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牛逼的梦想也抵不住傻逼似的坚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小鱼资料库 > 模板 > 范本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研讨发言【十三篇】

来源: 编辑: 时间:2023-11-28

【www.xiaoyuzl.com--范文大全】

发言稿是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发言稿可以按照用途、性质等来划分,是演讲上一个重要的准备工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式现代化研讨发言【十三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研讨发言篇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涵义的重要论述,抓住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本质特征,为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涵义提供了总体框架和基本遵循。应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从学理上揭示概括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框架性涵义。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确立其理论范式,这种范式,就是人民至上、平等互利。就我们党和人民的关系而言,它坚持人民至上,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战略全局,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为此,就必须把中国共产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就中国与世界关系而言,它注重平等互利,即走和平发展道路,注重中国与世界、世界各国之间的平等发展、合作共赢。基于这种理论范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4大支柱,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政党谋强大。

  基于上述理论范式与4大支柱,可进一步揭示和提炼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框架性涵义:(1)领导力量上,它坚持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这是道路在性质上的“定性”。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才能走得对、走得通、走得稳、走得好,才能行稳致远。离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和轨道;(2)历史方位上,它坚持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历史方位不断拓展、丰富和完善中国道路,它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这是道路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定位”。邓小平所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就是如此。否则,就会封闭僵化,缺乏创新;(3)奋斗目标上,它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核心理念,不断注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实现强起来。这是道路在一定历史方位所确定的奋斗目标,即“定标”。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把富起来作为奋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把强起来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实现全体人民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在这层意义上讲的;(4)总体方略上,它注重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新征程的战略步骤。这是道路中的“定法”,即路径和方略。实现奋斗目标,必须确立实现奋斗目标的总体方略,离开总体方略,确立的奋斗目标难以实现;(5)推动力量上,它整合党的领导力量、市场配置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这是道路上的“定力”。没有推动力量,路是走不出来的,也走不远,更走不宽、走不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党的领导,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把人民作为党执政依靠力量的最大源泉,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在这层意义上讲的;(6)世界维度上,它确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道路上的“定和”。不走和平发展道路,就难以实现确定的奋斗目标,也难以真正实现强起来。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定性到定位,经定标到定法,再从定力到定和,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政党等领域,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构成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既符合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框架性涵义。

中国式现代化研讨发言篇2

中国式现代化研讨发言3

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关系到中国的存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一条主线。“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认识的新升华。

党的领导、中国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属性层面的本质要求

从属性层面看,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我们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充分表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救了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发展了中国。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必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创造世界经济奇迹、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命脉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可以概括为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逐步达到发达社会标准的过程。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位一体、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层面的本质要求

从国家层面看,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等五个前置词,对应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这五大文明。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我们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演变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递进累加过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打开了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格局。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路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是政治现代化的集中体现,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精神文化现代化是深度的精微的现代化,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根本标准。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体现出社会健康发展中的和谐、互容与共享。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对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最好诠释,是生态现代化的核心要义。

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

命运与共、再造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世界层面的本质要求

从世界层面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体现为一个不断向世界开放的过程。人类文明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现代化需要中国积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本质上就必然包含对“世界将向何处去”、“人类将向何处去”的回答。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与对外开放是相统一的,这就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促使我们不断扩大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努力实现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对现代化道路的新探索。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不能以资本为中心,走扩张掠夺殖民的现代化老路,而一定是以人民为中心,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现代化开辟了一条崭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坚持胸怀天下,用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置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之中,既立足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也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重大突破,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应以更加自信、自豪的心态积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研讨发言篇3

中国式现代化研讨发言4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显著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些显著优势,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主要因素,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背后的制度密码。

一是中国领导,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最大优势和“核心密码”。中国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为己任。事实一再证明,中国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正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人民至上、始终代表人民利益的根本立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根本所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上,在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法宝。在我们国家,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都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这是能够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重要原因所在。正是因为始终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途上,“正是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国家才能在重大战略任务、重大工程建设、重大科技攻关、区域协调发展、抢险救灾、对外援助等等方面,攻克一个又一个急难险重的重大关口、创造一个又一个社会主义的发展奇迹”。

四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保证。在庆祝中国成立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之所以能,根本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和旗帜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根本在于它的理论源头是马克思主义,在于它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由其特有的根本性质决定的。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它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

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上,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从中国实际出发,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现代化各项事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地走向胜利。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马克思主义作出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充分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和活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发展,并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阔步迈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打破了只有遵循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克服了资本本主义现代化所固有的先天性弊端;它展现了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选择;它为人类应对重大挑战和解决突出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展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自觉、更加坚定,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研讨发言篇4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一、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进,就能明白,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道路的;是怎样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既是历史的结论,也是未来的昭示。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力量,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坚定“四个自信”,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去,我们照搬过本本,也模仿过别人,有过迷茫,也有过挫折,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觉醒,一次次实践、一次次突破,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路。现在,有些人议论这个道路、那个道路,有的想拉回到老路上,有的想引到邪路上去;有的是思想认识误区,有的是别有用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走好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要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四、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持续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但同时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要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必须永远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紧跟时代步伐,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息,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勇于改革创新,勇于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尽责,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进行下去。

中国式现代化研讨发言篇5

中国式现代化研讨发言6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涵义的重要论述,抓住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本质特征,为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涵义提供了总体框架和基本遵循。应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从学理上揭示概括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框架性涵义。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确立其理论范式,这种范式,就是人民至上、平等互利。就我们党和人民的关系而言,它坚持人民至上,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战略全局,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为此,就必须把中国共产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就中国与世界关系而言,它注重平等互利,即走和平发展道路,注重中国与世界、世界各国之间的平等发展、合作共赢。基于这种理论范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4大支柱,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政党谋强大。

基于上述理论范式与4大支柱,可进一步揭示和提炼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框架性涵义:(1)领导力量上,它坚持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这是道路在性质上的“定性”。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才能走得对、走得通、走得稳、走得好,才能行稳致远。离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和轨道;(2)历史方位上,它坚持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历史方位不断拓展、丰富和完善中国道路,它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这是道路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定位”。邓小平所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就是如此。否则,就会封闭僵化,缺乏创新;(3)奋斗目标上,它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核心理念,不断注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实现强起来。这是道路在一定历史方位所确定的奋斗目标,即“定标”。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把富起来作为奋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把强起来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实现全体人民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在这层意义上讲的;(4)总体方略上,它注重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新征程的战略步骤。这是道路中的“定法”,即路径和方略。实现奋斗目标,必须确立实现奋斗目标的总体方略,离开总体方略,确立的奋斗目标难以实现;(5)推动力量上,它整合党的领导力量、市场配置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这是道路上的“定力”。没有推动力量,路是走不出来的,也走不远,更走不宽、走不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党的领导,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把人民作为党执政依靠力量的最大源泉,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在这层意义上讲的;(6)世界维度上,它确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道路上的“定和”。不走和平发展道路,就难以实现确定的奋斗目标,也难以真正实现强起来。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定性到定位,经定标到定法,再从定力到定和,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政党等领域,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构成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既符合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框架性涵义。

中国式现代化研讨发言篇6

7月26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研讨会在沈阳召开,会议由东北大学、天津大学、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专家工作室、沈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省马克思主义学会承办。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做线上发言。

专家学者认为,我国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表现为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经济规律与人的规律的统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式”的道路,在政治上体现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在经济上体现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在文化上体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社会上体现为坚持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生态上体现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专家学者认为,之所以我们要走一条与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不一样的现代化道路,在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不同,同时西方的现代化道路遭遇了危机。西方现代化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为人类制造了种种磨难和困境。历史和现实都决定了中国不可能照搬西方现代化道路,只能开辟新路,这条新路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本质就是既充分享受现代化的正面成果,又将其消极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中国式现代化研讨发言篇7

中国式现代化研讨发言5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一、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进,就能明白,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道路的;是怎样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既是历史的结论,也是未来的昭示。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力量,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坚定“四个自信”,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去,我们照搬过本本,也模仿过别人,有过迷茫,也有过挫折,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觉醒,一次次实践、一次次突破,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路。现在,有些人议论这个道路、那个道路,有的想拉回到老路上,有的想引到邪路上去;有的是思想认识误区,有的是别有用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走好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要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四、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持续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但同时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要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必须永远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紧跟时代步伐,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息,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勇于改革创新,勇于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尽责,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进行下去。

中国式现代化研讨发言篇8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坚持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教育活动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一方面,要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思想政治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着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另一方面,要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把加强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当成重要职责,把教育事业的发展摆在重要位置。

把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和全局性意义。只有创新才能实现内生动力,只有靠内涵式增长,才能保证高质量发展。十年来,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机、量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重大成果,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天河超级计算实现了从千万亿次到亿亿次,再到百亿亿次的突破。不断挑战计算速度极限,也成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缩影。我国通过自主创新以及成果转化,先后建立了世界首条千公里量级的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发射了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使我们在量子领域进入了世界第一梯队。

始终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要建立科学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和激励制度,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要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价值的双重激励作用,使人才在创新创造中有收益、有荣誉、有地位;要营造尊重人才、开放包容的氛围,创造更公平、更宽广的干事创业平台,让人才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实现。

壮阔征程催人奋进,复兴蓝图激荡人心。中国式现代化也是富有世界意义的现代化,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把牢中国自己的前途命运,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踔厉奋发、勇毅笃行,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争取更大胜利与荣光。

中国式现代化研讨发言篇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我认为,中国队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中国的购买力影响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人逐渐远离那个需要粮票购买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购买力也随之提高。中国游客出国真相购物的新闻经常报道。在法国,中国游客争相在某著名的百货公司购物,在韩国,中国游客争相在护肤品店里购买护肤品,在日本,中国游客争相购买电器……如此报道屡见不鲜,几乎每一个国家都能看见中国人的身影。中国的购买力不断提升,以此拉动世界经济总水平发展。因此,中国的购买力不断影响世界。

  除了中国人的购买力影响世界外,中国的文化也在影响世界。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的文化不断走出国门,影响世界。近几年来,汉字热,诗词热席卷多个国家,孔子的仁礼思想传到海外,,国内小学生朗诵的人之初性本善,在国外也被大力推行,为国外学生所朗诵,就连美国总统特朗普五岁的独生女,也用中文申请并茂的朗诵三字经。并且,中国的茶文化,功夫文化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海外人民所喜爱。此可知,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不断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不断影响世界,影响海外人民的思想观念,乃至生活方式。因此,可以说,中国文化时时刻刻并且深刻的影响着其余世界的文化。

  中国除了在经济文化领域影响世界外,在各个方面领域也在影响世界。如何巩固和发展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力,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认为,大到国家层面,找到个人都应该参与到影响力保卫战中来。

  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应当实施积极的对外政策,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每个角落。国家还可以利用新传播方式来传播文化。以个人的层面看,个人出国旅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国家形象,如央视广告言:你是什么样子,中国便是什么样子。所以,个人要注意行为举止,用正确的方法传播中国的文化,发挥购买力。这样才不会让其他人对我们有小瞧的情绪。

  让我们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看中国如何影响世界。

中国式现代化研讨发言篇10

中国式现代化研讨发言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贡献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情怀,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方向,必须深刻领会、牢牢把握。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突出的优势,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最高原则。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我们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一条从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始终是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在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后,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成为中等收入人口最多的国家和国际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做好经济工作,把落实党中央经济决策部署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增强抓落实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结合实际创造性抓好工作,不断提高执行水平。要将正风肃纪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推动发展贯通起来,以强有力的政治监督,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和重大部署贯彻落实到位,切实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强大政治凝聚力和发展自信心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党和人民共同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党和国家的长期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推进现代化进程,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什么时候都不能偏离了“社会主义”这个大方向。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性质和未来走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

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更好把握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更好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迈向前进。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经济工作,要紧紧立足基本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中国经济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三、实现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提出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十年来,我们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实践充分表明,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路径,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使我国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抉择。

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坚持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走内涵式经济增长道路;坚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走共同富裕发展道路;坚持推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保持协调均衡,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建设和发展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增进民生福祉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发展道路。

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唯物史观看,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全体人民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可以保障全体人民依法通过各种民主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有利于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要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贯彻到经济工作中,完善民主决策机制,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不断将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要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要进一步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水平,发挥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并转化为治理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制度保障。

五、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将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丰润道德滋养和良好文化条件。

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倡导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广泛汇聚向上向善力量,培育时代新风新貌。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积极承担与自身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体现新时代我们党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强调,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勤劳致富,又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富裕,不是少数人富裕,也不是平均主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对马克思主义“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的赓续传承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现代阐释,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

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完善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夯实最基本的民生保障。要坚持全面推进共享发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补齐民生短板,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注重机会公平,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既尽力而为满足实际需求,又量力而行保障持续供给。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重点放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上。要坚持分阶段循序渐进,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把握发展规律,科学制定发展策略,分阶段扎实推进,确保阶段性目标的可及性。

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我国是有着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只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更好承载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基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质上抛弃了人对自然的掠夺性思维,摒弃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是更广意义上的和平发展之路。

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不懈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要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顺应人民群众呼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统筹好“两个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将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更好惠及各国人民。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以各国共同利益为重,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动、要素资源共享,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依法保护外资企业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务实合作,探索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新贡献。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携手推进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

九、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强调,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现代化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的演进进程,在为文明发展提供舞台的同时,也使各种文明接受现代化的冲击和洗礼。只有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代化成功实践,才可能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肇始于欧洲、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使一些西方国家实现了现代化,但未能给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提供可行的现代化之路。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艰难曲折的现代化探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引领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交融共生,创造出了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同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相结合,摒弃了西方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打破了人类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路径依赖。

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要持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明,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视角,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中国式现代化研讨发言篇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贡献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情怀,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方向,必须深刻领会、牢牢把握。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突出的优势,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最高原则。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我们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一条从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始终是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在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后,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成为中等收入人口最多的国家和国际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做好经济工作,把落实党中央经济决策部署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增强抓落实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结合实际创造性抓好工作,不断提高执行水平。要将正风肃纪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推动发展贯通起来,以强有力的政治监督,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和重大部署贯彻落实到位,切实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强大政治凝聚力和发展自信心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党和人民共同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党和国家的长期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推进现代化进程,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什么时候都不能偏离了“社会主义”这个大方向。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性质和未来走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

  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更好把握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更好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迈向前进。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经济工作,要紧紧立足基本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中国经济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三、实现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提出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十年来,我们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实践充分表明,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路径,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使我国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抉择。

  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坚持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走内涵式经济增长道路;坚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走共同富裕发展道路;坚持推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保持协调均衡,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建设和发展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增进民生福祉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发展道路。

  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唯物史观看,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全体人民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可以保障全体人民依法通过各种民主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有利于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要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贯彻到经济工作中,完善民主决策机制,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不断将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要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要进一步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水平,发挥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并转化为治理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制度保障。

  五、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将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丰润道德滋养和良好文化条件。

  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倡导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广泛汇聚向上向善力量,培育时代新风新貌。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积极承担与自身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体现新时代我们党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强调,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勤劳致富,又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富裕,不是少数人富裕,也不是平均主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对马克思主义“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的赓续传承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现代阐释,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

  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完善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夯实最基本的民生保障。要坚持全面推进共享发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补齐民生短板,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注重机会公平,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既尽力而为满足实际需求,又量力而行保障持续供给。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重点放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上。要坚持分阶段循序渐进,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把握发展规律,科学制定发展策略,分阶段扎实推进,确保阶段性目标的可及性。

  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我国是有着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只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更好承载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基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质上抛弃了人对自然的掠夺性思维,摒弃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是更广意义上的和平发展之路。

  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不懈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要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顺应人民群众呼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统筹好“两个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将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更好惠及各国人民。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以各国共同利益为重,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动、要素资源共享,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依法保护外资企业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务实合作,探索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新贡献。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携手推进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

  九、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强调,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现代化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的演进进程,在为文明发展提供舞台的同时,也使各种文明接受现代化的冲击和洗礼。只有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代化成功实践,才可能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肇始于欧洲、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使一些西方国家实现了现代化,但未能给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提供可行的现代化之路。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艰难曲折的现代化探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引领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交融共生,创造出了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同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相结合,摒弃了西方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打破了人类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路径依赖。

  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要持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明,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视角,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中国式现代化研讨发言篇12

  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关系到中国的存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一条主线。“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认识的新升华。

  党的领导、中国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属性层面的本质要求

  从属性层面看,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我们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充分表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救了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发展了中国。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必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创造世界经济奇迹、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命脉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可以概括为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逐步达到发达社会标准的过程。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位一体、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层面的本质要求

  从国家层面看,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等五个前置词,对应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这五大文明。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我们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演变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递进累加过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打开了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格局。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路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是政治现代化的集中体现,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精神文化现代化是深度的精微的现代化,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根本标准。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体现出社会健康发展中的和谐、互容与共享。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对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最好诠释,是生态现代化的核心要义。

  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

  命运与共、再造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世界层面的本质要求

  从世界层面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体现为一个不断向世界开放的过程。人类文明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现代化需要中国积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本质上就必然包含对“世界将向何处去”、“人类将向何处去”的回答。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与对外开放是相统一的,这就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促使我们不断扩大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努力实现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对现代化道路的新探索。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不能以资本为中心,走扩张掠夺殖民的现代化老路,而一定是以人民为中心,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现代化开辟了一条崭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坚持胸怀天下,用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置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之中,既立足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也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重大突破,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应以更加自信、自豪的心态积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研讨发言篇13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显著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些显著优势,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主要因素,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背后的制度密码。

  一是中国领导,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最大优势和“核心密码”。中国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为己任。事实一再证明,中国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正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人民至上、始终代表人民利益的根本立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根本所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上,在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法宝。在我们国家,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都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这是能够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重要原因所在。正是因为始终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途上,“正是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国家才能在重大战略任务、重大工程建设、重大科技攻关、区域协调发展、抢险救灾、对外援助等等方面,攻克一个又一个急难险重的重大关口、创造一个又一个社会主义的发展奇迹”。

  四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保证。在庆祝中国成立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之所以能,根本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和旗帜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根本在于它的理论源头是马克思主义,在于它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由其特有的根本性质决定的。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它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

  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上,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从中国实际出发,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现代化各项事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地走向胜利。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马克思主义作出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充分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和活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发展,并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阔步迈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打破了只有遵循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克服了资本本主义现代化所固有的先天性弊端;它展现了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选择;它为人类应对重大挑战和解决突出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展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自觉、更加坚定,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标签:

小鱼资料库 www.xiaoyuzl.com

Copyright © 2020-2022 XIAOYUZL.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2020029262号-2

声明:本站分享的文章、资源等均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只用于搜集整理。如有侵权,请您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