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1000字之如何提高爱的质量
跟孩子交流要用“孩子的眼光”
面对打针这类让孩子害怕的事,家长不恰当的处理方式,会让孩子对这些事情造成心理阴影。在跟孩子沟通时,要用孩子的眼光,而非大人的眼光去揣测他们的心理。在孩子将可能承受打针这样的痛苦时,哄骗、威吓或者强制的手段只会放大孩子的痛苦。恰当的做法是,把将要面临的痛苦直接告诉孩子,既不夸大也不过分轻描淡写,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教给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这样孩子就会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痛苦,并坦然接受。同时也能让你在亲子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让孩子充分相信,爸妈说的话是真的。为你跟孩子的沟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不要作弄恐吓孩子
用哄骗、威吓或者强制的手段,那样只会放大孩子的痛苦。从来不捉弄孩子,也不要恐吓孩子,更要在孩子面前揭穿别人对他的捉弄和恐吓。孩子需要在足够爱的环境中成长,需要安全感。
善良豁达有责任感
一个能给小板凳揉疼的孩子,对别人会有更多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让孩子在当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证一辈子不吃大亏。“复仇行为”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这点上,川川哥哥是反面教材,希望小川能豁达一些。
面对孩子的错误要用“自由的眼光”
失误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导,孩子只要感觉不对了,就会从中吸取教训。一味地批评教训或者干脆不让孩子犯错,要么会让他产生逆反心理,要么就会让他失去独立自主的意识。如果你真的希望孩子做一件事,可以让孩子在两个选项中选择一个,这样能够减少孩子被摆布的感觉,增加他的掌控感。孩子“像牛顿一样”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不用心,犯各种低级错误,理解孩子,不要过分追求完美。
对待孩子与异性的交往要用“干净的眼光”
我们应该用“干净的眼光”看待孩子,以“健康的信念”理解和教育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非常容易受到大人的暗示,如果你用成人庸俗的眼光去揣测孩子的心理,就很可能把孩子之间纯净的交往,解读成了恶俗的事情,反倒给孩子增加了负罪感。因此要学会引导孩子,用平常心面对跟异性的交往,同时把男女之间懵懂的情感解释成对异性的欣赏,减轻孩子的负担,帮助他们平稳度过青春期。
古诗的滋养
中国文字原本就蕴含着艺术美,古诗更浓缩了我们母语的精华。孩子四五岁时,就可以读古诗,和孩子一起诵读经典,背诵经典;动机单纯一些,享受背诵古诗带来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想象美,只有喜爱才能谈得上接受。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环境,照本宣科肯定是不行的,文章里的小故事一定能带来一些提醒和点拨,这就足够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