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草木读后感1000字
自五四白话文运动以来,散文随笔大兴,周作人、郁达夫、朱自清等都是个中大家,但从个人审美趣味出发,我独爱汪曾祺。他的文笔从不讲究豪言壮语与宏大叙事,而是人间草木,花鸟鱼虫,乡间风物。谈吃,谈植物,谈小说,谈写作,谈故人,皆能言之有物,娓娓道来。
他的散文短,直接,通透,淡若无质,却带着余味,仿佛有一颗天然童心,散漫的稚气在草草几笔中冒出来,总想再多看一点。写芋头:“长出了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在微风里高高兴兴地摇曳着。”写栀子花:“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的管的着吗?”。写美人蕉:“昆明的美人蕉皆极壮大,花也大,浓红如鲜血。红花绿叶,对比鲜明。
我曾到近郊中学去看一个朋友,未遇。学校已经放了暑假,一个人没有,安安静静的,校园的花圃里一大片美人蕉赫然开着鲜红鲜红的大花。我感到一种特殊的颜色强烈的寂寞。写昆明的雨:“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花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子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百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的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从花草讲到食物,再到各地风俗,然后是他在西南联大的大学生活,最后是自己的家人及写作。这其中,我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细致的观察,真正融入生活感受创造生活。看他的文章仿佛在听一个温和的老人在院子里和你闲说着话,自问自答,对日常生活白描勾勒,娓娓道来。苏轼之所谓“凡文字少小时须另气象峥嵘,彩色煦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煦烂之极也。”
1985年,汪曾祺先生如是说:我也愿意写写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但我以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但是我现在还不能。对于现实生活,我的感情是相当浮躁的。
这三篇也是短小说。《詹大胖子》和《茶干》有人物无故事,《幽冥钟》则几乎连人物也没有,只有一点感情。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结构也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这短短的一段话,对我影响颇深。当今社会,人心浮躁,人人似乎都很有个性或是标榜个性,但透过个性的表皮又能看到些什么。物质生活的丰饶并不能掩盖精神世界的贫瘠。文学作品与影视剧作品的种类似乎是更多了,但也不过大都是迎合大众口味,在流水线上批量生产制造,大都是某种情绪的宣泄。现代人总爱调侃有趣的灵魂太少。陈词滥调,与其归咎于别人毫无情趣,不如审视自己是否有一棵“草木之心”。正如王小波所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拥有诗意的世界。”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