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近段,再一次拜读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灵魂又一次被彻底地洗染,这种轻快兼并沉重的崭新感觉是如今流行的碎片化阅读无可比拟的!
“生命教育”的方向与方法,诠释当前教育中的困惑,用智慧幽默的语言阐述生活中的一个个哲理:让课堂充满关注的气息,让生命活力充分地涌流,让智慧之花尽情地绽放——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追求;贴近生命的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引领成长的方向,探寻生命的意义,成全生命的价值——这是课程目标的追求;尊崇生命的在场,点化生命、润泽生命,你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孩子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这才是教育,生命的教育!老子曾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能胜,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水,天生丽质,柔弱多情,可以成江河起波涛,可以冲土决堤,涓滴石穿。肖川教授的文字正如这水,每一个社会中人的感动正如这水——甘美而清澈!没有这水浇灌的土地,注定会寸草不生;没有感动滋润的人,心灵注定会干涸枯竭。感动如水,普通而又伟大,平凡而又崇高。相信我们自己也可以把这份感动赋之于行动。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字字句句皆经典,时时处处有感动,折射着一种灵性。他说的高考制度是“全面的丰收,导致全面的平庸。”“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造就败者的场所,进而导致厌学和恐学,导致内心的畸变和人格的扭曲。”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教育到底给了人什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教育呢?我曾看到自己小学时威风凛凛,才华出众的班长,经过无数次教育的“洗礼”,高中过后,简直判若两人,人不但变得傻呆呆,连基本的人际交往也不会,面对昔日的老同学居然一句话也不会说。难道这就是教育的影响吗?难道这不足以让我们去重新审视教育目标吗?难道这还不能引起教育者的深刻反省吗?多年的教育生涯让我知道了:负担过重会使得一个人忙忙碌碌,疲于应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深化、细化所获得的知识,去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去建构属于自己心灵财富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变得内心麻木,机械呆板,未老先衰,暮气沉沉。教育是什么?是“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是“养成博雅君子、独立精神和健全人格的一种文化过程,向人类传送生命气息、心灵转向的神圣生活。”但现实生活中,发现了一种现象:教师一方面用重复训练、机械记忆束缚着学生,另一方面还抱怨学生只会死记硬背,遇到开放性的题不知该从何下手。突然顿悟这样的学生竟然是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遗憾之时,亦为之汗颜矣!!
痛定思痛,解决的方法有吗?应该,还是有的!领导顶层设计多元化评价,评价老师的方案不唯成绩,更加看重课堂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一旦学生创造性思维有了,成绩的提高是自然而然的。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如果只会做题,怎能接力中国兴盛中华复兴的重任?!
曾记得,一位北大毕业生洋洋洒洒写了几万字控诉父母只关心自己的成绩,包办一切,结果自己只会学习,其它的什么也不会,进入工作岗位后,任何事情处理起来都很吃力,多次萌生轻生的念头……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啊!这难道还不能引起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深思吗?!
是啊,“不要把教育变成一把雕刻刀,按照某种意志把人塑造成为‘标准件’和‘工艺品’”,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既然当下的生活也是生活,有什么理由为了明天的生活而牺牲现在,使现在的生活变得索然无味,苦不堪言呢?!
但愿肖川教授的警世之言能唤醒每一位沉睡和装睡的教育者,减轻心理和精神负担,去掉沉重的枷锁,步入正能量的轨道,用真爱和诚意循序渐进地唤醒、激励、影响、引领,让学习成为每个人的本能和兴趣追求,成为终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