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600字
我总说要写一篇关于《皮囊》的读后感,又总推托没有找到感觉,后悔在飞机上看这本书时就应该把读后感给写了。此刻在南昌大学,在烟雨朦胧的前湖之畔,我躺在滨湖酒店的大床房里,即便熬了夜,又在蒙蒙天亮时准时醒过来,心情犹如窗外烟波飘渺一样笼罩着一股粘稠。我想,也许是时候动笔写这篇读后感了。
和蔡崇达一样,我也成长在一个闭塞的小镇里,关于故乡的记忆像一部快要被遗忘的黑白电影,尘封在纷纷扰扰的现实里。《皮囊》是一张通往过去的电影票,我坐在飞机上,望着窗外浩瀚的云海,由此想起了逝去的爷爷奶奶,同样好强的父亲母亲,和带给我无限温情的姐姐们,当然也有那些早已杳无踪影的童年玩伴。你们是我一生丰富的源泉,我甚至有种冲动:总有一天,总有一天,我也要把你们都写下来,然后再也不用担心我会忘记。
可是我已经在忘记。我总自诩自己能记住很多细节的东西,通过这些细节的东西,我能回忆起当初因为什么而触动了自己。可是现在,我绝望地发现我已经开始了遗忘的过程,很多事,如果没有提示,我自己已经想不起了。看着镜子里布满血丝的双眼,我知道,在无谓的挣扎和焦虑中,我丢掉了过去给我的礼物,慢慢地,只留下这一付皮囊。
可是我还不会急于动笔写,一方面,我还太年轻了,很多事情我还在经历,很多结局我还没有看到。当然,也许我也永远看不到了。作家的超能力是他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一切事情,然后再用另一项超能力把它们串起来,成为一气呵成的东西。而成为作家熟识的人却是不幸的,他们本想安分于自己的生活,追寻自己的意义,可是又免不了被作家偷窥,乃至出卖,被贴上不同的标签,曝光在聚光灯下供人把玩欣赏。
因此我还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去写,也许以后也不会写,只有静待这些记忆的胶片发黄,最后迷失在风尘里。但《皮囊》给了我一种虚幻,一个我早已破除的虚幻,那就是,也许——我也可以。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