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牛逼的梦想也抵不住傻逼似的坚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小鱼资料库 > 模板 > 读后感 > 正文

过客读后感

来源:网络 编辑:雨喃 时间:2023-03-17

  鲁迅写过一个短剧风格的散文《过客》,情节很简单,是“过客”走过荒野中一处人家,与这家的一老一小进行了简短的交谈。

 

  老翁问过客∶“你是怎么称呼的?”过客没办法说清,他不知道自己本来叫什么,人们叫他什么就算什么。老翁又问∶“那么,你是从哪里来的呢?”过客仍然没办法说清,他只是从记事起就这么走。

 

  老翁再问∶“那么,我可以问你到哪里去么?”过客总算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了∶“前面。”

 

  然而,这个“前面”是哪里?过客却并不明白。他反过来问老翁∶“你可知前面是怎么一个所在么?”

 

  久经沧桑的老翁答道∶“前面,是坟。”

 

  《过客》展现了一个不认识上帝的人的悲剧∶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自己往哪里去。除了死亡,生命没有别的出路。

 

  解释权归谁?

 

  过客面对的3个问题,恰是人生3个最根本的问题∶

 

  “我是谁”——指向意义;

 

  “我从哪儿来”——指向来源;

 

  “我往哪儿去”——指向终极。

 

  而这三个问题中,最具有本质性的,乃是第一个问题∶“我是谁”,或者说“我是什么?”

 

  这个问题中,包含了对人的生命力、精神、灵性、核心、本质……的质问。总之,一切对人的存在至关重要的东西,全都在“我是”里面。“我是”既是对自我的肯定、对自我的认识,也是一个人存在(TO BE)于这个世界的原因和目的。人对自我的所有发问,都是从“我是”开始的。再往深里追问∶“我是”的根源又在何处?人人都会问的“我是”,是怎样一个问题?若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为什么人们会追问不休?若有答案,为什么人一代接一代仍要追问?

 

  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说,“我是”的解释权归上帝。不认识上帝的人,永远不明白“我是”。因为,“我是”正是上帝的自称。上帝在旧约圣经中,自称“YAHWEH”,汉语译为“耶和华”,这个词的本意是“我是”,英语翻译为“I am”。当摩西问上帝的名字的时候,上帝就是这样告诉摩西的∶“我是‘我是’。”上帝与人立约的时候,就是用“耶和华”这个名字。

 

  由此,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上帝才是“我是”。而人类呢,自从始祖亚当陷入罪中以来,就远“我是”了。从此,人既与上帝隔绝,也自我分裂;既不能认识上帝是“我是”,也找不到自我的“我是”。

 

  身份由谁决定

 

  然而,人毕竟是上帝按自己的样式创造的。上帝使人有“灵”,并把“永远”放在了人的心里。上帝也把他的美好属性赐予了人,使人拥有与万物不同的特性∶有智慧、有道德,也有信仰的需要。因此,人的本质是源于上帝的。

 

  大千世界中的各色人等,无论差异是何等巨大,文化又多么不同,若探究人心的最底层,会发现其最深之处,是真我,即“我是”。这个最底层的“我是”里面,包含了真理、爱和生命。这是上帝的“形象和样式”。

 

  人对“我是”的追问,既是对人本质的追问,也是一种精神深处的“寻根”。然而,“我是”并不属于人,也不是人可以解释、定义的。在《出埃及记》3∶11,摩西问上帝∶“我是什么人?”那时的摩西,毫无自信可言。是啊,摩西该怎样看自己?他是埃及的富丽堂皇王宫里骄傲的王子?还是风雨旷野中可怜的牧羊人?是勇救同胞的民族英雄?还是落荒而逃的亡命之徒?在他度过的漫长80年中,哪一个身分真正属于他?摩西是什么人,不是由摩西自己决定的,这取决于上帝。埃及王宫40年的经历,不能决定他就是王子;荒野牧羊40年,也不能决定他是牧人。上帝说,决定你的,“岂不是我耶和华吗?”当上帝对他发出命令∶“现在去吧!”摩西就此成为以色列人的领袖。上帝赋予摩西的身份、使命∶以色列的先知、祭司、领袖,才是摩西真正的“我是”。

 

  我是,还是不是

 

  哈姆雷特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可以直译为“我是,还是不是?”哈姆雷特所迟疑、所犹豫、所困惑、所痛苦的是∶“我是……?”当他找不到“我是”的时候,他的生命没有方向。美丽的俄菲丽娅的爱情,不能让他快意;王子的地位,不能让他安心;甚至为父报仇的志向,也不能让他充实。他仰天叩问∶“我是……?”

 

  在这部不朽的伟大悲剧之中,那位曾如此赞美“人”的哈姆雷特,当他从“快乐王子”堕入忧郁之中时,才真正发现了生命的困惑,也才使这部戏剧到达罕有其匹的境界。“To be or not to be”,这个“我是……?”的疑问,是主人公面对世界,寻求自我的本质发问,这才是《哈姆雷特》最深刻之处,唯此不可摧毁。

 

  人终其一生,其实就是在寻找“我是”。然而,若不认识上帝,这种寻找终将归于虚无。于是,一方面,人陷于虚空之境,找不到他所要寻找的东西;另一方面,人内心深处的“我是”,又迫使他不能不寻找。

 

  在这样的双重困境下,人找到了许多代替品∶功名,地位,财富,美貌,众人的肯定,人们把这些货色当成“我是”,追求它们。达官、显贵、富豪、明星、偶像等纷纷带着金灿灿的光泽,仿冒“我是”。它们也确实有“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功能,引起了人们火热、急切的追捧。然而把这些东西追求到手的人,就会发现,它们不过是镜花水月。

 

  只有抬起头,才能从上帝的高天日光中,看到真正的“我是”。那是不可摧毁的“我是”。

 

  使徒保罗正是这样一个清楚地看到了“我是”的人。他的生命,因为明白“我是”而满足∶“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这是何等的充实与满足啊!

标签:

小鱼资料库 www.xiaoyuzl.com

Copyright © 2020-2022 XIAOYUZL.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2020029262号-2

声明:本站分享的文章、资源等均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只用于搜集整理。如有侵权,请您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