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六篇】
【www.xiaoyuzl.com--范文大全】
报告是一种公文格式,专指陈述调查本身或由调查得出的结论,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使用范围很广,报告的风格与结构因各个机构的惯例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六篇】,欢迎品鉴!第1篇: 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根据《监督法》的规定和市人大常委会20xx年工作要点,9月10日至14日,由部分常委会副主任、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对我市“十三五”规划中期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并分成“农业农村组”、“社会事业组”、“城市建设组”、“工交财贸组”等四个调研小组,围绕“十三五”规划中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科技、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业、交通和服务业发展等四个重点方面内容进行了专题调研,各调研小组分别赴永安市、宁化县,三元区、大田县,梅列区、沙县,将乐县、尤溪县开展相关调研。调研主要采取听取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汇报、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现综合各调研小组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自2022年1月29日市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批准以来,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致力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认真组织实施规划,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实现赶超有机统一,今年还组织专门力量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工作,对规划后半期实施提出了建议,为更好地完成五年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规划提出的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总体良好。规划提出了四类共41项主要指标,包括21个预期性指标和20个约束性指标。总体上看,至2022年底,预期性指标除1项指标无法评估、5项指标实现规划目标难度较大和6项指标未完成序时进度,其余指标实现程度进展顺利;约束性指标除1项指标无法评估、1项指标难以完成规划目标,其余指标均完成较好、提前完成或好于规划目标。各项指标中期实施情况具体如下:
1、预期性指标。到2022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暂无数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等5项指标实现规划目标难度较大;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际利用外资、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等6项指标未完成序时进度,但通过努力有望完成规划目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移动宽带普及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5项指标实现程度进展顺利,可如期完成规划目标;外贸出口额、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人均预期寿命等4项指标实现程度进展良好,已达到或超过规划目标值。
2、约束性指标。到2022年,10个正向指标中,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暂无数据;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难以完成规划目标;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城市优良空气天数比例、好于Ⅲ类水体比例等5项指标提前完成或好于规划目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耕地保有量、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例等4项指标进展良好,可完成规划目标。10个逆向指标中,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元GDP用水量、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劣Ⅴ类水体比例等5项指标控制在规划目标或省下达指标内;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指标均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预计能顺利完成减排目标。
(二)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实施取得成效。规划实施以来,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能够围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采取有效措施,认真组织实施推动,努力落实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了我市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特色农业加快发展;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壮大,园区平台建设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向品质化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品不断丰富。二是发展动力持续增强,有效需求持续扩大,创新活力持续激活,人才支撑作用持续强化。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精准脱贫攻坚战加快实施。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水利保障和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提升。三是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市规划逐步完善,中心城市逐步发展壮大,城镇化进程逐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水平逐步提升。四是消费需求更加活跃,投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营商环境有所优化,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有所提高,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明台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入。五是民生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教育事业稳步提升,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进一步强化,医疗卫生事业有所发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加快构建,公民文明素质得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不断丰富,三明文化历史得到挖掘。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有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效。六是重大项目建设扎实推进。至20xx年6月,938个“十三五”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936亿元,其中:430个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占项目总数的45.8%;301个项目在建,占项目总数的32.1%;207个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占项目总数的22.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看,我市“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总体较好,但由于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及我市经济总量偏小、发展基础较弱等原因,我市“十三五”规划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一)一些主要指标与规划目标存在一定差距。一是有5项预期性指标进度严重滞后,实现规划目标难度较大,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022-2022年均增长14.3%,预计20xx年上半年增长11.4%,分别低于规划目标年均增速3.7个、6.6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仅完成规划目标的34.21%、15.38%、13.4%;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比2022年降低了1.11个百分点。二是有1项约束性指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2022年仅为36.27%,与规划目标差13.73个百分点,难以完成规划目标。三是有6项指标未完成序时进度,需加大工作力度才可能完成。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2-2022年均分别增长6.2%、3.7%,分别低于规划目标年均增速0.8、3.3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022年分别仅完成规划目标的38.17%、21.67%、37%。另外,地区生产总值等个别指标虽已超过目标增幅,但与推进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工作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二)部分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建设与规划目标存在一定差距。一是经济实力有待增强。产业竞争力不强,转型升级步伐仍需加快,三次产业发展水平相对偏低,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研发创新动力不足,2022年我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为0.97%,居全省之末;全市179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仅227家,建立研究开发机构的企业仅4.5%,申请专利的企业仅98家。二是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城市建成区规模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城市中心带动作用有限。城镇化进程进展不快,美丽乡村建设特色不明显。三是要素保障能力不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集不到位,如G528纵八线建宁福新至长吉公路、G235大田德州至周田段、G534三元村头至荆东段等项目因资金尚未落实影响施工建设,从而影响规划整体进度。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工业园区与经济开发区用地效益差,单位GDP耗地量大,梅列、三元、三明经济开发区的地均税收分别为每公顷184.82万元、156.05万元、101.68万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7%、40%、26%,还存在批而未供土地、土地闲置等现象。四是社会事业短板依然存在。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2022年、2022年分别为20.27%、19.56%,分别比2022年降低0.4和1.11个百分点。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整体性超编和结构性缺员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突出问题解决不够到位,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问题凸显,市区周边缺乏规范消纳场,建筑垃圾无处倾倒,生活垃圾处置滞后,市、县(市、区)垃圾处理能力普遍接近或达到设计能力临界值。五是项目总体进展较慢且部分项目停止实施。我市938个“十三五”重大项目中,有114个项目停止实施,占项目总数的12.15%。建成或部分建成项目占总数的45.8%,累计完成投资占总投资的33.61%,未实现“双过半”。
三、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调研组建议:
(一)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确保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一是认真组织规划实施。今后两年多是我市全面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的关键时期,市人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工作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认真组织实施好规划,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对执行情况较好、预计可以完成的指标和任务,要继续强化工作落实,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对未完成序时进度的6项指标和完成任务有难度的5项预期性指标、1项约束性指标,要深入分析原因,研究制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争取能够完成。二是科学运用评估成果。要以此次中期评估工作为抓手,对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重大项目以及发展目标的执行情况开展动态跟踪和监测评估,全面客观评价规划实施的经验,正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科学运用评估成果,及时出台有效政策措施,推进规划后半期更有效实施。如,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等新思想、新内容,应及时整理纳入规划中;2022年及以后省科技厅、省统计局不再反馈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数据,可以取消“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指标。三是注重规划约束功能。要充分发挥规划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和综合调控功能,注重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有机衔接,确保规划实施的一致性、连续性和完整性,使各项政策措施服从和服务于规划,确保规划实施的严肃性和约束性。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一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实施现代农业提升发展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大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力度,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发展,推进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二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认真研究和处理三明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对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提升行动计划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明常综〔20xx〕19号)、《关于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明常综〔20xx〕3号)。立足现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集中力量抓好冶金及压延、汽车及机械装备、林产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重点推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努力培育壮大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快服务业发展水平。以实施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快推进服务业创新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着力做大做强现代物流、商贸服务、休闲旅游等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科技信息、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三大先导产业,提升发展健康养老、金融服务、房地产业等三大配套产业,切实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三)注重发展高质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积极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协同发展,加强与省上及协同区各设区市的沟通联系,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全省协同发展区重大项目盘子。充分认识“十三五”重大项目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认真对照重大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加强研究分析,加快实施推进。对已经建成的项目,要促其早日产生效益;对在建重大项目,要加强施工组织管理和力量投入,力争尽快完成投资目标任务;对目前暂缓或停止实施的项目,要强化跟踪对接,促进项目早日落地开工;对无法实施、需要调整的项目,要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依程序合理调整。同时,要努力破解资金瓶颈,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纳入各级年度预算和政府投资计划,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建立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库,大力培育科技企业,加强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专项补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的宣传落实,引导推动企业加强研发经费投入,逐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研发机构建设率。支持各类创新主体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紧密型产学研协作关系,培育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三是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要严格依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使用土地,落实国家各类建设项目用地标准和控制指标。引导各地集中、集控、集约建设产业园区,引导工业企业通过压缩超标的绿地面积和辅助设施用地,建设多层工业通用厂房,综合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提高工业用地利用率,实现土地的立体开发综合利用。大力盘活土地,依法对闲置土地无偿收回重新安排使用或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安排临时使用、纳入政府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置、充分利用。
(四)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一是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市。加快推进三明市区与沙县、永安同城化,全面推进南拓北扩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城市联盟路子,促进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产业同布、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共荣双赢,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心城市综合实力、辐射带动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对县域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分类指导,提升县域城市发展水平。二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认真抓好小城镇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尤其要加大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城镇化格局和国土利用,高效集约地进行开发建设。坚持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加快发展县域次中心镇,不断增强次中心镇的聚焦辐射功能。继续深化小城镇改革建设试点,促进小城镇向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三是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规划设计上做好田园风光、民俗文化的大文章,注重与镇村规划相衔接,实现多规合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优势,注重特色,创建体现地域特色、展现各具风情的美丽乡村,并建立美丽乡村长效管理机制。
(五)打好“三大攻坚战”,夯实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一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意见》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责办法》,严肃整改不规范举债融资行为,有效防范财政风险。持续做好金融风险防控工作,确保全市不良率控制在省上下达目标。二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深入推进三明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按照“两个确保”的目标和“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精准落实各项扶贫措施,确保如期完成脱贫任务。三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加快固废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建筑垃圾消纳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和危废处理建设进度,推进垃圾不落地等做法,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深化工业污染防治,推进火电、化工、冶金、建材、印染、电镀、煤炭、有色金属采选加工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加强城乡面源污染控制,推动养殖业、生活污染、河道整治、生态保护等一批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质量。
(六)着力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社会事业和谐稳定。认真落实《关于补短板提质量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实施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认真解决中小学教师刚性缺编和结构性缺编问题,努力补齐教育短板。完善创业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卫生与健康、养老和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依法行政,构建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第2篇: 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十三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市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市教育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和历次全会精神,围绕规划目标和任务,通盘部署,主动作为,干在实处。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紧紧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这一主题,不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十三五”前两年全市教育事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为顺利实现“十三五”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十三五”以来,我市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狠抓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全面提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切实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同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联合行动,积极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和残疾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努力提升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截止2022年底,全市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76年,预计“十三五”末可按期达到规划目标。
二、重点任务推进情况
(一)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编制网点布局规划,保障就近入学。在市级层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教育规划布局纳入了城市建设总规划、总盘子,市教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区县编制了《上饶市2022-2030年城区学校网点布局规划》,为中心城区教育资源扩充提升提供了蓝本。在县级层面,指导各县(市、区)编制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和《城镇学校网点布局专项规划》两个“规划”,使教育资源分布更能适应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适应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就学需要。
2.出台配套建设文件,优化教育供给。为从制度层面解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中小学校布局规划滞后、学位供给不足问题,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参照上海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结合上饶实际,我市率全省之先制订出台了《上饶市城镇住宅小区配套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按照“谁开发建设、谁完善配套”原则,开发建设单位是住宅小区配套中小学(幼儿园)建设的主体;要求全市各地结合城(镇)区总体规划,逐步完善城镇教育网点布局规划,配套建设的中小学(幼儿园)与住宅小区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交付使用。同时要求各县(市、区)及5万人以上乡镇参照执行。
3.加大学校建设力度,扩充教育资源。一是从最偏远、最薄弱的学校进行改造达标,按照“改造一所、达标一所”的原则,2022年以来共投入资金29.5亿元,已完成2461所(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3149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达标建设,改造教学用房、教辅用房、生活用房等230.7万平方米,改扩建运动场155.3万平方米。二是加快城区义务教育学校的达标提升及扩容改造,大力化解城区“大班额”现象,2022年以来,已投入资金16.8亿元用于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达标建设,新建19所、改扩建63所,新(改、扩)建校舍面积70.3万平方米,改扩建运动场面积20.88万平方米。另有35所仍在建设当中。三是中心城区教育资源扩容工程。2022年年初,市委、市政府举行了市中心城区8个教育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计划投入资金17.46万元,新建中、小学6所,改扩建2所,新增校园面积41.9万平方米,新建校舍面积约30万平方米,增加学位约2万个。所有项目计划于2022年秋季开学投入使用,建成后,将扩充市中心城区教育资源,有效缓解市中心城区学校的大班额问题。
4.深化管理机制改革,共享改革成果。信州区、上饶县、弋阳县等地通过热门学校帮扶非热门学校、城区学校帮扶农村学校、组建教育联盟、建立教研片区、构建教育共同体等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融共享,提高城乡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总体水平,从而让每一个孩子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让每一所学校都能留得住周边的学生。
(二)健全教育服务体系
1.学前教育提质扩面。“十三五”以来,我市通过强化“规划引领、政策支持、项目推动、师资建设、管理提升”,不断优化学前教育资源和要素配置,有力促进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充分考虑各县(市、区)人口政策调整和城镇化进程的需要,按照“就近入园、方便接送”的原则,以县为单位,优化完善幼儿园规划布局,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科学规范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二是强化政策支撑。从财力保障、队伍建设、教师待遇、考核评价等方面,为学前教育发展夯实了政策基础。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民办幼儿园管理办法(修订)》《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上饶市城镇住宅小区配套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公办幼儿园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等,着力破解长期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三是强化项目推动。一方面,争资建设公办园。2011—2022年,全市累计争取7.23亿元用于各地幼儿园建设,共改建911所乡镇附属幼儿园,建成并投入使用公办幼儿园86所,在建66所。另一方面,引资打造民办园。积极鼓励、规范社会资金兴办民办幼儿园,分别从规划、设计、建设、投入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打造了一批骨干民办幼儿园。四是强化师资建设。2011-2022年全市定向培养549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充分利用与上海教育综合改革交流协作、与华东师大战略合作的契机,通过搭建“幼师培训、论坛、跟岗学习”等平台,促进全市幼教师资专业成长;先后邀请了30多位长三角城市幼教界知名专家、特级教师来饶讲座,累计培训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及幼教专干1000余人次。
2.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一是普通高中办学总体规模扩大,组织制定了《上饶市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22-2022年)》。2022年,全市普通高中招收新生5.26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达14.44万人,在校生总数较2022年净增0.73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9.32%。普通高中校均规模进一步扩大。有在校生的公民办普通高中(含完全中学)的学校数由2010年的81所减少到71所,校均普通高中学生数达2034人,优质高中规模效益日渐形成。二是高中学校办学水平稳步提升,普通高中评估工作顺利推进,2022年以来共有万年中学、德兴一中、铅山一中、横峰中学、紫阳中学、鄱阳一中、玉山二中等7所学校接受了省教育厅普通高中评估,其中万年中学、铅山一中、紫阳中学被评为优秀等次。三是普通高中特色发展试验深入推进,天佑中学、上饶县综合高中等学校开展普职一体化(综合高中)办学实验。婺源县天佑中学、玉山一中、铅山一中等3所学校被确定为全省第一批普通高中特色发展试验学校,其特色发展试验工作顺利推进,办学特色日益显现,办学水平稳步提升。鄱阳县田畈街中学、余干县第二中学、广丰一中、广丰洋口中学、广丰区新实中学5所普通高中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第二批普通高中特色发展试验学校。四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进展顺利,各普通高中学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江西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试行)》规定的标准、程序、要求,坚持全面性、发展性、民主性、多样性、可操作性、客观性原则,从学生学科学习目标和基础性发展目标两大方面,认真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进行评价。按照省教育厅有关要求,将每年普通高中毕业生《江西省普通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表》数据通过网络录入数据库,以电子方式提供给普通高考招生录取系统,供高等学校招生时参考。
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十三五”以来,全市陆续投入4.7亿元,进一步改善职业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加快“一县一品”省级达标中职学校建设。截止2022年5月,全市已有14所中职达标学校。省级示范学校达到5所。推进校企对接合作,加快产教融合示范区建设,全市已建成产教融合区6个,与20余家企业开展了合作办学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有4所高职高专学校与12所中职学校达到了中高职对接。实施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提升工程,支持上饶师院向应用型大学转变,积极与教育部、省教育厅协调,争取支持上饶师院建成上饶师范大学;推动上饶职院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和“大数据”产业发展,争取建成数据学院,促进上饶职业技术学院做大做强;支持江西医专加强专业建设,提升科研教学水平,积极做好升格本科院校的前期准备;成功申办上饶幼儿师范专科学校,2022年已开始招生;成功申办江西茶叶职业学院,成为全国唯一一所以茶文化命名的高职院校;成功把汉氏生命科学学院纳入到全省“十三五”高校设置规划,积极争取教育部的支持。
(三)增强教育发展活力
1.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一是严把教师资格证认定审核关。教师资格证是教师从业许可证,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涉及面广、影响大、政策性强,市、县教育局严格按照教师认定程序、条件要求,周密组织安排,认真做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自2022年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开展以来,共审核认定高中教师、中职教师和中职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证5777人,初中、小学和幼儿教师资格证13411人。二是实行中小学教师定期注册制度,打破教师终身制。根据省厅《关于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赣教师字〔2022〕48号)精神,我市决定于今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试点工作。为确保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市教育局成立了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印发《上饶市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饶教字【2022】190号)和《关于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工作的通知》(饶教字【2022】191号)文件,召开了全市中小学教师定期注册工作会议,会上对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有关政策标准进行了解读,对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工作进行了布置。目前该项工作正处在调查摸底、拟定方案阶段。三是实施教师培养计划,打造优质师资队伍。各地按照不低于生均公用经费5%的标准,将教师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教师经费的投入。自2022年以来,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以上经费用于市级教师培训,并逐年提高。2022年-2022年先后举办了全市教育系统领导干部研修班、全市高中英语教师培训班和校本课程现场培训等培训活动,培训人员436人;2022年选拔推荐了100名乡村教师参加了“2022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上海)”;引入华东师大、北京师大等师范院校优质资源,2022-2022年先后举办了三届华东师范大学信江教育论坛和一届北师大信江教育论坛,邀请了袁振国、李希贵、张民生、张人利、叶澜等16多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授课,现场参训人数1300余人,四是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聘校聘管理体制改革。下发了《上饶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22-2022年)实施办法的通知》(饶府厅发【2022】8号)、《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工作的通知》(饶编办发【2022】183号)、《关于下达2022年度公办中小学教职工进入计划的通知》(饶编办发【2022】33号)和《关于下达2022年度公办中小学教职工进人控制数的通知》(饶编办发【2022】25号)等文件通知,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五是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转发了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通知》,各地先后出台了交流轮岗实施方案,落实了地方党委、政府在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中的责任,为组织城乡教师有序流动提供了制度保障。通过采取定期交流、提任交流、跨校竞聘、集团化办学、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2022-2022年全市共轮岗286名校长,交流教师3374人。
2.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2022年以来,全市共投入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达3亿元之多,有效促进了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校校通”网络接入率达97.8%、“班班通”设备覆盖率达91.8%、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师开通率达86.3%、学生开通率达63.9%,基本完成了全市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将教育信息化纳入了教育整体发展战略。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任务,我市将教育信息化纳入了教育整体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加快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市政府将教育信息化列入了“宽带中国”和“智慧城市”建设重点,2022年市政府出台了《上饶市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22-2025)》方案,将教育信息化纳入了重要内容。2022年,在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出台了全市教育信息化《上饶市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了五次教育信息化专题会议、争取了专项资金。二是加大了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根据全市统一要求,各县区在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国家、省级项目中,均安排了一定资金比例投入到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并积极争取市、县区政府重视,通过专项资金和扶贫贷款资金等多种方式,增加财政的资金投入。2022年以来,全市共投入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已达3亿元之多,其中2022年投入资金超过1亿元,即将实施的“市直学校教育装备和信息化建设”以及“中心城区云录播课堂教学系统建设”项目投入就达6000余万元。三是推广了全市“腾讯智慧校园”普惠建设应用。根据2022年12月25日全市“腾讯智慧校园”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议统一部署,2022年全市全面启动了“腾讯智慧校园”普惠建设。市教育局于2022年5月19日下发了《关于开展“腾讯智慧校园”普惠应用的通知》(饶教字〔2022〕136号),对全市“腾讯智慧校园”普惠应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快推进了全市中小学“腾讯智慧校园”的普惠建设与应用。2022年12月15日,由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指导,国家信息中心、腾讯公司、上饶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2第二届“互联网+教育”峰会在上饶隆重召开,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秘书长任友群教授称赞上饶推广“腾讯智慧校园”普惠应用,走出了一条“低成本、低门槛”的适合欠发达地区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新路子,为信息技术助力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提供了“上饶模式”。目前全市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已基本完成了“腾讯智慧校园”开通工作,开通学校数达685所,开通率达99%以上。全市已基本建立了市、县区级“腾讯智慧校园”管理服务平台系统,并将不断深化“腾讯智慧校园”创新应用与服务,构建学校教育管理、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资源共享、师生评价、家校沟通、安全管理一体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全面提升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四是启动了全市中小学校云录播课堂教学系统建设。积极引进上海闵行教育学院“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系统”,建立以云录播为核心的集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评价、质量分析、资源共建、优资共享、数据管理等为一体的信息化系统。并将依托此系统,建立“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新型教育资源在线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覆盖面,形成“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中心城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3.推进教育开放合作,提升教育实力。深化与国内发达区域的交流合作。全市12个县(市、区)分别与上海、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建立“一对一”教育交流合作关系,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积极借力上海、江浙的教育资源和办学经验,搭船出海。加强与国内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先后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积极引进高校资源,拓宽合作领域,推进上饶教育弯道超车和跨越式提升。
4.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序推进。我市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实施工作在省招考委、省教育厅、省教育考试院的指导下有序进行。为让社会广泛了解、准确把握我省《实施方案》以及相关政策,我们明确了任务和目标,积极回应我省的宣传活动。一是积极参与全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前期调研及论证工作,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言献策。二是逐级转发《关于学习宣传贯彻〈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的通知》,认组织相关人员收听收看招生制度改革的新闻发布会;三是积极同赴我市的《实施方案》宣传组接洽,组织开展面向全市、县(区)教育局、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和相关人员的政策宣讲活动;四是开展系列宣传活动。下发政策解读材料,利用图表等形式直观展现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框架,协调我市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各大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与解读,在我市主要媒体及市教育局、市招考办等网站和刊物上转载解读、评论内容,进行深入宣传。目前我省高考改革实施细则还在进一步完善之中,全省高考综合改革基础条件评估后的高考改革具体实施时间尚未确定。我市将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和省教育考试院的工作部署和安排,认真做好上饶市的高考改革实施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总体上看,“十三五”规划中期实施进展顺利,主要指标已预期完成。但一些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
1.“十三五”末义务教育学校班额达到国家规定标准难度较大。一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我市就读的人数不断增加。二是城区和乡镇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步伐没有跟上城镇化进程,教育资源供应不足。三是户籍、生育等政策的调整,义务教育适龄人口的自然增长加快,城区表现尤甚。四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学校、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上优质学校,造成生源向城区集中。建议要进一步加大学校建设投入,尤其要向进城务工人员密集的区域适当倾斜,同时要适当调整部分人口密集、学校服务片区过大的入学划片,依靠生源均衡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
2.校建资金投入不足,部分农村学校使用率不高。一是投入仍不足。建议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地方配套资金要实现省级统筹。二是学校用地面积不达标。建议省级统筹教育用地。三是改造达标后的学校利用率不高,特别是农村村小、教学点。
3.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不足。一是大部分普通高中学校生均校园面积、校舍面积、运动场地不达标,大班额现象较突出。二是经费投入机制尚不健全。现有普通高中收费标准低,学校运转困难,部分学校债务还未有效化解。部分高中学校教学设施短缺,难以满足正常的教育需求;三是师资水平有待提高。普通高中学校教师总量缺口较大,部分学科专任教师教师不足。四是职业学校历史基础薄弱,办学实力不强,专业缺乏特色,教学水平不高,师资素质不高,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4.学前教育存在思想认识差距较大、项目建设欠账严重、民办园监管难度较大等问题。一是我市乡镇学前教育工作在全省排名靠后,目前,全市没有一个县(市、区)达到每个乡镇都建有一所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的目标要求。二是项目建设欠账严重。一方面,我市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严重滞后。当前,支撑我市乡镇学前教育的主体是民办幼儿园,公办学前教育资源相当短缺。乡镇学前教育优质资源更加匮乏,适龄幼儿入好园难问题比较突出。另一方面财政投入欠账较多,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方向仅限于公办幼儿园的在编教职工工资专项经费,目前市、县都没有设立学前教育专项资金,建设资金主要是来源于中央、省级专项资金。三是民办监管难度较大。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不断加大整顿规范民办幼儿园力度,一些无证幼儿园被取缔或自我淘汰,但新的民办园不断涌现,多数民办幼儿园以居民居住用房和其他非教学用房作为教学用房,在园舍、饮食、交通等方面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无执法权,取缔难度大,无证办园现象也屡禁不止。
5.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与国家要求相比,与发达地区的深度应用、融合创新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教育信息化发展保障机制还未确立,工作推进机制还未健全;二是市、县、校三级教育信息化平台系统正在建立,与国家、省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还未联通;三是部分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较为薄弱,城乡之间发展还不太均衡;四是优质教育资源还未全面覆盖,信息化教育教学深度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从“十三五”规划执行以来,全市教育事业发展整体平稳和谐。但对照上饶大开放战略和广大群众的要求,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在学前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中小学生择校难以及职业教育相对薄弱等方面群众反映还比较突出。下一阶段,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扎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切实在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为《上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有效落实打下坚实基础,为加快“决胜全面小康、打造大美上饶”历史进程,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和赣浙闽皖四省交界高铁枢纽城市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3篇: 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
《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自市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后,实施时间已经过半,根据《监督法》和《江苏省发展规划条例》规定,市政府组织了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并将评估报告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从本次评估工作开展情况看,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牢牢把握《纲要》确定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中央和省、市委的新要求,充分考虑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和南京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评估工作重点突出、方法创新,报告内容系统全面,问题分析客观实在,对策措施切实可行,对保障规划有效实施、促进下一个五年规划科学编制具有重要意义,达到了中期评估的预期效果。
为做好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情况报告的准备工作,自今年4月以来,市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在常委会分管领导的带领下,注重发挥代表主体作用,采取市区联动的方式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工作:一是提前介入,加强沟通对接,及时了解《纲要》实施及中期评估情况,阶段性参与了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评估调研;二是认真谋划,拟定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常委会分管领导为组长、各相关委员会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审议工作小组;召开了市级相关部门、各区人大共同参与的报告审议工作培训动员会;三是深入调研,常委会分管领导带领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及各相关委员会,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环境保护、民生保障、城乡建设管理四个专场,有重点地调研了9个市级专项规划实施情况;常委会主要领导、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部分市人大代表实地考察了《纲要》确定的部分重点项目推进情况,并听取了市发改委、经信委、建委、科委、民政局、国土局、环保局等12家部门和单位关于《纲要》实施情况的汇报,深入了解了有关主要指标完成、重大战略推进、重点领域创新突破及重要政策落实等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纲要》实施总体情况
《纲要》实施两年多来,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纲要》确定的重大战略和重点任务稳步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支撑引领作用逐步显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正朝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持续迈进,实施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顺利实现了“双过半”目标。截至2022年6月底,《纲要》确定的31项40个指标中,高于或达到预期的有37个,占全部指标的92.5%;未达预期指标2个,其中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预计期末可以完成,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因省统计口径变化暂未达到预期;波动性指标1个,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
(一)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一是国内生产总值稳定增长。两年来,我市GDP年均增长8.1%,2022年首次突破万亿,2022年达到1.17万亿,居全国所有城市第11位;人均GDP达14.17万元,比“十二五”末提高20.1%,位列国内城市第8位。二是居民收入增速较快。2022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104元,比“十二五”末提高18.9%,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37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4538元、23133元,年均增长9.1%、9.3%,增速均列苏南五市之首。三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现代农业建设水平稳步提高,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水平跃居全省第一;制造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制造业比重为39.8%,比“十二五”末提高3.2个百分点;服务业快速发展,2022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0.4%,居全省首位,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9.1%。城市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创新发展成效显著。我市将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2022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1万项,合同金额285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63.7%,比“十二五”末增长1.8个百分点,列全省第2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逐年提高,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4%;科技服务业总收入在全省名列前茅。在科研投入方面,2022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居全省第1。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训计划,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数列全省第2。截至今年上半年,共2451家企业进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居全省前列;为重点支持种子期、初创期企业发展,组建注册资本50亿元的市创新投资集团;麒麟科技城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签约落地,综合性科学中心启动建设。到今年10月,全市共培育独角兽企业11家,瞪羚企业87家。在人才集聚方面,吸引1名图灵奖科学家、3名诺贝尔奖获得者、52名国内外院士及科研团队来宁牵头我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青年人才集聚度明显提升,2022年上半年新增参保就业大学生人数比2022年同期提升50.3%。
(三)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十三五”以来,全市把生态环境作为对标找差六大重点领域之一,切实树立了绿色发展导向。一是空气质量逐渐改善,PM2.5浓度降幅高于预期目标,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减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二是水环境逐步优化,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4.5%,达到序时进度;地表水省考断面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达到81.8%,提前超额完成规划目标;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推进,主要集中式饮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三是绿化水平有所提升,全市城市绿化覆盖率、林木覆盖率分别达到44.9%和30%,均高于“十二五”末水平,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四)民生事业扎实推进。一是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坚持精准施策,统筹做好大学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扶持工作,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两项数据均居全省第一,超过预期目标。二是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均取得新突破,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不断提高,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93年,比“十二五”末提高0.02年,教育现代化监测结果连续三年全省第一。三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快。截至2022年末,全市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82.71岁,比“十二五”末提高0.52岁,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医疗卫生资源不断增加,全市注册登记医疗机构共计2340个,比2022年增加0.12%,医疗卫生人员数、总床位数分别比“十二五”期末增加约1.47万人和0.56万张。四是住房保障力度加大。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1092万平方米,竣工保障性住房960.4万平方米,432个建筑面积总计845万平方米的老旧小区得到整治;住房租赁市场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多渠道筹集租赁房源116万平方米。五是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积极打造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以“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运营模式,全力扶持民营养老机构发展,全市养老机构医养融合服务覆盖率达97.5%,老人对服务满意度达87.4%。六是脱贫攻坚进展顺利。建立健全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精准退出工作机制,提高扶贫认定标准,深入开展结对帮扶和对口支援,累计脱贫进度达到88%。市民对民生领域工作整体认同感较高,我市连续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五)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加快。主城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精细化建设管理水平有所提升,老城有机更新和环境综合整治持续开展,主城空间品质不断提高。江北新区建设成效初显。核心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核心区“四横五纵”主干路网框架基本形成,“C字型”快速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基本完成,新区门户形象初步彰显。副城功能逐步完善。东山、仙林副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进一步完善,与主城发展进一步融合;溧水、高淳副城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面貌持续更新,人居环境品质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建设加快。城镇规模不断拓展,累计建成2000多平方公里美丽乡村示范区,市级以上示范村494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个,多个村镇获得中国最美村镇、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首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荣誉称号。
二、《纲要》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首位度不够高。省会城市功能作用发挥尚不充分,与国家和省的要求仍有差距。一是省内经济占比较低。我市GDP在全省占比14%,与广州、杭州等对标城市及省内先进城市苏州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不够强。区域一体化建设推进力度有待增强,与周边城市在合作体制机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矛盾亟待解决;城市文化建设和传承的力度仍需加大,文化南京的品牌影响力有待提高。三是交通枢纽地位不高。机场国际航线数量、国际地区旅客年吞吐量与杭州、厦门相比存在明显差距;高铁枢纽地位受到合肥等周边城市挑战,公路网络布局有待完善;南京港近洋航线较少,港口物流基地建设亟需加快。
(二)科教优势发挥不足。由于创新规律和市场规律结合与运用不够,创新机制不活、渠道不畅等原因,我市科教名城的优势发挥还不充分,创投环境对人才吸引力还需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品牌效应、特色鲜明的创新发展企业比较缺乏,创新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高。数据显示,2022年我市省口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只有苏州的37%,占全省比重比2022年下降了0.53%;全市研发经费支出中,规上工业企业占比45%,只有深圳的一半。
(三)环境保护任务艰巨。根据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战略目标要求,规划后续实施所面临的形势已发生新变化。一是空气质量改善面临瓶颈。我市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天数的比例波动较大,截至今年上半年为65.8%,距规划目标80%还有较大差距;全市空气质量不够稳定,且臭氧污染日趋多发。二是水环境治理压力较大。城乡污水处理新老问题交织,还存在污水系统部分管网底数不清、年久失修、管养不到位的情况,破损、倒灌、混接仍有发生;黑臭河道治理系统性、协调性不够,水质在阶段性改善后保持长期稳定的难度较大。三是节能目标压力较大。受石化、钢铁等传统高耗能行业产能释放影响,全市前25家主要耗能企业,后三年的用能量都将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全市煤炭消耗总量居高不下。
(四)转型升级压力较大。一是发展动能亟需切换。我市正处于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的接续关键期,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仍然严重,转型发展还存在诸多困难,以“两钢两化”为龙头的传统工业企业,转型进程与南京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二是部分资源要素供需不平衡。专业人才结构、数量与我市产业发展匹配度不高,新兴产业类、金融管理类、创新创业类方面专家较少,技能领军人才短缺且分布不均;建设用地供给趋紧,2022年底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已达规划控制目标的98.64%,部分重大项目因用地指标受限而难以及时开工建设。三是产业结构仍需优化。石化、钢铁、建筑等传统产业经济占比仍然偏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不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三、进一步做好《纲要》实施工作的建议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对标省委“六个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城市定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增强省会城市功能、提升城市首位度为导向,以推动重大项目落地为抓手,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辐射力,确保《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一是深层次推进“两落地一融合”,加快创新名城建设。要立足更好地释放科教资源潜力,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大力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用创新的办法抓创新,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要充分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以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作为突破点,将科技与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要培育孵化优质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新园区整合优化提升,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着力破解科创企业布局分散、同质竞争、效率不高、承载力不强等问题。
二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未来产业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要坚定不移调结构、促转型,高质量建设产业发展载体、创新平台,推动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培育一批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企业。要逐步清退低效劣势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工业技改项目,切实解决好钢铁、石化等传统支柱企业在经济贡献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推动“两钢两化”转型发展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
三是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主城精细化建设管理水平,加快推动老城非核心功能向外围新区布局;高水平建设江北新区,完善副城、新城区域服务功能,促进产城融合;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不断提升新城镇承载能力和美丽乡村环境品质。要持续关注产业布局调整,特别是沿江重点工业片区调整的进程。要加快完善公用设施体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空间紧凑度,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推动江南江北、老城新城、主城郊区协同发展。
四是聚焦民生保障,增进民生福祉。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以打造美丽乡村为抓手,振兴乡村经济,推进精准扶贫,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立足全市域,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全市“一张网”,加快推进教育、医疗、文化资源均衡供给,着力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下沉。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聚焦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办好民生实事项目,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五是坚持绿色发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结合“263”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污染问题,高标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注重用系统思维方法加强环境治理,强化污染源头管控,优化考评指标,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提高协同治理能力。要把水环境治理作为当前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点线面、流域性综合治理,精准规划、精准实施、精准验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提高防洪蓄水和污水污泥处理能力;提高污水管网管养水平,适时调整城市维护建设费用标准,探索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采取上下联动的方式,扎实开展生态环保执法检查,对全市水环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六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规划目标的刚性约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注重五年规划与年度计划、专项规划与区域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充分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控和引领作用;重视中期评估成果运用,加强对《纲要》执行情况的动态跟踪和监测评估,突破薄弱环节,补齐发展短板,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尤其是针对贸易摩擦升级、金融风险隐患增加等问题,要深入剖析成因,作出趋势性判断,采取针对性措施,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提高经济工作的预见性;强化规划目标的刚性约束,加强组织领导,推进重大项目落实,明确实施主体责任,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集中精力完成好五年规划“下半场”任务,为“十四五”乃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谋篇布局。
第4篇: 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期间(2022年-2022年),是醴陵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关键时期。“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株洲市委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优总基调,围绕“三一”格局,实施“工业强市、三产旺市、组团兴市、环境立市”发展战略,突出“片区攻坚、三产提升、招商引资、民生优先”发展重点,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切实保障民生民利,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努力建设成为富强美丽幸福文明新醴陵。
“十三五”规划实施两年半以来,是否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下段发展是否能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所定目标,我们为此进行了《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
一、主要指标达成效果
“十三五”实施以来,我市坚持以“稳中求进、进中求快、快中求优”的经济工作总基调,全力打好产业突围、城镇提质、项目攻坚、安全保卫“四大战役”,抢占发展先机,经济运行稳步增长。2022年,我市县域综合发展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56位,前进17位;工业竞争力位居“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第86位,前进7位;首次进入中国县域成长竞争力50强榜单,位居第45位,突破之大、进步之快、效果之好前所未有。20xx年1-6月,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1.1亿元,增长7.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7亿元,同比下降31.4%;三产结构比调整为5.1:64.3:3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5亿元,增长10.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8712元、13056元,同比增长7.5%、8.1%;城镇居民基本养老
保险覆盖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0%。
二、十三五期间发展措施及效果评估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设立1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着力延链、补链、强链,促进产业转型步伐加快、实现量质齐升。
工业经济持续升温。2022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192.3亿元,增长12%;规模工业总产值1067.78亿元,增长15.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至580家;陶瓷产业总产值达701.8亿元,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5.3%;电瓷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4.5%;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14.2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5.72%。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05.08亿元,同比增长20.68%;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140.1亿元,同比增长17.72%;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72.26%。“十三五”以来,全市打响“产业突围战”,落实四个“十条”政策,仅2022年,单年次共有500多家次企业,90位个人获得奖励,下发政策奖励资金5636万元;整合1亿元资金加快落后产能淘汰,烟花爆竹企业整合至199家;先进陶瓷材料产业链被列入全省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时代金属成功研发“复兴号”高铁配件,醴陵“智造”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园区被列为湖南十个特色产业园区之一,成为制造强省重点领域20个新兴优势产业链(先进陶瓷材料产业链列)的重点产业基地。
农业发展势头良好。粮食生产全国先进地位牢固把握,全市粮食生产始终保持在播种面积1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10亿斤以上、水稻单产1000斤以上,连续荣获“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荣誉称号。2022年全市粮食播种总面积达109.94万亩,比2022年增加0.05万亩,共完成早稻集中育秧大田示范面积35万亩。蔬菜播种面积23.7万亩,总产量58万吨,产值7.8亿元。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13.5万亩,总产值4亿多元。农业产业化加速推进,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52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加值5.26亿元,增长16.5%。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267家,其中2家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达356家。新增株洲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其中省级4家。新增“三品一标”认证14个,“醴陵玻璃椒”通过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为我市第一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全市30亩以上的经济合作组织共发展到5800多户(个),共流转耕地36.2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64.8%,居全省前列。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积极推进土地流转,耕地流转面积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64.8%,居全省前列。森林覆盖率现已达到55.17%,养殖业环境污染治理加强,农村安全饮水比例为85%。
第三产业稳步攀升。从2022年开展“旅游助跑年”活动,到20xx年“全域旅游”全面推进,全市旅游收入水平大幅攀升,2022年实现58.16亿元,增长38%。醴陵瓷谷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渌江书院、耿传公祠被列入国家3A级景区创建名单,袁昌英纪念园建成开园,李立三故居提质改造等50个全域旅游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着力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深圳盐田国际内陆港——醴陵港正式启动,外贸综合服务中心、安迅物流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成功举办第七、八届房交会和“送房下乡”等活动,商品房销售额已突破30亿元,达33.5亿元,增长36.2%。外向型经济更加明显,进出口总额突破24亿元,增长10%。实现“破零”企业24家、“倍增”企业19家。成功举办中国陶瓷博览会、烟花博览会,会展经济逐渐形成。
(二)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开展城市美化亮化工程。有序推进“瓷城古韵•一江两岸”项目,完成渌江书院、沿江风光带示范段、渌江风光带二期、渌江广场项目,以及左权路、渌江大道、李畋路等样板街建设项目;“三桥两洲一廊”、仙山公园、渌江广场、高铁广场等30余处城市重要节点和太一市场、黄沙市场、阳三石市场等11个农贸市场提质改造相继完成。建成桎木嘴、车顿桥等“口袋公园”20余个,城区绿地率达32.87%;完成27条城区主次干道和97条小街小巷的提质改造,更换城区主次干道LED光源3019盏,安装寄墙寄杆灯2745盏,城区楼宇建筑亮化提质100余栋,城市形象明显提升。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开展“数字醴陵”建设,完成网格化中心的对接联网和数据交互,形成网格办、城管、交警、公安、综治、数字网络管理链条。镇村环境更宜居。完成184个村庄规划,镇村布局更加科学合理。白兔潭镇、枫林镇、船湾镇、东富镇成功入选株洲市特色小镇建设名单,白兔潭镇获评湖南省美丽乡镇示范镇,创建了10个美丽乡村。投入资金近5000万元,对饮用水源进行综合整治,推动渌江河的保护以及全市环境的综合治理,成功入选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试点县(市)。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022年兴建整修各类水利工程400余处,完成城市防洪堤建设3.11公里,综合治理河道17公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启动农村安全饮水项目33个,完成投资3282万元。狮子坡水厂提质扩容项目有序推进。承接上位规划,配合完成高速公路网络建设。已建成通车高速公路有沪昆高速、平汝高速,莲株高速醴陵段建设项目已进入最后攻坚时期,醴娄高速前期立项、施工图设计工作也基本完成。完成了楚东桥、青云桥、茶东路等道路规划,东富大道、向阳河路、东城大道、明月峰路等工程正在推进。截至2022年底,我市共完成农村公路规划项目新改建里程487.828公里,完成本级村组联通公路建设200公里、升级提质改造里程72.484公里,接通乡域、村域间的断头公路,实现行政村互通,自然村互通,实现统计口径内的县、乡、村道全部硬化,公路通畅率达100%。完成渡改桥2座,危桥改造62座。以株洲醴陵港区建设工程为水运核心,启动渌水航道疏浚工程,与醴陵汽车站、高铁醴陵东站等建立市内交通网络。
(四)改革创新深入推进
各类改革纵深推进。以经济体制改革、农村体制改革等具有牵引作用的改革为主线,着力推进了10大类37项重点改革工作。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企改制。顺利完成国光企业重组,瓷业总公司机械修造厂破产进入资产拍卖程序。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市投融资两个平台公司渌江集团、高新集团的总资产规模分别达到200亿、70亿元以上。建立市级投融资平台城镇联动制度,推动土地储备向镇区延伸。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全面执行营改增,综合治税信息平台运行正常。推进资源要素市场改革,实现了不动产统一登记发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审批时限在原有基础上缩短50%以上。全面实行重点项目重大企业行政审批代办制度,完善行政审批服务机制,“一站式、一门式”服务实现镇街全覆盖。深化园区体制改革。建立“一权两制一司”管理运行机制。推进各项民生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乡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改革,获评第一批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市、区)。理顺长庆示范区管理体制,长庆示范区改街道前期工作扎实开展。推进改革试点。2022年开展10个改革试点,已按要求完成进度。2022年推进了湖南省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式休耕、醴陵陶瓷产业绿色转型等5项试点工作,均已按要求实现验收。
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出台园区招商、陶瓷发展、花炮发展、创新创业的《醴陵市产业突围“四个十条”》。进一步健全公共创新平台,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话语权。抓好双创中心、电力电瓷电器检验检测中心等项目建设。与湖南工业大学签订协议,成立了省内第一所陶瓷大学——醴陵陶瓷学院,今年下半年实现首批次招生。用好用足人才政策,加强创新创业培训,强化高层次人才支撑。连续三年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仅20xx年共发放创新创业扶持奖金31万元。出台人才政策,对新引进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人才,给予安家费的补贴,2022年共兑现一次性安家补贴228万元;对新引进的非醴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人才统筹安排周转房入住,配套提供人才公寓266套。
(五)民生实事成效显著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就业规模继续扩大,截止20xx年6月新增城镇就业1915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552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低保月人均救助水平分别达286元、149元,五项社会保险总人数达162万人次,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四个险种覆盖率均已达到100%。积极开展助残工作,残障对象无障碍设施改造经验由《焦点访谈》推介。实施老人和残疾人免费乘车等优惠政策,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35.3张。大力促进文体事业发展,全面完成“户户通”、“村村响”工程。实现人均文体面积3.82平方米,远超小康水平。扎实做好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44个问题整改,顺利通过“回头看”。全面完成全市268个村(社区)文化家园建设,做到全覆盖。圆满完成270个村(居)两委换届选举工作。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累计完成50所标准化学校建设和90所薄弱学校、35所大班额学校改造,增加学位8600多个。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0%,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完成4家卫生院改造和17个贫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达5.9张,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4.74‰,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
脱贫攻坚成效明显。按照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要求,全力推进脱贫攻坚政策的精准落实,全面完成工作目标任务,取得了阶段性胜利。2022年—2022年连续获评为湖南省扶贫工作先进县(市)。截至目前,全市已实现6479户,22998人稳定脱贫,17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64%。2022年本级财政安排和整合涉农专项资金用于扶贫资金达1.42亿元,规划期整合资金7.17亿元,确保了扶贫政策精准及时落地。投资4.3亿元修建的全长98.83公里北部旅游扶贫专线,带动沿线10个贫困村7780贫困人口通过旅游产业增收。610户1819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1417户贫困户通过农村危房改造安全入住新居。积极推进农业产业扶贫,拓展电商扶贫,深入开展就业扶贫,多途径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教育帮扶“一对一”新模式在全国推广,健康扶贫分类救治“三零”模式有效遏制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17个贫困村均建好的村级光伏发电站,发展了村级合作社,集体经济收入稳步上升。积极探索“互联网+”的社会扶贫新方式,实现中国社会扶贫网全覆盖、爱心力量全动员,各项APP综合数据领跑全省。
社会大局安全稳定。以“安全保卫战”为抓手,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三个必须”要求,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事故发生率同比下降60%,未发生因火灾死人事故。全力推进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全市连续多年未发生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完善“打防管控”立体式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破案率显著提高。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网格化”管理中心群众满意率达99%。2022年,安全生产、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同时荣获全省先进,摘得大满贯。
三、存在问题和后期预判
展望“十三五”规划后三年,国际政治和经济正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将面对一个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央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预计国内宏观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区域竞争将日趋激烈。从醴陵自身来看,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发展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和谐发展、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加速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是,我们需清醒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定问题: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产业集群项目还不够多;工业独大的产业结构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民生实事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还有不少差距等等。准确把握今后的发展环境和趋势,正确定位,科学谋划,趋利避害,才能确保“十三五规划”目标顺利完成。目前影响我市“十三五规划”目标顺利完成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由于经济发展规律和统计方法制度调整等因素影响导致部分经济指标任务制定偏高。①地区生产总值目标实现有难度。“十三五”纲要中预计2022年GDP总值达900亿元,年平均增速大于11.1%。预计受基数修订减少、宏观经济影响,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速保持中高速增长,后面两年难有大的反弹。根据前两年及20xx年增速测算,前两年平均增速仅8.3%左右,比预期目标低2.8个百分点。预计“十三五”末,地区生产总值约为700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②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值与目标值相差较大。由于宏观经济影响、基数核减等因素,固定资产投资难以完成目标值1200亿元,预计完成值与目标值相差较大。③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达成有困难。“十三五”纲要中预计2022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达14.0%和18.9%。受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进入换挡期的“新常态”的影响,预计“十三五”末,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约为7.5%、8.0%。④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难以完成。“十三五”纲要中预计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达70%。经过数据修订,数据结构发生了转变,今年1-5月,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为58.6%,预计“十三五”末,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约为60%。⑤专利申请量增长率难把控。“十三五”纲要中预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率达20%。由于专利申请,受企业自身需求影响较大,预计“十三五”末,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率约为10%。⑥新增城镇就业人数及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需调整。“十三五”纲要中预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及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为4万人、3万人。但我市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用人单位的普工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招用面临短缺,而大龄、低技能的劳动者找工作相对比较困难。再加上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预计“十三五”末,全市约新增城镇就业3.8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5万人。
(二)由于非税收入压减及增值税改革等降税措施影响,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十三五”规划中预计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80亿元,年均增长大于12.2%。但根据目前情况测算,“十三五”末,我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约为38亿元。
(三)由于对发展方向、发展定位以及实际情况考虑不充分,导致部分指标制定偏高。①人均受教育年限目标太高难以完成。“十三五”规划中,到“十三五”末人均受教育年限要大于或等于14年。但截至2022年我市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0.4年,且对比周边县市水平,到“十三五”末,我市人均受教育年限约为大于12年。②“十三五”规划中预计城镇化率达65%。截止2022年底,市域城镇化率62%,十三五后期城乡规划布局将进行优化调整,新一轮总规修编中将进行重点考虑与调整,预计实现目标值压力较大,具体数据要待总规修编启动后确定。③农村居民安全饮水比率完成困难。“十三五”规划中农村居民安全饮水比率到2022年需达100%。但水利建设资金需求巨大,且基础薄弱、水源较少,因此“十三五”末,解决农村居民安全饮水比例约为90%。④森林覆盖率目标过高。“十三五”规划中森林覆盖率需大于55.8%。但根据省级十三五规划,森林覆盖率保持稳定的要求,我市目前森林覆盖率为55.17%,因此,“十三五”末,森林覆盖率约为55.17%,并维持动态平衡。
四、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目标的建议措施
20xx至2022年是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的攻坚期,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开启基本现代化新征程。
(一)加快区域集聚发展,促进形成新的增长极
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原则,继续按照“十三五”纲要中确立的“一城三片区”“一心六组团”整体布局,加速推进区域发展。城区要以经开区为着力点,全面升级陶瓷、花炮、服饰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玻璃、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构建现代化的产业集群,打造以新型产业为支撑的城市组团。园区方面,要按照“一谷一城一园”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布局,健全“园政合一”管理体制,探索实行园区独立财税体制。重点抓好经开区物流产业园、电商产业园等“十大园区”项目。加快打造千亿园区、千亿陶瓷产业。集镇方面,要打好组合拳,东乡片区要以花炮产业为主导,引导白兔潭、李畋、浦口等镇的花炮生产企业升级整合;南乡片区要形成以服饰产业为主导,加快服饰产业园建设,吸引产业链周边企业入驻。北乡片区,以株醴新城为载体,以东城大道为主轴,加强与长株潭的连接,积极承接航空、轨道、汽车、电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同时以“枫林印象”、“黄乡民居”、“官庄山水”等特色风光为依托,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西乡片区要依托本地生态资源和农业基础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打造醴陵西部以现代农业体系为支撑的集镇组团。
(二)全力推进大项目建设,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
认真落实省委“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株洲市委“55113”目标及“一谷三区”总体部署,结合实际,抓好“五个十大”项目建设,统筹推进“一谷一城一园”(中国陶瓷谷、渌江新城、东富工业园)发展,扎实开展产业项目攻坚行动。一是要把项目摆在第一位置。要瞄准产业定位,根据实际需求,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大力推进一批对产业发展带动性强的项目。二是要把招商作为第一工序。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招商引资激励机制,以项目落地来评价招商,对招商贡献大的人和单位实行重奖,奖出一种人人抓招商、抓项目的导向。三是要把园区作为第一阵地。要深入开展园区三年大会战,加快迈入“千亿俱乐部”和“国家队”,挺近“全省一流园区”。四是要把环境作为第一要素。全力打造更加便捷高效、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真正让“软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硬支撑”。
(三)强力抓好工业发展,增强全市实体经济
进一步完善“四个十条”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性作用,加快产业突围升级发展。提升陶瓷、花炮、玻璃、装备制造、服饰等产业。充分发挥国家级出口电瓷、日用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两块国字号“金字招牌”优势,加大优势产品出口力度。推广烟花自动化生产线建设成果,将花炮产业打造成科技、环保、安全型的时尚产业。立足玻璃—陶瓷产业一体化,引进玻璃产业上下游企业入驻,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中部地区规模最大的玻璃工业集群。对接株洲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千亿产业,引进一批轨道交通部件、汽车零部件、电气机械相关企业,打造长株潭地区交通装备零部件产品主要生产、采购地。承接株洲芦淞服饰市场及沿海地区服饰产业转移,打造“中国职业服装生产基地”、“中国服装名镇”。落实“中国制造2025”纲领,以智能制造为核心,促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互联网+”等前沿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依托中国·陶瓷谷、国际会展中心等平台加强产业宣传推广,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涌入醴陵。
(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
倡导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推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优质高效处理城乡生活垃圾,积极筹建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包含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和城乡生活垃圾预处理及焚烧发电项目),积极筹建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能源化利用项目,完成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和城乡生活垃圾预处理及焚烧发电项目。多管齐下防治大气污染,环卫定期进行城区街道保洁、机械化清洗和垃圾收集清运,防治道路扬尘和汽车尾气;加强空气质量监控,规范烟花爆竹燃放,限制燃放时间和地点,加强烟花爆竹燃放管理。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开展“还我一湖清水”三年行动。
规划城市建设,补足城市功能短板。一抓空间优化。树立大经开区理念,进一步完善陶子湖核心区、渌江新城核心区、高铁片区、东富工业园等规划。同时,启动老城区行政、事业单位搬迁工作,以新行政中心建设带动新区经济加速发展。二抓城市亮化。打造城市照明景观,严格控制光污染。三抓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组织,既贯通城市大动脉,拉通东城大道、楚东桥、向阳河路等主干道建设;又疏通青云北路、文化南路、寨子岭南路等,减少断头路。推进多机位垃圾压缩站、城区“厕所革命”(改造、美化、新建一批公厕)、环卫工人之家等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市政设施的精细化管养水平,确保路面平整、排水通畅、设施完好。启动渌江航道综合开发项目。
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积极发展规模型现代农业,结合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提升农业效益。以成功入选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县(市)为契机,以健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机制、构建农民持续增收机制为重点,推动农村改革向纵深发展。积极对接省“三个百千万”工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五)突出改革创新,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坚持深化改革、推动创新、扩大开放,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发展更有质量、更可持续。
深化体制改革。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建立集中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体系。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继续放开已经形成充分竞争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完善行政事业性收费、涉企服务收费、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前置审批服务收费目录清单。深化医药、资源环境价格改革。继续推进去产能,推动同行企业兼并重组,化解产能过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监管方式,优化服务质量。深化政府机构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公益属性,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和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加强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完善债务风险评估、用途管控等行为。完成全市债务情况摸底,完成两大平台公司清产核资。
推进创新创业。弘扬工匠精神,加强名品名牌建设,培育质量发展新优势。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用好用足人才政策,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扎实搞好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微建设”“微服务”。
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抓实抓好“民生100”工程。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质改造薄弱学校、建设标准化学校、坚决消除大班额。加速推进湖南工业大学醴陵陶瓷学院和新三中项目建设。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争创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深入实施健康醴陵战略,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速推进新妇幼、智慧医疗云平台、福田健康医养中心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镇村文化活动中心全覆盖。确保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顺利通过终期评估。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做好企业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改革示范工作,落实80-89周岁老年人高龄补贴的发放工作,切实做好关爱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工作,创建全省“五化”民政示范县(市区)。推进250个“美醴新村”建设,打造6个邻里中心、20个“五彩社区”。
(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增创发展新优势
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坚守法律“底线”,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及时回应群众关切,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牢固树立担当意识,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精神,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狠抓责任落实、任务落小、政策落细。继续推行“五问工作法”和“一线工作法”,不断增强“八大本领”,坚定不移干在实处。始终把廉洁作为立身之本,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政府投资项目决算管理,严控“三公”经费,严厉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和失职渎职行为。
第5篇: 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据《关于开展xx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池发改综合函〔20xx〕102号)要求,现将市经信委推进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指标进展情况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022-2022年分别增长10.6%、9.8%、6%,20xx年1-9月份增长8%;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2022-2022年分别为63%、64%、64.9%,预计20xx年为65%。
二、主要任务
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调转促的总体布署,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总的思路是以《中国制造2025》为指导,大力实施技术改造,促进冶金、化工传统产业实现循环化和绿色制造,非矿、有色向复合新材料发展,机械装备等传统产业实现精密智能化制造,绿色食品、轻纺鞋服等传统产业实现品牌化发展,努力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走出一条符合池州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智能化制造得到新提升。近年来,我市加快“两化”融合步伐,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运用新设备,引导企业推进技术、装备升级,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全市推广使用机器人多达20余台套,用数控设备更新陈旧机械设备200多台套,建设了十余个数字化车间进行示范与推广。二是创新驱动取得新突破。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共有200多户规模以上传统产业企业与全国科研院所开展了产学研活动,研发了一批新产品,其中有17个产品获得省级认定。三是企业管理取得新成就。通过典型经验推广、观摩学习和人才培训等措施,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以争创省质量奖为抓手,促进企业管理水平上台阶。四是重组发展取得新进展。对于部分难以为继的困难企业,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有序”的原则,采取兼并收购、扩股改组、土地转让等重组方式盘活资源,力促市场出清。部分企业通过重组实现了新发展。五是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坚持工业节能降耗,把新增产能与淘汰落后产能紧密结合,推动关小建大,实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锅炉改造、建筑节能、交通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重点工程20多个,完成投资3亿元以上。组织造纸、化工等企业普遍实施节水技术改造项目,完成投资5000万元以上,我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二氧化碳排放量削减率、用水量削减率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达到省定要求。
2. 推进智能制造发展(运用互联网+改造产业体系)。积极推广电子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我委全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中小企业的应用推广,相继开展了“互联网+智慧企业”、“数字企业”、万家智慧企业和“信息化巡展”等信息化活动,共完成412户数字企业、智慧企业改造。通过改造有效提高了效率,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了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企业智能制造水平正逐步提高,全市现有省级数字车间8个,省级智能工厂2个,在役工业机器人达44台,6家企业实施机器换人工程,5家企业获得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9家企业获得省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
3.实施名企提升计划。一是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各类商业服务机构,整合社会化服务资源,带动商业性服务机构发展,鼓励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与之对接,互通有无、资源共享,构建以信息化服务为执掌,国家、省级平台为统领,县区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和优势产业园集聚区服务平台为骨架,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纵横双向发展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体系。以市县(区)、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镇三层级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为主线,以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形成一个中心、三层级专业服务平台支撑的格局。打造核心服务品牌,鼓励服务平台开展专业化、特色化服务,用自己的“招牌菜”来不断提升企业用户的忠诚度,促进平台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把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作为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在产业链或细分领域和细分市场占据制高点,继续开展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工作,并加大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并依照《池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标准和程序》有关规定,对2022年至2022年度认定的20户池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行了复核,其中16户企业通过了复核,取消4户企业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资格。截至目前,全市省级“专精特新”总数达73家。三是推进银企对接,完善企业融资体系。为进一步助推中小企业融资,帮助企业在更大的平台上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省股权交易中心开设了“专精特新板”,是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区域性股权市场服务的专属板块,提供集挂牌展示、股权托管交易、投融资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推动企业向全国股转系统、沪深交易所等更高层次资本市场转板上市,积极推动我市10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迈入专精特新板。
4.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信息网络体系)。我委积极协调安徽电信池州分公司、安徽移动池州分公司、安徽联通池州分公司、安徽铁塔池州分公司,加大对我市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扩展通信带宽、改善通信质量,并逐步降低通信资费,联合铁塔公司池州分公司对全市新建基站布点进行研究布置,落实全市基站建设,推进无线城市建设,4G网络全市覆盖,规划布局5G网络,全面提升宽带网络应用和服务水平,移动互联网得到广泛渗透,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充分满足,2022年全市共建设基站512座,杆路2.3公里,管道65公里,全市行政村均已通光纤,3G/4G信号已覆盖全市。
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是重点推进工业节能工作。谋划10户重点用能企业实施三年技改提升行动计划,10个节能技改项目总投资88亿元,对5家重点用能企业开展全省首个节能诊断服务试点,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一批中小企业节能技改取得了显著成效。深入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监察,我市9家水泥生产企业均达到国家规定的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二是注重工业清洁生产和节水。重点围绕我市大气、水、土壤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企业,编制印发《池州市2022-2022年重点工业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实施计划》,实施推进2022-2022年重点工业行业清洁生产项目34个、总投资300亿元。选择了21家企业开展工业领域节水行动,2022-2022年推荐认定省级节水型5家。三是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企业实施尾矿、冶炼渣、粉煤灰等大宗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佳源环保公司废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年处理废弃尾矿71.4万吨,瑞恩能源充分利用园区内企业的冶炼余热以及造纸污泥及废渣、造气炉渣和城市污泥等可燃固废基本建成,10多家企业农林“三剩物”项目建成投产并发挥效益,全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持续保持在85%以上。四是着力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我市列入2022-2022年度全省工业节能环保产业“五个一百”推介目录项目达55个。这些项目的推进,将有力促进我市工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五是强化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指导工业企业创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构建。广信农化、超威电源两家企业的绿色制造体系集成项目列入项目工信部重点支持,广信农化一期竣工投产,创建国家级绿色示范企业1家、省级绿色工厂2家。
6.大力提升民营经济。一是扎实开展降本减负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相关减负政策,牵头制定池州市涉企保证金目录清单并向社会公布,组织填报涉企保证金台账表,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对已取消涉企保证金的清退返还。制定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专项督查方案,组织开展专项督查,对企业反映的融资难、融资贵,中介服务不规范等情况,督促各地强化措施落实,主动作为,确保企业负担只减不增。二是壮大服务平台。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阶梯项目咨询有限公司获批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示范平台称号,目前我市共有1家国家级服务平台和10家省级服务平台,分别实行差异化发展,为我市中小企业提供管理咨询、人力资源、技术支持、创业辅导、市场开拓、财务规范、融资担保等全面服务。三是加大各类创业创新基地建设。狠抓农民工创业园、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注重提升现有孵化基地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组织实施市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市级青年创业园和民营创业孵化基地的认定工作,在全市认定一批产业集中度高、销售配套额大、骨干企业多的小微企业创业基地、青年创业园和民营创业孵化基地进行重点培植和扶持。青阳县经济开发区小微企业创业基地获批“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全市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已达7家。截至2022年底,全市私营企业总数达到18404户,个体工商户总数达到81166户。20xx年上半年,1-6月份,全市新登记私营企业2110户、同比增长17.74%,私营企业净增1544户、同比增长9.58%;新登记个体工商户5760户、同比增长4.1%。
7.狠抓工业投资和项目建设。2022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45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230亿元;扎实推进亿元项目建设,全市重点推进的60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2.48亿元,30个项目竣工投产。2022年全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80.4亿元、增长8.7%,其中技术改造投资248.1亿元、增长8.7%;制定池州市推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2年)和池州市工业企业技改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建立技改项目库,强化百户骨干企业技改提升示范项目管理和推进,全年重点推进的50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0个竣工投产或试生产。20xx年1-9月份,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6.2%,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52.6%;提请市政府办印发《20xx年度工业企业技改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分解表及示范明细表》(池政办秘〔20xx〕20号)。择优筛选100个工业企业技改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示范项目,严格落实“四督四保”制度,强化项目库动态管理,坚持月调度、月通报机制,20xx年度计划投资92.55亿元,1-9月份累计完成投资68.5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74%。截至9月底,有46个项目竣工或试生产。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一)存在的问题
受去产能、环保、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以及不确定因素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增加。一是规模工业增速低于预期。虽然生产要素供给情况反映出全市规模工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但由于近年缺乏大项目支撑、新投产的规模企业少,增长部分主要依靠老企业技改和生产效率提升实现;二是新增规模企业少、退规企业多。随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内外形式急剧变化,成长性小企业和新投产企业达规企业少,造成新增规模企业偏少,伴随市场竞争加剧、优胜略汰加快部分企业难免受市场波动退规,全市2022和2022年、20xx年上半年分别退规33户、51户、83户。三是企业降成本压力大。受原材料、社保等要素成本大幅上涨的影响,成本高、负担重仍然是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下一步打算
一是确保工业经济即期保持较快增长。加强工业经济运行形势的研判,细化当前支撑点分析,关注关联指标走势,重点抓好工业经济运行调度工作;严格对照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再分解、再落实,责任到县区,按月通报进度;逐月深入分析弱项指标,找准差距,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力促停产半停产企业尽快复产。针对当前停产企业,我市将结合“四送一服”工作,进一步摸清原因,分类施策:对于装备、工艺较先进,产品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鼓励参加各类展销平台,帮扶促进产销衔接;对于有市场、产品层次亟待提升的企业,励支持其实施技改提升行动,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对于资产有利用价值的企业,鼓励借力发展、通过招商引智、引资、重组焕发新生;对于因资金问题停产的企业,加大银企对接的力度,促进生产要素衔接;同时加大对规模企业负责人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力度,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力促各类停产企业尽快复产。三是稳定和壮大规模企业队伍。继续跟踪前三季度产值不足1500万企业94户规上企业,进一步加大精准帮扶力度,促进要素衔接,力保这些企业全年产值不低于2000万元,避免企业大面积退规风险。同时,加强规模企业培育工作,认真贯彻市政府《关于培育引导稳定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通知》(池政办秘[20xx]68号)精神,迅速行动起来建立“小升规”培育库,彻底扭转新增规模企业不足的局面。四是扎实推进三年技改提升行动。按照我市三年技改提升行动计划要求,围绕传统产业升级认真实施,建立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滚动推进机制,确保技改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项目源源不断。重点抓好100个示范项目节点管理,扎实做好项目服务、推进项目建设。五是强化企业绿色发展意识。对照《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经济带(池州段)实施方案》要求,加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突出问题的排查力度,积极宣传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进一步提升企业绿色发展意识,引导企业抓紧实施环保技术改造,加大、加快环保设备的更新,避免触碰红线。
第6篇: 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十三五”以来,全市人社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社厅的精心指导下,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在加快规范中稳步前行,各项工作迈上了新台阶。现就“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总结如下:
一、主要目标和任务实现情况
“十三五”以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5.43万人,完成任务指标(40万)的38.58%。
“十三五”以来,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3.25万人,其中参保职工人数为75.41万人,离退休人数为37.84万人。完成任务指标的94.38%,按照3%的自然增加率来算,到2022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能达到120万人。
“十三五”以来,全市失业、工伤、生育参保人数为分别达到30.18万人、46.83万人、27万人,完成任务的103.34%、88.36%、93.10%。其中失业保险参保人数指标已提前完成,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尚有一定的扩面空间,按照5%的自然增加率来算,到2022年,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能够达到53万人、29万人。
二、主要任务和项目推进情况
(一)推进脱贫攻坚方面
1、牵头抓好就业扶贫
全市累计开发公益性扶贫就业专岗14859个,吸纳贫困劳动力14424人,累计补贴金额4021.6万元。全市累计已建扶贫车间596个(建在贫困村的316个)。吸纳就业人数达38855人,其中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8355人,累计补贴金额405.62万元。同时,针对有就业创业愿望的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劳动力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创业培训、技能培训,提升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实现技能脱贫。我市召开“就业精准扶贫”专场招聘会166场次,举办送岗下乡招聘活动299场次,参与招聘企业超过7120余家,提供岗位近16.16万多个,达成意向或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的建档立卡对象1.51万人。
2、不断完善健康扶贫长效机制
医保部门从全员参保、待遇提升和一站式服务三个方面,全力以赴做好了精准脱贫攻坚工作。一是做好了建档立卡人员参保工作。截至2022年6月,全市13个医保统筹地区有建档立卡561521人,且全部参加了医保,个人缴费部分(每人每年210元)由财政负担,共计1.179亿元。二是进一步调整建档立卡人员医保待遇。在医保待遇上对扶贫对象实施“一扩大、二取消、三提高”的优惠政策。“一扩大”即扩大门诊特殊慢性病保障范围,对门诊特殊慢性病实行分类管理。“二取消”即取消了建档立卡人员大病保险1万元起付标准;取消慢性病先行自付15%,取消十五种重大疾病市外转院、突发急症、异地安置的先行自付8%和10%部分。“三提高”即提高贫困人口住院医疗保险待遇,特困供养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及其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一级、二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不设起付线,由大病保险按照一级医疗机构100元、二级医疗机构400元的标准进行支付。提高住院报销比例,其中一级医疗机构90%,二级医疗机构80%,三级医疗机构60%;提高门诊特殊慢性病报销比例到住院水平(一级医疗机构报销90%、二级医疗机构报销80%、三级医疗机构报销60%);提高慢性病门诊封顶线(Ⅰ类由1.5万元提高到10万元,Ⅱ类由3000元左右提高到5000元)。同时,实施了十类重大疾病免费救治及十五类重大疾病专项救治。三是进一步优化建档立卡人员就医报销程序。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重大疾病商业补充保险、民政救助、财政兜底等全部纳入医保一站式结算,建档立卡参保患者在县内公立定点医疗机构办理住院,出院后直接在定点医疗机构按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报销即可,免去了建档立卡贫困参保患者就医时来回“跑腿、垫资”的烦恼。
3、积极推进“社保扶贫”
一是将我市助保贷款政策扩展到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也可以享受助保贷款政策。二是全面实施“同舟计划”,落实建筑业工伤保险按项目“先参保、再开工”的长效机制,确保贫困劳动力在建筑行业不因工伤致贫返贫。三是落实生育参保缴费规定,费用由用人单位缴纳,个人不缴费。四是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尽快实现应保尽保,符合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条件贫困人员的参保费用由政府代缴。
4、扎实推进“一村一品”扶贫工程
“十三五”规划开始以来,积极开展“一村一品”工作。省里共审批认定我市示范村14个、示范企业9个、示范合作社10个,下拨资金近900万元,(含省管县鄱阳县);市里共认定“一村一品”示范点52个,下拨资金240万。有4批次30人次,参加了省外专局举办的产业带头人专业培训。近两年来,我市“一村一品”项目在销售收入及利润上的年均增长都在15%以上,从事“一村一品”产业的人均收入比该地人均收入高出 20%,从事“一村一品”产业生产经营的农户在万户以上,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二)努力扩大就业方面
1、加快搭建创业孵化平台
现全市共有创业孵化基地21家,其中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0家,县级创业孵化基地11家,入驻商户共799家,带动就业5120人,其中大学生1109人。积极向省人社厅推荐了玉山县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等5家创业孵化基地为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022年,我市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以加快我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的规范建设,到2022年,县市至少建立一家省级以上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将全面提升我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结构层次与运行水平。同时,积极提档升级创业服务载体,将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规划与本地特色经济发展、主导产业相融合,与发展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再就业相结合,努力建设一批以政府扶持为主、市场运作、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多元化投资,多形式运营管理的新型创业孵化基地。
2、积极推进职业技能培训
结合市场发展和劳动者职业技能需求,协同和配合各职能部门,发挥人社、农业、扶贫、工青妇等部门的职业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就业创业培训。目前,全市人社系统共有就业技能培训基地71家,创业培训(含电子商务)基地42家,实训基地6家。培训资源相对丰富、工种设置比较齐全,基本可以满足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实现了全覆盖,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实现了全覆盖,职业介绍、就业指导等就业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乡镇、村,可以极大地满足城乡劳动者培训咨询、职业咨询、用工介绍、创业项目推荐等就业创业服务需求。
充分挖掘和开发职业培训资源,引导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平等参与政府购买培训服务。充分调动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积极性,全方位参与就业创业培训。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开展职业培训,培养出一大批有技能、会创业、能就业的新型劳动力大军。同时,培育出一大批爱农业、爱农村、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终身职业培训制度。根据城乡各类劳动者不同的特点,开展包括SYB、网络创业、家庭服务业、美容美发、乡村旅游等绿色培训。开展包括“两光一车”新产能、新能源等园区企业员工定向培训。开展“一对一”脱贫攻坚、就业精准扶贫等有针对性和实有性的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就业优惠政策,通过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方式,完善培训机制,增强培训效果,进一步提升城乡各类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让广大城乡劳动者最终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创业。
3、完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
2022年,市就业部门根据省人社厅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结合我市实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管理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完善了我市就业见习基地(单位)建设和就业见习工作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促进作用,提高就业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截至目前,全市共认定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高校毕业生特点和需求的见习单位130家。
4、努力提升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水平
市委编办批复成立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档案管理中心”,对档案进行集中管理,人事档案管理更加规范有序。同时,已建成430平米、配置先进的新档案室,可容纳10万份人事档案。下一步准备引进省人才流动中心开发的信息系统,使我市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
5、完善我市重点企业失业监测预警工程
失业动态监测,是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建立失业预警制度的基础,对于科学把握经济形势变化对就业局势的影响,有效预防和调控失业具有重要意义。为做好我市失业监测预警工程,我市从2022年起就对我市85家重点企业进行失业动态监测,并在2022年发布了《上饶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关于印发失业动态监测企业失业应急预案的通知》,《通知》中明确了失业预警等级,以及对应的应对措施,建立了市失业监测预警制度体系和县(市)级失业预警应急处置工作体系。
(三)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方面
一是加强规范管理。进一步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审批,加强了对政法委机关工作津贴、纪委派驻纪检组干部享受津补贴待遇、岗位津补贴发放的规范管理。调整了市直单位2022年、2022年遗属补助的标准。进一步加强企业工资分配调控,审核批复了2022、2022年度市属国有企业负责人基础年薪标准。二是积极推动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制定了《上饶市本级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上饶市本级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单位主要负责人年薪制实施办法》,并提请市委深改组会议同意,将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三是及时办理。每年及时完成了市本级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正常晋级晋档、晋升薪级工资的审批工作。
(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
1、有序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纳入养老保险参保范围,我市2022年8月启动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经办工作。市社保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各项政策,加快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保、缴费相关工作,及时将新划分公益一类、二类事业单位及其他应保未保单位和人员按规定纳入参保范围,并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各级经办机构使用了全省统一的机关养老保险信息系统进行日常业务经办,开展了机关养老保险信息系统结算功能测试工作。积极落实养老保险领域重大改革任务,按照省里统一部署,做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政策、医疗和生育保险合并实施、重大改革举措的各项工作。
2、全面降低了基本养老、工伤和生育保险费率
积极开展“降低企业成本优化发展环境专项行动”,根据省、市相关文件,全面降低了三大保险费率。从2022年5月1日起,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由20%降低至19%;从2022年10月1日起,把工伤保险基准费率由原先的三类细分成了八类,一至八类行业基准费率分别为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0.4%、0.5%、0.8%、0.9%、1.1%、1.3%、1.6%、1.9%;把生育保险费率从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0.7%降到0.5%。据统计,降低费率后,全市三项保险将每年为参保企业分别节省参保费用6800万元、2000万元、850万元。
3、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2022年,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全面完成了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包括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统筹层次、大病保险等八个方面的统一。2022年,我市深层次解决了经办管理、待遇差异、信息系统等二次整合问题,并按照省里下达我市的医疗保险扩面任务,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广泛开展各种宣传活动,使医疗保险扩面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城乡居民参保人数达到661.11万人。在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的同时,加大了基金监管力度,保证了全年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基金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4、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
全面建立并实现了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市级统筹,2022年及时调整了大病保险政策,对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同时参加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参保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限额由6万元调整为10万元;城镇职工大病保险年度最高支付限额由45万元调整到60万元;取消了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过程中年度累计政策范围内个人负担部分纳入大病保险1万元起付标准,该支付项目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基金不设最高支付限额。
5、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
努力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强化个人账户管理,开展门诊费用统筹。出台了《上饶市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复合式结算实施细则(试行)》,详细规定了个人帐户与统筹金的管理方式,进一步调整了医疗费用“六参数”,有效遏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6、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自2022年开始,我市已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全国范围内跨省异地就医双向互通。全市跨省异地就医定点医院已开通33家,所有三级医院全部接入异地就医平台的同时,县区二级医院也同步接入。异地就医覆盖人群由原城镇参保人员延伸至原新农合参保人员,共计700余万人。异地就医覆盖范围延伸至全国各地市。新疆伊犁、青海等边远省份参保患者也在我市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积极推进省内异地就医工作,截至目前,已实现了全省范围的多向异地刷卡就医直接结算,同时定点医疗机构的普通门诊及门诊慢性病直接报销的功能也已完善,并积极推进2家连锁药店(鸿春堂大药房、爱心大药房)异地购药刷卡软件功能对接。
7、扎实推进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十三五”以来,我市累计制发社保卡395.14万张。上饶市所有县(市、区)人社部门都已成立了社会保障卡的服务管理窗口,并延伸覆盖到上饶市所有乡镇的社会保障所和乡镇农村信用社网点,普遍可以为广大持卡人提供社会保障卡发卡、社保缴费、社会保障卡补换卡申请、社会保障卡挂失解挂以及社会保障卡的金融功能等应用。同时,保证了异地就医参保人员的制卡需求,协调各家银行开展了社保卡的激活、人员培训等工作。
(五)人事人才工作方面
一是人事管理稳步前行。下发了《上饶市人事调配实施办法》,促进了人事调配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精心维护人事考试的上饶品牌,每年平稳有序完成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考、中小学教师招聘、“三支一扶”等各项人事考试工作。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精心组织各类职称申报评审,“十三五”以来,我市有1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得省政府特殊津贴,14人入选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324人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二是人才工作稳中提质。牵头制定了《上饶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上饶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操作细则》,进一步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十三五”以来,共认定高层次人才64人。人才载体建设取得新突破,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德兴百勤异VC纳公司、晶科能源公司、耐普矿机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江西天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西一元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中大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纳宇纳米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西佑美制药有限公司和江西索普信实业有限公司6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工作在全省位居前列,全市“江西省技能大师工作室”2家、“上饶市技能大师工作室”20家。
(六)和谐劳动关系方面
一是积极推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以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为重点,着力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十三五”以来,全市共查处欠薪案件1224件,为8067名劳动者追发工资7996.24万元;积极构建长效机制,以上饶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了《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实施方案》、《推进农民工工资实名制监管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办法》,对全市各地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开展专项督查,切实维护好各类劳动群体合法权益。二是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通过加强舆论宣传和监督力度,整体提高了我市劳动合同签订率,截至目前,我市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6%。三是加快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信息化平台建设。依托“两网化”平台、农民工工资实名制信息化监管平台、“双随机、一公开”平台,积极构建“互联网+劳动监察执法”的治欠保支新机制。以网络化管理为基础,强化电子化办公模式,大力完善预防预警机制。坚持多管齐下,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和劳动争议调处力度,为劳动者提供方便、快捷、有效地维权服务。
三、对相关内容修订调整的建议和说明
1、对“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的调整建议
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第一章第三大点民生福祉中第15点提出“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结合我局目前工作进展情况,提出如下修改意见: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是民生工程任务数之一,由省人社厅根据我市人口情况按照固定比例下达,每年的任务指标大概在4.9万人左右。其中,2022年全市完成城镇新增就业5.96万人,2022年全市完成城镇新增就业5.99万人,2022年6月底,全市完成城镇新增就业3.48万人。结合目前的完成情况,预计到2022年年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7万人,鉴于上述情况,建议将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予以调整。
2、对“金保工程二期”的说明
根据省厅金保工程二期“多险合一信息系统”上线工作安排和我2022年的工作计划,我局原计划在2022年初江西宜春市“多险合一信息系统”上线运行后,我市将争取省人社厅的支持,在2022年第四季度前实现多险系统在上饶的上线运行。但在今年的3月,提出的机构改方案将医保局从人社部门划出单列,医疗和生育两个险种也同步划出,社会保险费由税务部门征缴。因此全省统一的“多险合一信息系统”将如何建设省人社厅目前还没有明确。鉴于上述情况的变化,我市暂停了上线前的相关准备工作,坚持做好现有的工作,待省人社厅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相关文章:
- [范本]靠饮食怎么减肥 - 如何靠饮食减肥_减肥知识-小鱼资料库
- [范本]女生怎么减肥最快 - 女生怎么减肥最快最有效的方法_减肥知识-小鱼资料库
- [范本]溶脂手术有什么副作用 - 溶脂手术要多少钱_减肥知识-小鱼资料库
- [范本]我喝荷叶茶瘦了15斤血糖会高吗 - 我喝荷叶茶瘦了15斤_减肥知识-小鱼资料库
- [范本]减肥图片励志文字可爱 - 减肥图片励志文字图片_减肥知识-小鱼资料库
- [范本]什么方法丰胸效果最快 - 什么方法丰胸效果快_减肥知识-小鱼资料库
- [范本]怎样让咬肌瘦下来视频 - 怎么把咬肌瘦下去_减肥知识-小鱼资料库
- [范本]瘦肚子最快的4个动作 - 瘦肚子最快_减肥知识-小鱼资料库
- [范本]瑜伽丰胸的最快动作 - 瑜伽丰胸的最快方法_减肥知识-小鱼资料库
- [范本]瑜伽减肥动作视频教程 - 瑜伽减肥动作视频_减肥知识-小鱼资料库
相关推荐:
- [范本]减肥图片励志文字可爱 - 减肥图片励志文字图片_减肥知识-小鱼资料库
- [范本]学生怎么减肥最健康 - 学生怎么减肥最快最有效_减肥知识-小鱼资料库
- [范本]瘦腹部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 如何快速瘦小腹的赘肉_减肥知识-小鱼资料库
- [范本]左旋肉碱品牌推荐 - 左旋肉碱牌子排行榜_减肥知识-小鱼资料库
- [范本]瑜伽视频教程1 - 瑜伽训练视频教程_减肥知识-小鱼资料库
- [范本]如何快速瘦小腿 - 快速瘦小腿_减肥知识-小鱼资料库
- [范本]到底哪种减肥药好 - 到底哪种减肥药瘦的最快最有效_减肥知识-小鱼资料库
- [范本]减肥塑形操 - 减肥塑形养生加盟店_减肥知识-小鱼资料库
- [范本]吃什么食物可以变白 - 吃什么食物可以丰胸效果最好_减肥知识-小鱼资料库
- [范本]减肚子上的赘肉操视频 - 减肚子上的赘肉做什么运动_减肥知识-小鱼资料库
- 靠饮食怎么减肥 - 如何靠饮食减肥_减肥知识-小鱼资料库
- 女生怎么减肥最快 - 女生怎么减肥最快最有效的方法_减肥知识-小鱼资料库
- 溶脂手术有什么副作用 - 溶脂手术要多少钱_减肥知识-小鱼资料库
- 我喝荷叶茶瘦了15斤血糖会高吗 - 我喝荷叶茶瘦了15斤_减肥知识-小鱼资料库
- 减肥图片励志文字可爱 - 减肥图片励志文字图片_减肥知识-小鱼资料库
- 什么方法丰胸效果最快 - 什么方法丰胸效果快_减肥知识-小鱼资料库
- 怎样让咬肌瘦下来视频 - 怎么把咬肌瘦下去_减肥知识-小鱼资料库
- 瘦肚子最快的4个动作 - 瘦肚子最快_减肥知识-小鱼资料库
- 瑜伽丰胸的最快动作 - 瑜伽丰胸的最快方法_减肥知识-小鱼资料库
- 瑜伽减肥动作视频教程 - 瑜伽减肥动作视频_减肥知识-小鱼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