊涂,半智半愚半圣贤。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醉半神仙。半亲半爱半苦乐,半俗半禅半随缘。那些你受的苦,流的泪,吃的亏,担的责,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
82、 布施,看起来是利人,实际是铺设自己发财之道。持戒,看起来是束缚,实际是自己平安之道。忍辱,看起来是吃亏,实际上是自己做人之道。精进,看起来是辛苦,实际是自己成功之道。禅定,看起来是刻板,实际是自己安心之道。智慧,看起来是深豁,实际是自己善巧方便之道。行善积德,身心泰然如处天堂。
83、 原则:水虽然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但却不会变成器皿,不会改变水自身的本质。同样的道理,修证道德的人能恒顺一切众生,但绝不会改变自己的原则;无论水处于任何形态:固体、气体或液体,水的本质绝不会被改变,同样的,无论我们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永远不变的是佛法的真理。
84、 圣人鄙视虚名,视虚名为国之敌、人之敌、己之敌。佛家的得道高僧无不视虚名为身外之物,连沾染了一丝闲名都要在死前除去,好以一具清清净净的内身去往极乐西方。
85、 慈悲心的一个体现就是宽容,一个人如果不从内心原谅人,就永远活在痛苦中,没有办法与大家和谐相处。
86、 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生情,万劫羁锁。(唐)德山宣鉴禅师(《传灯录》卷十五)
87、 【天天禅语】当遇到善知识时,我们要仔细观察,绝不可盲目依止。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可能出现,“善知识”当中可能有真有假,有具德的,也有不具德的;有利他的,也有利己的;有救度众生的,也有欺骗众生的。为了对师徒双方都负责任,我们就要小心翼翼地选择善知识。
88、 心正,才能证菩提之正道;心歪,则万事皆空。宽心待人,人人自能相助;慈悲为怀,天地助你成功。
89、 【禅语佛源】1、用惭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2、烦恼消归自心就有智慧,利益分享他人便是慈悲。3、我与人与,心与口与,欢欢喜喜有幸福;内与外与,因与缘与,平平安安真自在。4、喜爱的就想占有,讨厌的就会排斥,患得患失,烦恼就来了。5、担心,是多余的折磨;用心,是安全的动力。
90、 【禅语悟道】不做事、不动手就事事困难,只要有心动手做,沙漠也会成绿洲。
91、 其有众生,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一弹指顷,除却百万亿阿僧祗生死之罪。《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92、 佛要教化一切众生、慈爱一切众生,对好人要慈悲,对坏人更要慈悲;好人要度,坏人更要教化。
93、 世上人性本来清净,万事万物都在自性中产生。如果思量一切恶事,就 会作恶;如果思量一切善事,就会行善。所以一切事物都在于自性。如果执 着于外界事物,虚妄之念像浮云覆盖,自性便不能明净。
94、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道?禅师手指指指上面,又指指下面。那人一脸困惑:不明白。禅师于是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人生有起有落,就好比云水般浮沉。云在青天、水在瓶,分开来看会心生嫉羡、怨怼之情。但如合而观之,两样人生一般情,做云也好,做水也罢,不妨随遇而安,自在无碍。
95、 贡献自己所学、所能,多为利益众生而尽一分心力,这才实在,因为一个人所能留给别人的,就是他曾付出的一切。——海涛法师
96、 生离死别之苦,非人人所愿,却是人人都必然经历的过程。难道因为苦,就放弃生命?然而死也不是对痛苦的彻底解脱,因为人们把死也看成了痛苦。既然无论如何也逃不脱苦,那么,与其叫苦连天,蹉跎了岁月,不如珍惜现在,减少忧虑,坦然生活。
97、 【佛心佛语】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与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我也曾如你般天真。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勘破,放下,自在。
98、 首先,在行为上要低调,“才大不可气粗,居高不可自傲”,做人不能 太精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乐极生悲。
99、 譬如摩尼宝珠,不论开价多少,都是贱卖。佛性摩尼宝珠也是如此:成为亿万富翁、大学问家、国王乃至天王,通通是贱卖;唯有成佛,才实现生而为人的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