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牛逼的梦想也抵不住傻逼似的坚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小鱼资料库 > 模板 > 教学 > 正文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

来源:网络 编辑:奶油 时间:2021-12-25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影响。

  2.通过测量等环节的学习学会探究的方法。

  3.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与其它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形成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的测量技能,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

  1、先自制“大树一叶一草”活动教具。

  2、长颈鹿挂图。

  3、投影胶片写出四个问题。

  (1)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四种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

  1、思考问题:“为什么大家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长颈的?”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询问家长等途径得出答案。

  2.预习教材第29页的探究内容,设计好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交给教师检查,选出一份较好表格供课堂使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在很早以前,地球上生活着长颈的长颈鹿,同时也生活着短颈的长颈鹿(出示挂图)。

  提问:为什么现在看不到短颈的长颈鹿呢?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扮演长颈的长颈鹿,另一位同学上来扮演短颈的长颈鹿,请一位普通话好的同学进行独白。

  表演过程:[独白: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生活着很多长颈的长颈鹿和短颈的长颈鹿,它们以地上的草和一些树叶为食,但后来,气候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长颈鹿的食物急剧减少,一天,长颈鹿们(两学生)去寻找食物,它们看见的草,很快地吃了起来(两学生把教具上的草拿掉,做吃草的样子)。草吃完以后,就吃树上矮处的树叶(两学生把矮处的树叶“吃”掉了。矮处的树叶吃完以后,就只能吃高处的树叶,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吃到了树叶,短颈的长颈鹿(矮个学生)吃不到树叶。短颈长颈鹿因没有获取食物而饥饿、生病死去(矮个学生表演“死”的动作),从而被淘汰。所以,现在只剩下了长颈的长颈鹿。你看,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树叶呢。]

  师:大家觉得这两位同学的表演怎么样?

  生:很精彩。

  师:我们一起给他们鼓掌吧。(学生鼓掌)

  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生物适应环境就能生存,不适应则被淘汰。所以,短颈的长颈鹿被淘汰,长颈的长颈鹿生存下来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板书: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师: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板书;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师:请大家看教材第19页上的图片资料(展示题板),并结合题板上的问题进行思考。思考的时候,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可以讨论。5分钟后,进行抢答比赛,四个组中,看哪一组获胜。

  问题1:四种生物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

  (提示:骆驼和骆驼刺适于生活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海豹适于生活在寒冷的水域里;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

  问题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提示:骆驼有驼峰,眼睫毛长而密,足垫厚,腿较长等;骆驼刺的根很长,地上部分很矮小;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很厚;旗形树树冠像一面旗帜)

  问题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骆驼尿液非常少,体温

  升到46℃才会出汗;一次性喝水100升后,可以45天不喝水;驼峰中有脂肪,可以贮存能量,所以它适于生活在荒漠中)

  问题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大风把树迎风面的枝条吹断,顺风面的枝条继续生长,所以只要风大的地方,就容易看到旗形树)

  抢答过程:(略)

  (注:教师可把三个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答对一题加10分,回答不完整的,本组同学补充正确后也可加10分。教师进行提问时,应考虑到各组学生的积极性,在最后宣布获胜小组时,其他小组也应给予鼓励)

  比赛结果:(略)师: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同学们应该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都与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师:大家还能举出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生物除了对环境适应以外,还能影响环境和改变环境。下一堂课,同学们要做一个探究活动,要用到一种仪器——干湿温度计。(展示自绘干湿温度计挂图,介绍使用干湿温度计的方法)

  结束新课,布置作业:各小组长领取干湿温度计以后,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组员一起根据教材第20页中的要求,制定探究性计划,做出假设,并设计一个调查表格,把测量的数据填入表中,下一堂课我们进行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

  引言:为什么现在国家要投入巨额资金,实行退耕还林计划呢?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退耕还林计划体现了和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希望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到这个行动中去。

  师:植物对环境有影响吗?

  (提示:有)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板书: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师: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对裸地、草地和灌丛三个地方的湿度进行了测量。四个小组各派一个同学来填写表格,请填上测量数据的平均值。(教师展示小黑板上学生设计的表格)

  学生活动:(略)

  师:能说出你们的假设内容吗?

  (第一、二、四小组假设灌丛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第三小组假设草地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四个小组都假设早上湿度最大,中午湿度最小)

  师:我们来分析四个小组的数据。

  学生分析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很活跃,大家都沉浸在讨论和分析中)

  师:根据四个小组对裸地、草地、灌丛的数据平均值,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师:根据四个小组早、中、晚的数据平均值,你们又得出什么结论?

  师:四个小组的假设怎样?

  师:四个小组测量都准确吗?

  师:请第三小组的同学分析原因。

  教学反思: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2

  分析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的“致同学们”一节,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科书内容文字优美、流畅,意在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从身边的生物选材,同时紧跟生物科学发展的时代脉搏,既贴近学生生活,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又避免了因知识的陈旧而产生的乏味感。从标题、文字到选材都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究地学习等教育新理念。

  分析学生:

  本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开学初在校军训一周,所以对一些生物现象和校园环境是比较熟悉的,此年龄阶段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奇心较强,这些对教学是有利的。但他们对新学校的具体情况仍然较陌生,师生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加之普遍班额偏大,习惯了以前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这些都不利于新的教学方式,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一门学科的亮相课,根据新课程和学生的特点,要想达到激发学生热爱本学科,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着重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目的,就应该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所以课前放点音乐,以缩小师生间距离。但和谐民主并不等于自由散漫,因此课前也应制订相宜的课堂纪律规则和设计形成性评价条例,记录学生的表现,便于组织教学。

  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展教学,调动其主动性、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另外,再引入报刊有关科技发展方向及课改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明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和课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争取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配合。

  基于本节课的问题较多,应首先把学生暂时分成几个组,暂定小组长,以后根据学生素质的个体差异作合理的调整,并说明小组长轮流当,然后让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组长或者代表汇报。同时要非常重视如何组织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讨论时声音不宜过大,别人发言时其他人认真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同时指出这也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这种做法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规则和每节课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是课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运用好。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习惯;初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及转变学习方式。

  2.能力目标:训练思维、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信息及发展前景。

  教学重点:

  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材料器具:

  藤缠树的标本、磁带(校园歌曲)、录音机

  教学实施步骤:

  1. 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园的早晨》。

  (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的关系。)

  2.涉及报刊有关信息:列举事例,如:成都七中学生童一在世界生物知识奥林匹克竞赛中获一等奖,说明我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我国获诺贝尔奖的人却没有,为什么?

  (让学生明白今年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课方式,培养目标学习方式的变化。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3.给学生提出当今科技两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学技术革命。

  (为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打下伏笔。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4.欣赏:师生共同阅读课程《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

  (提高文学修养,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爱生物的情感。)

  5.探讨:从学生生活实际及学校具体情况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学校目前面临的问题并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式学习。)

  a) 学校的垃圾问题,用哪些方法解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b) 学校的厕所问题,怎样解决?哪种方案最好?(想象)

  c) 出示:藤缠树的标本。学生受到启发,发现学校某些树木、花草长势不好,原因是什么?

  (如果学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后学习生物知识后解答,并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改变此现象。)

  d) 学校的沟渠问题,污染较严重,怎样解决?什么途径最好?

  e) 学校食堂周围的树干与其他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f) 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g) 为什么政府要制订《禁止焚烧秸杆》的措施?

  h) 今年天气的变化造成粮食的减产,说明什么问题?

  i) 关注学生自身: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长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更健壮吗?更聪明吗?

  j) 列举我校前任校长的肾衰竭疾病,探讨疾病问题,器官移植问题?

  6.拓展:教师启发,通过平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的知识吗?

  (在此引导学生找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查资料,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回答不全,教师补充。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等。)

  7.结束语:同学们,你们觉得生物知识有用吗?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

  对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作评价:

  因为本节课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交流,所以无论对与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辩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为此本节课的评价的侧重点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比例占80%;能力目标(体现在思维和表达能力方面)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后反馈:

  本节课达到了预想的目标,上课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占三分之二以上。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课后布置一篇题目为《你喜欢生物科学吗?》的文章,谈谈自己对生物学的肤浅认识。通过作业反馈,全班53名学生有52名答喜欢。多数学生感悟较深:原来生物学有这么大的用处,认识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参与、探究知识的学习方式。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3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三、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都以气体的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

  四、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净化空气。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我们主要的植被类型

  1、植被的定义:一个地区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

  2、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等。

  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人均森林面积少。

  2、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

  3、过度放牧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我国是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三、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1984年和1985年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2、每年3月12日定为全国的“植树节”。

  3、绿化祖国,从我做起。

  单元小结

  1、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四大类群。

  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3、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水和无机盐都是由根吸收的,通过导管运送到各个器官。

  4、绿色植物通过吸收水分和蒸腾作用影响生物圈的水循环。

  5、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使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6、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4

  学习目标

  1、了解生物学的概念以及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2、了解生物科学的最新进展,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物科学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难点:在学习方法上的引导。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一些水果、蔬菜、杂草、石块,请学生分辨哪些可以食用,从而引出生物学。学生举例一些生物的食用、药用或其他价值。

  (教师:从古到今,人们不断观察、尝试、探索生物知识,形成了现在的生物科学。)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联系生活经验,了解生物学概念。

  1、学生自学教材,找出生物学的概念。

  2、学生举例:举出常见的生命现象的例子。(如蜘蛛织捕虫、树叶变黄飘落等。方法指示:学会观察。)

  3、拓展反思:生物学不仅是对表面现象的观察,更深入到对生命活动规律的研究。如对青蛙的眼睛研究、蜻蜓飞行技巧的研究,从而出现了仿生学,谁能举出一起关于仿生学的例子?

  学习任务二:学生自学教材,体会生物学的重要性。

  1、全面浏览教材的前言部分,分析教材从哪些方面了生物学的重要性。并有感情的朗读教材中的段落,体会大自然之和谐。

  2、小组内探讨:根据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尝试交流生物学的应用(重要性)。

  3、师生交流:有关对一些生物现象和生物科学的疑问。

  拓展反思:怎样认识封山育林、封海休鱼?

  三、系统:(引导学生从农业、工业、医学等方面生物科学的重要性。)

  四:诊断

  1、生物学是研究和的科学。

  2、谈一谈你对生物学的认识和怎样学习生物学?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说出枝芽的主要结构以及枝芽与茎的关系。

  2.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3.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难点

  1.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过程(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读第68页题图——参天大树,

  思考问题:植物要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什么器官到达枝叶的?(茎)

  这说明茎具有什么功能?(输导功能)从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CAI展示课题植物茎的输导作用

  (二)新课讲授:

  芽:就是未展开的枝或花

  一、枝芽发育成茎

  1.芽的种类

  按芽着生位置

  顶芽(位于枝条的顶端)

  侧芽(位于枝条的侧面)

  按芽发育类型

  枝芽:指将来发育成枝条(枝和叶)的芽。

  花芽:指将来发育成花的芽。

  混合芽:指将来既可发育枝条,又可发育成花的芽。

  2.枝芽的结构

  3.枝芽发育成茎

  生长点——使芽轴不断伸长

  叶原基——发育成幼叶

  幼叶——发育成叶

  芽轴——发育成茎

  芽原基——发育成新芽

  二、茎的基本结构

  CAI展示木本植物茎结构横切图

  观察: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

  自主学习:

  1.木本植物的茎有几个部分组成?

  2每部分有什么样的结构?有什么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讨论,共同得出结论。木本植物的茎从外到内由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四部分组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树皮的外侧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内侧部分是什么?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

  2.木质部使植物茎很坚硬,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

  3.位于中央颜色较浅的是髓,其细胞比较大,有什么功能?属于什么组织?

  4.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结构叫什么?有什么特点?是什么组织?

  5.形成层的细胞分裂,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所以其作用是使茎怎样?

  6.草本植物茎不能像木本植物那样逐年加粗,我们可以推断,它没有什么结构?

  CAI展示年轮图,描述年轮形成的过程,发表意见,各小组互相补充。

  小资料:请你算一算,据一位老护林员讲,一棵松树要生长30~40年,才能达到直径12cm,问每年约长多少?(0.3—0.4cm)。谈一谈自己受到的启发和感受,进一步明确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

  三、茎的输导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70页实验功能——茎的输导

  学生明确实验器材。目的等。

  CAI展示实验视频“植物茎的输导作用”

  师生讨论:得出茎的木质部内的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CAI展示带有瘤状物的枝条图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1内容。

  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韧皮部的筛管能输导有机物”。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6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共分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藻类植物

  1、结构: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这种结构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2、生活环境: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上的阴湿处。

  3、常见的藻类植物:衣藻(单细胞)、水绵(多细胞)、鹿角菜、马尾藻、石莼、紫菜、海带、裙带菜、石花菜等。

  4、作用:做鱼类饵料、可供食用、可供药用等。

  二、苔藓植物

  1、结构:一般具有茎和叶。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所以植株一般都很矮小。没有输导组织。

  2、生活环境: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

  3、作用: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三、蕨类植物

  1、结构:根、茎、叶中都有运输物质的管道,具有专门的输导组织。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

  2、生活环境:野生的蕨类植物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潮湿环境中。

  3、繁殖:苔藓、蕨类靠孢子繁殖后代。不结种子。

  4、常见的蕨类植物:肾蕨、江南星蕨、卷柏、贯众、胎生狗脊、满江红等。

  5、作用:卷柏、贯众等可供药用。满江红是一种优良的绿肥和饲料。煤的形成。

  第二节种子植物

  一、定义:能够结种子并由种子发育成的植物叫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二、种子的结构:

  菜豆种子的结构:

  玉米种子的结构:

  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不同点

  菜豆种子有种皮和胚子叶两片、没有胚乳

  玉米种子有种皮和胚子叶一片,有胚乳

  归纳:1、种皮的作用:保护种子内部结构。

  2、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胚发育成新植株。

  3、子叶或胚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所以种子生命力比孢子强得多,寿命长。

  4、能产生种子是种子植物更能适应陆地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5、淀粉遇碘变成蓝色,胚乳遇碘变蓝,说明胚乳里含有淀粉。

  三、裸子植物

  1、定义:种子是裸露的植物叫种子植物。松球果不是果实。

  2、常见的裸子植物:油松、雪松、云杉、银杏、苏铁、侧柏等。

  四、被子植物

  1、定义:种子外面有果皮,种子被包在果实之中的植物叫被子植物。

  2、果实的结构: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

  3、常见的被子植物:刺槐、毛白杨、槟榔、玉米、小麦、水稻、牡丹、菊、玫瑰等

  4、果实保护种子。果实有一些适于传播的特点。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

  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1.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 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描述种子的结构。

  2、描述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学重点:

  1、描述种子的结构。

  2、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教学难点:

  1、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活动。

  2、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播放课件: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

  同学们,根据你们现有的知识,你们知道绝大多数绿色开花植物用哪一种器官进行繁殖?

  (种子)

  师:对。利用种子繁殖后代首先种子需要萌发,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植物种子的萌发》。

  CAI展示课题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同时板书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

  师:老师在课前为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植物的种子(黄豆、绿豆、花生、芸豆、莲子、玉米、松。)。下面请同学们看看你认识它们吗?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或者CAI展示图片。

  学生观察,并且说出展示植物种子的名称。

  师:对,很好。看了这么多植物的种子,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大小不一样、形状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等等。

  师:那么你们又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结构是否一样呢?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结种子呢?……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但因时间关系,我们就先来探究其中的一些问题,其余的问题,大家可以课后继续探究。刚才有同学问:不同植物的.种子,结构是否一样?同学们先别忙着回答我,我希望你们通过实验探究后再回答。

  二、种子的结构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浸泡过24小时的种子,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解剖观察,并且结合以下问题以及课本插图5-1,将你们解剖好的植物种子粘帖在发给你们小组的纸上!并且将种子各部分名称标上去。然后请几组同学上讲台在实物投影仪上讲述种子的结构。

  学生准备观察

  师:观察植物种子,我们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

  师:观察方法:由表及里,先观察外部形态,再观察内部结构。

  师:解剖观察植物种子时请你注意以下问题?

  1、你观察的植物种子凹陷处的名称及种子的内部结构名称?

  2、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合称作什么?

  3、你观察的植物种子子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4、对于种子本身而言,这些营养物质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解剖观察(5min)

  请学生上讲台讲述(选择几种不同类型的种子)

  师:跟大家讲得一样,大豆以及其他豆类种子结构就是

  CAI展示大豆种子的结构。

  师:我们认识了几种豆类种子的结构,那有没有和豆类种子结构不一样的植物种呢?

  学生思考

  请同学们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看看它与大豆种子结构有无不同?

  CAI展示玉米种子结构图

  学生观察讲述

  CAI展示大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异同。

  师:1、假如我把刚才的植物种子都煮熟了再种下去,会不会萌发呢?

  2、把大米粒种下去会不会萌发?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CAI展示: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是: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二、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师:大多数种子成熟后,只要遇到适宜的外界条件就会萌发。那么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呢?你能否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来猜测呢?

  板书二、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学生猜测

  对于光和土壤两个条件,学生如果说出来,没有人反驳,可以用种子萌发是埋在土壤里,以及农村浸稻种来启发学生这两个不是必要的环境因素。

  CAI展示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师:假如让你来设计实验验证这些环境条件是否是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你该如何设计。

  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组参照大屏幕上的来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并且指定一人写在发给你的纸上。再上讲台讲述你们的方法。

  学生设计(5min),教师巡回指导。

  请同学们上讲台讲述。

  师:刚才同学们讲述了种子萌发需要一种条件的实验方法,那其他条件或者多个条件综合起来是不是相类似的?我们可以在以后继续探讨。

  种子萌发的条件我们已经了解,那种子是如何萌发的?你们了解吗?

  CAI播放视频《种子萌发的过程》

  学生观看

  CAI展示问题

  1、种子的哪一部分结构先发育?

  2、胚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根据观看内容,回答。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感受最深、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9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用于对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质疑和补充,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重点:

  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习难点:

  植物的营养、呼吸、排除废物。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准备:

  1.生物视频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智能机器人做操、跳舞、与人交流,学生观看、思考。教师提问:智能机器人是不是生物?学生回答:不是。教师提问: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二)讲授新课

  1.体验并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的观察

  教师讲述:要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我们首先要对生物进行观察。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是观察?学生总结:①应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②观察应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等原则;③观察越细致越接近真实;④合作交流能综合各种信息,更快的获知真相。

  让学生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提问:这段描写中鲁迅先生观察到了多少种生物?用到了哪些感官?怎样才能准确的感知周围的事物呢?阅读后回答,学生总结出科学的观察应该是:①有明确的目的;②观察使要细致、全面、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③对长时期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④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过渡:学习了如何记性科学的观察你,下面我们就一起试试吧!

  2.什么是生物

  观察比较多媒体课件中提供图片(鸭子、铅笔、汽车、仙人掌),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分组活动,小组长做记录。小组长陈述本组的发现。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10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难点和重点

  重点: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

  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设计复习

  什么是生态系统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生态系统。

  ②学生设计: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一个可以长时间维持下去的生态系统。

  ①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生态系统的概念,注意纠正表达不准确的地方

  ②教师假设:假设给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设计你周围的环境及各种生物,那么你要怎样设计才能使你生活的生态系统维持下去?

  生态系统的类型

  ①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收集的资料说出各种生态系统。

  ②学生看各种生态系统的影片,通过影片让学生来认识所看到的各种生态系统。

  ①教师引导:你认为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①我爱我家。学生分组扮演各种生态系统,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述出来(组内先交流,然后向其他组同学介绍)。

  ②团结协作:大部分的生态系统学生比较了解,但有一些生态系统有的同学不大熟悉,这时让学生提出一个他不熟悉的生态系统,由其他的同学帮助他,给他介绍一些通过查阅资料所获得的有关这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使学生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知识,体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③学生详细介绍几种熟悉的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的详细资料由学生课下查阅完成。

  ①教师帮助学生分组,鼓励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家”。

  ②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熟悉的问题,同时要鼓励其他同学进行帮助,不全面的由教师来引导和帮助。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①学生分析:这些生态系统虽然各有特点及作用,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来说都有共同之处。并由学生讨论找出共同点,从而得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学生分析: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了,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①学生在分析联系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教师引导学生脱离个体,从整体上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③教师提出假设,让学生分析,从而由小到大地引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学生互相交流在自己的身边有哪些人为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①学生交流:从自身做起,如何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讨论,制定保护校园的方案和实施计划。

  ①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保护环境的例子,并让学生想想我们应如何做?

  ②教师引导学生保护环境,从校园开始,帮助学生制定计划,鼓励学生在课下实施。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11

  教材分析

  本节以活动——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为起点,引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知识,趣味性强,学生容易接受。教师要补充典型的例子,让学生充分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坚持“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防止不合理的行为破坏环境而导致生物灭绝。

  指导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从以下进行教学设计:

  1.模拟实验的能力的培养。

  2.合作学习的意识。

  3.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认识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际观察,收集、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路,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模拟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坚持“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防止不合理的行为破坏环境而导致生物灭绝。

  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的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难点:模拟实验的能力,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本节关键

  对学生模拟实验、观察能力的引导和培养。

  教学方法

  图片分析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有关生物适应环境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一个生活中我们熟悉的生物,说说它的生存都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吗?

  生:学生会说己家中养的花,要受到阳光、空气、水、土壤以及其他生物的影响等例子。

  师:回答得很好!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离不开它生存的环境,那么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又是如何面对的呢?生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

  生:适应环境,在适应环境的过程又在影响着环境。

  师:同学们说的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学案之一: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

  师: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

  师:你从这个游戏中得到什么结论?

  生:颜色、形态与周围环境差异大的蝴蝶容易被发现,而与周围环境相似的蝴蝶不容易被发现,这样的蝴蝶才能更好地生存与繁衍。

  3.学案之二: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幕,1.沙漠中的骆驼;2.沙漠中的骆驼刺;3.寒冷域中的海豹;4.旗形树的树冠——四个图片资料,请你分析每一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特点。

  生:对图片1的讨论如下:沙漠炎热缺水,骆驼和别的动物不一样,它有高高的驼峰储藏大量的脂肪,当它又渴又饿的时候,脂肪会慢慢分解,变成它需要的营养和水;骆驼平时不出汗,只有体温达到46℃才会出汗;骆驼平时一次能喝下100多升的水,而每天排出的尿不到一升,来保持体内的水分,即使在沙漠上行走一个月也不会感觉渴,这些特点是动物对干旱的适应。

  生:对图片2的讨论如下:沙漠地区降雨量少,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它生活的区域有地下水源,骆驼刺的根长得非常长,而且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因而骆驼刺在荒漠中也能得到水,这是植物对于旱的适应。

  生:对图片3的讨论如下:海豹是哺乳动物,在寒冷的海域生活,要保持体温,就得有件厚衣服,海豹的皮下脂肪非常发达,可以达到60mm,这是动物对寒冷的适应。

  生:对图片4的讨论如下:树的枝条偏向一侧,是长期受一侧风向的作用,使得树冠的形态改变,看起来像一面旗帜,故得名旗形树,这是树对风的适应。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由于生物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生物在多变的环境条件中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和环境磨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了下来,就形成它现在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同学们还能找到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生:动物的警戒色。

  生:壁虎的“苦肉计”。

  生:长颈鹿的颈,刺谓的刺,雪莲花的叶,沙漠植物仙人掌……

  4.课堂

  师:(在学生为生物各种各样惟妙惟肖的适应现象惊叹不止时)告诉学生生物的生存斗争是非常残酷的,或风吹雨打、天寒地冻,或被抓捕,或饥肠惋辅,只有适应环境的,才能生存下来。所以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适应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其实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也在影响着环境。

  师:生物的生活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改变环境,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也生活在生物圈中,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的重要啊!

  作业布置

  课本14页的亲自做。

  板书设计

  第四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

  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教后反思

  1.要加强板书能力的锻炼。

  2.每一节的“生物学观点”要用板书突出出来。板书要突出、整洁、醒目。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及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继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了解酵母菌和霉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

  重点、难点分析

  1.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点,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因为:

  (1)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让学生与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细菌细胞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异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2)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生活特点,有利于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懂得研究微生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用其利,避其害。了解真菌在经济上所蕴藏的潜在价值是巨大而多样的。

  2.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酵母菌既是异养(腐生)厌氧型真菌,又是异养需氧型真菌,由于初一学生知识水平有限,教师要讲清酵母菌获得能量的方式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第一课时:

  1.课前准备:

  教师首先做好酵母菌的培养。酵母菌的简易培养方法如下:

  ①提前2~3天用3%~5%的蔗糖或2%葡萄糖溶液放入鲜酵母或一小块发面,恒温22℃培养。

  ②将苹果皮切碎或用散发酒味的水果皮,装入瓶内,注意瓶子不要太大,轻轻压实,加入凉开水浸没,不用接种,在较温暖的地方培养2~3天镜检,即能找到酵母菌。

  2.教学过程:

  (1)关于酵母菌形态结构的教学,可以用边讲述边实验的方法进行,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在实验室上课。课上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制作含有大量酵母菌的临时装片,并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如果无实验室条件,在教室上课,课前教师可事先做好1~2台观察酵母菌的示范镜。这样学生通过对酵母菌形态结构的观察,对酵母菌建立感性认识。如果不具备以上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课前画好酵母菌结构的投影片,也可以利用挂图及书中的插图,有录像设备的学校可以在课上放一段酵母菌形态结构的录像片段。讲述酵母菌结构时应注意指导学生与植物细胞结构和细菌细胞结构进行比较。让学生指出它们的异同。这样能够使学生明确认识到酵母菌的结构中有成形的细胞核。另外通过观察还可以看到酵母菌是单细胞个体,所以属于个体微小的真菌。

  (2)酵母菌营养方式的教学,首先要强调指出酵母菌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不属于自养生物。在讲述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生活,能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在在无氧条件下,又可把葡萄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做演示实验,在课前1~2天用两个试管分别倒入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把其中一个试管用塞子堵上,一个敞着口,课上请学生分别闻一闻,让学生说出哪个有明显的酒味。并问为什么?同时让学生观察分析培养酵母的糖液中为什么会有气泡?

  (3)在酵母菌与人类的关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谈话法。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设问,如馒头、面包为什么是松软多孔的?你们知道酵母菌有哪些利用价值等等。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要指出酵母菌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应用较早的一类微生物,自然界中几乎到处都有酵母菌,已发现的酵母菌达数百种之多,绝大多数都是人类的好朋友,特别是在酒类酿造方面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另外酵母菌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因此可利用酵母菌的菌体捉取辅酶A、细胞色素C、凝血质、卵磷脂和多种氨基酸等。近几年,酵母菌在石油脱蜡、酶制剂和发酵饲料等方面的应用也有了新的进展。

  (4)关于酵母菌生殖方式的教学:

  在讲述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方式时,可指导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正在进行出芽生殖的酵母菌,有条件的学校可放一段酵母芽出芽生殖的录像片,或在黑板上画简图示意,还可制作投影片。要强调酵母菌出芽生殖的芽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芽不是一个概念。酵母菌细胞上长出的突起,比母细胞小得多,是母细胞上的一个芽体,脱离母体后,即成为一个新的酵母菌,属于无性生殖。酵终菌还有另一种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在条件恶劣时,产生孢子,由孢子发育成新个体。

  三、第二课时:

  1.课前准备:

  ①由教师介绍青霉和曲霉的简易培养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2~3天用橘子或陈旧的馒头培养青霉或曲霉。

  ②教帅需要做的课前准备:要利用二次接种的方法培养较纯净的青霉或曲霉。另外在课前2~3天,制备好青霉或曲霉的培养装片。具体操作方法详见教参。

  2.讲述霉菌的形态结构时,运用讲述与实验结合的方法。把教材中的课后实验课融入在讲课的过程中,采用边观察、边讲解、边讨论的方式。具体方法如下:

  (1)首先进行实验观察:①取一块长有青霉的橘皮或长有曲霉的馒头,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如果没有放大镜也可以用老花镜代替)观察青霉或曲霉的形态和颜色;②有条件的学校可指导学生制作橘皮培养出的是青霉装片,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注意以下问题:取材要用解剖针挑取少量,要从颜色很浅的绿色部分取材做装片,这样既能看到无色的分枝菌丝,又能观察到菌丝顶端的绿色孢子。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③教师用课前制备好的青霉或曲霉的培养装片做好示范镜,让学生观察。

  (2)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描述青霉或曲霉的形态和颜色。告诉学生在镜下观察到大量绿色成串的青霉的孢子,曲霉的孢子常见的是是黑、黄和橙红色,无色的部分是菌丝。然后教师进行青霉和曲霉形态结构的讲解。指出青霉和曲霉呈现出的不同颜色是孢子的颜色,而它们的菌丝是无色的。青霉和曲霉的菌体是由许多菌丝组成的,分为直立菌丝和营养菌丝。由于上有横隔,是多细胞个体。但不是所有霉菌都是多细胞个体。青霉和曲霉的每个细胞中都有细胞核是真核生物。另外参照书中插图让学生比较青霉与曲霉分生孢子梗的区别,找出青霉孢子便顶端无膨大,曲霉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成为球状。

  (3)关于青霉与曲霉营养方式的讲述,要强调由于青霉和曲霉菌丝体中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吸收现成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所以为异养生物。

  (4)在讲述青霉和曲霉的生殖方式时,让学生从孢子梗的形态及孢子的颜色上分辨青霉和曲霉,指出它们是靠孢子生殖的,这种孢子可在空气中传播,每个孢子落到适宜的环境中,都可以发育成新个体。在温暖潮湿的季节里衣物有时会发霉,正是霉菌孢子大量繁殖的结果。

  讲述青霉、曲霉与人类的关系时,可先组织学生讨论青霉和曲霉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地方是什么,而后教师归纳总结。教师要着重指出:曲霉是发酵工业及食品加工方面的重要菌种。20xx年以前我国就已利用曲霉制酱,也是我国民间用以酿酒、制醋曲,制某些副食品的重要菌种。例如我国生产的腐乳有白腐乳、青腐乳和红腐乳之分,当你看到红腐乳时不要以为染了化学颜料,其实它是红曲霉分泌的红曲加工而成,由于人们选用了不同工艺,因而使腐乳各具特色。

  青霉除了用于提取青霉素外,还用于制造有机酸、葡萄糖氧化酶和淀粉酶等。

  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中提出的问题,而后指导学生看课外读物“青霉素的来历”。

  小资料:

  为什么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

  1928年英国的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能够产生一种杀灭葡萄球菌的物质,他把这种物质名命名为青霉素。青霉素40年代初投入生产。此后又相继发现有抑制甚至杀死细菌的链霉素、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等,当时多把此类对细菌有拮抗作用的药物叫抗菌素。随着对抗菌素研究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抗菌素不仅对细菌有抵抗作用,而且某些抗菌素还具有抗肿瘤、抗植物病原真菌、抗病原虫等作用。同时还发现它能促进畜禽生长,因此,抗菌素一词就不完整了,所以从1981年起,我国将抗菌素正式更名为抗生素。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13

  教材分析

  《生物入侵者》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这篇课文向我们说明什么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我们可以从中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的事理性说明文,但学生对这类事理性说明文并不熟悉。本文介绍生物入侵的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学生对外敌入侵比较熟悉,而没有“生物入侵者”的概念,故可以从熟悉的外敌入侵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及说明顺序入手,可以更好地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课前准备

  1.搜集生物人侵的相关资料,要求写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称、原产地、人侵地及危害。(至少搜集一种生物入侵者的资料)

  2.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学生齐读诗歌《不第后赋菊》,猜花名。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师:“我花开后百花杀”一句,把菊花独立寒秋、傲然绽放的高洁展示得淋漓尽致。“冲天的香阵”早已弥散在历史的天空,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情形却再现于现代的都市。请听今日新闻。)

  2.新闻报道:《黄花开后百花杀》----加拿大一枝黄花惊现长沙。

  二、字词积累

  栖息(qī)藩篱(fān)归咎(jiù)厄运(a)

  酝酿(yùnniàng)五彩斑斓(bānlán)啸聚山林(xiào)

  束手无策(shù)物竞天择(jìng)无动于衷(zhōng)

  三、整体感知

  认真阅读课文,获取相关信息:

  1.通过阅读,你获得了哪些关于生物入侵者的知识?

  2.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明确“生物入侵者”的含义。

  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

  开篇:假设情境,引出话题,什么叫“生物入侵者”。

  第2-4段:具体介绍“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

  第5段:“生物入侵者”入侵的途径和增多的原因。

  第6-7段: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两种不同态度。

  第8段: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板书)逻辑顺序

  结合说明方法品味语言: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明确:

  列数字:

  ①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此外副词的恰当选用也增强了文章的准确性,如“仅”“就”等词。

  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有说服力。

  ①举出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这种说法。

  ②举出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

  举出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

  举出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

  举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

  打比方:使说明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

  ②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

  (强调:生物入侵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浅出,达到推广科普知识的目的。此外还有词语的运用也有类似效果。如“啸聚山林”等,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五、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师点拨:

  1.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是非常缓慢的,并受空间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2.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六、拓展延伸: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学生先介绍收集的生物入侵的例子,教师可补充介绍生物入侵的例子:

  1.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2.地中海果蝇。

  3.斑贝危害触目惊心

  4.食人鲳在中国

  看来,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我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七、课堂小结

  一枝黄花有可能让湖南的省城“尽带黄金甲”,薇甘菊将吞掉伶仃岛,水葫芦欲死云南滇池,

  飞机草要霸占西双版纳,大米草在毁掉海边滩涂??据统计,我国已有外来杂草107种,外来害虫32种,病原菌23种,每年造成农林业经济损失达574亿之多。

  以前提到环保,人们头脑中闪现的往往是荒漠遍野、浊水横流、乱砍滥伐等情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入侵”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严峻课题。保护环境的警钟再次有我们耳畔敲响。希望同学们继续对这一现象予以关注,为抵御和防治生物入侵贡献我们的一分智慧和力量!

  八、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在班上组织一次以“话说生物入侵者”为题的讨论会。

  (既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应动员同学人人参与,个个发言。)

  2.以“对‘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为干预”为辩题,组织一次小型的辩论会。

  基本观点:

  (1)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失衡是暂时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的平衡最终会得以实现。

  (2)人类必须干预“生物入侵者”,如果听任其发展,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会受到严重破坏,人类社会将会有巨大的经济损失。

  板书设计

  生物入侵者

  梅涛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生动性

  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能力,而且也要重视基础教学方针,结合本课特点,我为本堂课制定了几个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时,由学生根据事例给“生物入侵者”定义入手,学生初读课文积累词语并了解文章大意,在具体分析文章内容时,注意体现教师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说明文章的写作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在此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授课后,我认为此堂课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学生参与面较广,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轻松、民主、和谐。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学习课文内容时,让学生把三、四自然段连读后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会更好;分析说明顺序后,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应该当做重中之重讲透。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过程与方法: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请你列举出一片农田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并说明你的理由与大家共亨。

  二、观察与思考:

  1、请你联系实际,仔细观察P3生石花与钟乳石两幅图,分析它们是生物还是非生物。请将你的所有理由写下来与大家交流。

  2、试分析下列现象分别属于哪些生命现象?

  (1)人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

  (2)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3)虎、狼、豹要吃小动物。

  (4)植物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等。

  (5)生石花能开出黄色的花朵。

  (6)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等。

  (7)机器人可以演奏出优美动听的音乐。

  (8)小动物、人通过出汗、排尿等形式将废物排出;

  (9)含羞草受到刺激后会合拢叶片;

  (10)狗看到骨头会流口水;

  (11)地衣能生长在岩石上,并产生一种酸性物质将岩石分解变为土壤

  (12)对于植物来讲,如果浇水不均匀,植物的根会向着有水的地方生长。

  (13) 有的植物用种子繁殖,比如小麦、玉米。有的用茎繁殖;比如月季。

  (14)植物通过落叶带走废物等。

  (15)一粒种子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等。

  (16)一棵参天大树,其最基本的结构单位是细胞。

  3、填表:区别生物与非生物(即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6、小结生物的共同特征:

  要求让学生当堂记忆,比一比谁记得到快些与更牢靠些。

  三、技能训练

  1、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P7课文与插图,找出不同点与相同点。

  A. 松鼠不断寻找食物吃B. 钟乳石由小变大C. 小狗排尿D. 人晕车呕吐?

  (6).鲸浮出水面时,在头部往往会形成巨大的雾状水柱,这是鲸( )时产生的。

  A. 吸气 B. 取食 C. 呼气 D. 呼吸 ?

  (7).猫妈妈生小猫,小猫能长大,长大了的猫能再生小猫,这一过程说明猫具有( )特征。

  A. 生长、发育和繁殖 B. 生长 C. 发育 D. 繁殖

  (8).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都要不断从外界获取_______,同时不断地排出体内的______,这是_____现象;能够由小______;个体成熟后______后代;能够对各种刺激作出有_______的反应,生物所表现出的这些生命现象就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9). 在生物大家族中,除了植物、______、______外,还有细菌、_______等。

  (10). 现在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_______多万种,而且还有许多未知种类,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______,但又存在着_______。

  3、课外完成课文P8作业第1,2,3题。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教学后记:

  初(97)班班没有说明细节,学生不明确调查的意义和方法,把抓昆虫等作为调查的主要目的,抓昆虫成为本班男生的主要任务。还应强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等其他生物。

  初(98)班事前说好了各种注意事项,强调了纪律,所以每个人都能完成好这次调查活动。

  教学反思:

  在户外活动前要多强调各种规章制度,考虑问题要面面俱到,,不然学生不了解活动的规则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够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②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并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③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制作等活动,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从而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模拟制作的能力等。

  重点和难点

  学生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设计

  一、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信息

  交流汇报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信息。对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积极地评价。

  二、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1.资料分析:小羊多莉的身世。结论: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

  2.遗传信息的多样性。结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观看“小羊多莉的身世”课件,经过思考提出有关问题。小组内进行资料分析后在全班交流结果(学生互评)。观察教师模拟制作的一条信息载体。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卡片模拟遗传信息的组成。演示“小羊多莉的身世”的课件,鼓励学生针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组织分析活动并适时评价。板书小结。示范制作一条信息载体。组织和帮助学生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卡片摸拟遗传信息的组成。

  三、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1.结构2.基因认同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进行调控,最后小结信息的多样性取决于“字母”的不同组合方式。板书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四、DNA和蛋白质组成列举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的例子。

  分析染色体的作用。引导举例:信息的存在及其载体;导入DNA;演示“DNA分子片段”课件;巩固遗传信息存在于DNA上。演示“染色体”课件;常识性介绍染色体的形态;列举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的例子;引导分析染色体的作用。

小鱼资料库 www.xiaoyuzl.com

Copyright © 2020-2022 XIAOYUZL.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2020029262号-2

声明:本站分享的文章、资源等均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只用于搜集整理。如有侵权,请您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