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1500字
赴深圳出差,在飞机上读完了蔡崇达的《皮囊》。
这本书通过15篇文章讲述了对自己成长有启发、有影响的人和事。读来有很强的代入感,让我颇多感慨。
(一)大学
父亲在作者高中时期中风,家庭负担加重,所以从进入大学开始,就开始为今后的生计努力。
在大一,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两个学期都拿奖学金,然后打一份工,争取第一年攒下三千块。为毕业找工作备粮草,进报社实习。
在大二,在报社的实习转成兼职,每个下午都会去跑新闻。
在大三,开始提前写毕业论文,为了给自己的大四留足实习的时间。
在大四,已经有一万多元的存款。下定决心去北京。
这是一份很励志的履历。
不自觉的去对比自己的大学。
自己的大学四年,真的是求学以来压力最小,过得最舒服的四年。按部就班学好专业课,该学习学习,该休息休息,本来在入学就定好的研究生目标,也在签了工作之后没有了复习冲刺的激情,最后在考数学的时候提前离场。还被当时的女朋友一顿埋怨。
整个大学,自己没有清晰的择业目标,不知道为进入社会储备必要的理论知识。
有段时间,自己在想,如果自己在大学时,可以为进入社会做点准备,开始更早的了解这个社会的复杂,开始有针对性的训练自己的演讲和写作能力,会不会现在过得好一点?
往事不可追。有人说,你之所以处于当前的层次,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你过去没有付出更多的汗水。那么就只能让现在的你留下汗水,让未来的你感谢现在奋斗的自己。
现在明白这些还不晚,不要沉浸在对过去的缅怀中,关键是在当下不后悔。
(二)亲情
重新提起“子欲养亲不待”。
作者父亲因为中风造成偏瘫,想念远在北京的儿子,只有看床头的照片,时间长了,照片摸得都泛白。作者说:父亲离世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是哭泣,而是满肚子的怨气,我憎恨自己再无法为父亲做点什么。
自己上学的时候一直想出去闯闯,在距离家乡千里之外的地方找到工作。时间长了,父母年纪渐长,每年自己回家的日子不超过2个礼拜,忽然有点质疑自己当初的选择。
现在自己唯一能做的,是每周五固定时间的电话,但是父母在电话里也往往是报喜不报忧。
有一次,妈妈生病,住院一个星期我才从姨妈那里得到消息。恰逢元旦放假,自己就没打招呼直接飞回郑州,打车直奔医院。见到妈妈的那一刻,看到她眼神里,起初是不相信,然后是疑惑,最后流露出来的是满满的欢喜。
还有一次,为了筹办我的婚礼,家里提前进行翻修,因为搬运重物爸爸闪到了腰,我又是一个星期后在姐姐那里得到的消息。最后在电话里,我情不自禁,泣不成声,我说:虽然离家远,但是我还是你们的儿子,不要什么事都瞒着我。爸爸也哭了。
年轻人,上有父母,下有子女。辛苦在岗位中攀爬,有这样那样的艰辛。但是想到年迈的父母,自己都不敢有任何的懈怠。每周的电话,是无论如何不会忘记的。
真的不要后悔不能再为父母做点什么。常电话联系,常回家看看。
(三)写作
作者说: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加入007有2个月,虽然自己发言很少,但是班里的动向自己一直在关注。看到很多热情参与的人,比如班级里积极发言,鼓励大家的张佳男;还有坚持日更的何鹏;每一篇点评都像写了一篇文章一样的彩娟;还有很多其他鼓励彼此,守望坚持的战友。
通过大家的文章,我看到了不一样的生活,你们的经历、生活通过写作让我感知到,通过一词一句一份点评,影响了我,并最终构成了我。这是多么奇妙的感受。
通过写作,我把自己的经历,感想分享出去,在这个世界留下痕迹,同时人过30,很容易失去20多岁的冲闯,生活的按部就班更容易让人就这样沉沦下来。因为在007,见到更多人的生活和选择,才让自己对生活有了不一样的感观。007是通过写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每个人,你感觉不到自己的变化,但是你确实在变化。
作者说:写作不仅仅是种技能,是表达,而更是让自己和他人“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让每个人的人生体验尽可能完整的路径。
在我看来,写作是对自己的整理,是自己对世界的感知,是发现自己为什么而活的途径。
最后以书中的一句话结尾: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意。这世界最美的风景,是一个个活出各自模样和体系的人。(杨韶晗)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