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00字
明朝将近三百年的历史,中间出过不知多少名人,就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朱元璋,朱棣,王守仁,徐阶,张居正,袁崇焕,魏忠贤,刘瑾。其实,我真的对记人名这事,特反感,智商不够用。作者用2000页的文字就把他们的权倾得势,过功得失,还有一步步走到落魄处境的一生写完了。之前我们都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读完之后,发现真不存在这个说法。刘瑾,魏忠贤还有当时及其风光的太监,如果能以史为鉴,他们也绝不会落得那种结局。刘瑾处以凌迟,魏忠贤自缢而亡后,还得不到个好死。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在后记中提到的,人性的弱点。弱点是无法改变,自私,贪婪,欲望,这些弱点让这些甚至比皇帝还有权势的太监倒台。树倒猢狲散,阉党,搭建起的权利网分裂。如果能以史为鉴,他们又怎会落得如此。问题是,在这些权力,欲望问题上,根本就无法以史为鉴。其实,这种状况,就相当于,你陷入一段感情,遇上一个渣男,你一次难保不会又爱上同样类型的人。而迷恋上权力和爱上另一个人渣,没什么区别,都是情不自禁,无法自拔的。
另一个就是“度”吧。作者一直把大明朝比作一个公司,皇帝是董事长,各时期权力的中心不同,朱元璋,朱棣时代自然是董事长专权。到后面,董事长实力不够了,开始有经理,内阁大学士,在到后面的宦官的时代。可是,这个公司还是人姓朱的,内阁大学士也好,太监也好,始终是为皇帝服务。而这涉及到一个‘度’的问题了。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年代的袁崇焕,是有才华的吧。可是就是没把握这个度的问题,不得皇帝同意杀了毛文龙,私自把军队驻扎在北京城外,这些行为明显是根本没把握好君臣相处的分寸。还有许多本来很有才华的人,本来占理的,在争斗过程中,被敌人抓住了这一点,引诱进了这个深坑,还是崇祯年代,温体仁和赵谦益关于作弊案的辩论就是一例。
其实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可以说的是,我找到了自己行为准则的标本了,王守仁。最开始看时,我很困惑,朱元璋屠杀肆意官员,就算是为什么给下任继任者铺路,也不能这样无视生命,还有朱棣对官员的暴虐。一方面,这种残忍的行为,多少我还是觉得说不太过去,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另一方面,我又很欣赏这两个皇帝,果断,或许是自己身上没有的,都会很向往吧,这种精英人士,从文字中透露出的气质。然后,我就纠结了。在道德,正义和欲望,权力的天平,我该选择哪一方呢?王守仁给了我回答。两者都要,心行合一,徐阶正是这一准则的实践者。我也找到了那个答案。我可以暂时的屈服,可以放弃尊严,不择手段,但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更好地实现我的梦想。在这本书里,当年明月很明显,是对这种人生观持肯定态度的,而这一行为的对立面,自然就是那些冒死进谏,俗称“士大夫思想”。
一辈子,成王败寇是过,为知己者死是过,荣华富贵是过,穷困潦倒也是过,谁也比谁多活不了太多,况且有些时候有些人觉得活着还不如死了。所以说喜欢最后徐霞客的故事。以历代的帝王宫斗行进,最后以理想主义的收尾。这才是人的一辈子。没有谁会在时间维度上占到便宜。一心修仙的嘉靖也只活了一册书的维度。所以人这一辈子如果硬说所谓成功,那只有一个,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人生很短暂,短暂到270年的人员更替,王朝兴衰。可以被人用半个月看完;人生其实很漫长,漫长到可以用半个月就看清一个270年的人员更替,王朝兴衰。成功失败、猖狂隐忍、贪婪清廉、幸运倒霉、私欲奉献......这些元素都是人这一辈子所必不可少的,他们可能会单独出现,但绝不会纵贯一生。所以无论现在如何是相对荣耀或相对落魄,放纵一下坚持一下,就都过去了!有时候阿Q精神有什么不好呢?至少是按着自己的方式在生活,这就是成功。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