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牛逼的梦想也抵不住傻逼似的坚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小鱼资料库 > 模板 > 读后感 > 正文

《看见》读后感3000字

来源:网络 编辑:奶油 时间:2023-03-05

  很多人评价柴静,说她是一个温柔而又不失锋芒的女记者,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她有了更多的认识也多了一丝崇敬。从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新人,尝遍失败、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为央视深受欢迎的记者和主持人,柴静从未停止反思和追问。这本书是她个人成长经历的记录或回忆但不止于此。

  在21世纪头十年的重大事件中,我们几乎都能看到柴静的身影,无论是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华南虎照事件还是征地拆迁、家庭暴力、卢安克、药家鑫,通过她在新闻热点第一线的真实记录,我们可以更真切,更深刻地了解我们身边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的与我们的命运相关或无关的人和事情,知道他们如何发生又该如何去面对。从这些人身上,我们或多或少也能看到点自己的影子,令人感慨良多。

  柴静在这本书中说:“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当时陈虻找到柴静时,问柴静:“如果你来做新闻,你关心什么?”

  “我关心新闻当中的人”柴静答道。

  我想,这一句话把柴静推到今天。人实在太复杂,不仅难以被认清还容易被偏见和无知所遮蔽,很多思维还被无意识的模式化、概念化。就像现在人们一提到女司机就会下意识认为她们是“马路杀手”,提到富二代就认为他们纨绔张扬,孩子成绩差就被认为不努力不听话……

  柴静说,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我想柴静的一次次新闻调查能引起人们的深思或反思正是她努力睁开眼寻找真相的成果。她在序言中写道:“陈虻去世之后,我开始写这本书,但这本书并非为了追悼亡者——那不是他想要的。他说过,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无意识,那才相当于死。他所期望的,是我能继续他曾做过的事——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在读到第十八章《采访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后,我意识到柴静所说的从蒙昧中睁开眼来并不是一句用来装深沉的空话而已。在刚了解药家鑫案时,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只有震惊和厌恶的情绪,觉得这样的人不死简直天理难容,还恶意攻击那些提不同看法的人。通过这本书了解了一些药家鑫案的背景和细节以后,我竟有些悲伤。并不想为药家鑫辩解什么,但我和那个宋有一样的感受觉得他不是一个纯粹的坏人,甚至可以理解他的内心,一直被打击,顺从,怯懦,一直压抑自己的情感,与世界也格格不入,不知道自己怎么做才能得到认可和赞赏,他的灵魂早已不再独立难以支配彷徨的躯壳。父亲的严厉管教和打击可以说是促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教育真的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和探讨的问题,不然世界上还会有更多的悲剧发生,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柴静说:张妙死了,药家鑫死了,但如果只是死,结束了就过去了,那就是白白死了。单从新闻来看任谁也不会站在药家鑫角度想问题吧。我们看见了一个事实,但还没有看清事实的前因后果看清事实背后存在的问题。

  如果带着强烈的预设和反感,你就没有办法真的认识一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张妙和药家鑫都是可怜的人。这不禁让我想起火影这部动漫,以前只是爱炫酷的打斗画面,却理解不了火影里面没有反派这句话。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一开始想象的那样,只有真正经历以后才能理解和体会。可能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因为自己会成为什么样,有时候并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但只有自己在承受。绝对的鉴别一个人是好是坏没有意义。

  上世纪三十年代,吴经熊曾是上海特区法院的院长,签署过不少死刑判决。他在自传中写道:“我当法官时,常认真地履行我的职责,实际上我也是如此做的。但在我内心深处,潜伏着这么一种意识:我只是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着一个法官的角色。每当我判一个人死刑,都秘密地向他的灵魂祈求,要他原谅我这么做,我判他的刑只因为这是我的角色,而非因为这是我的意愿。我觉得像彼拉多一样,并且希望洗干净我的手,免得沾上人的血,尽管他也许有罪。唯有完人才够资格向罪人扔石头,但是,完人是没有的。”我想这不是伪善。

  《看见》这本书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引用什么名言警句,只是用平实的文字记录着柴静所看到的想到的,但或许正因为贴近生活很容易引起人的反思和共鸣。读完整本书我没有把里面所有提到过的事件都记住,但有几个却给我留了特别深的印象。比如《双城的创伤》里面的那群孩子,踩猫女,家庭暴力,第八章里面关于法律的记叙,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卢安克这个在广西做志愿者的德国人。

  因为我正好也看过柴静采访卢安克的那期节目。卢安克太过与众不同,就像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怪人,尽管我觉得最终他也没能逃脱世俗的束缚。一九九零年卢安克到中国旅游就留了下来,此后十年,他生活在中国广西山村,陪伴着当地的留守儿童。他是个连柴静都不知道该怎么采访的人,熟极而流的职业经验在他面前也土崩瓦解。卢安克的教育方式应该是所有中国教师都不敢效仿的。他不看重成绩而看重学生的创造力,他以一种过于“自由散漫”的方式教育孩子。他让学生一起画画、做音乐,一起拍电视剧,主人公是一个最终明白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的孩子。他说:“要通过行为来学习,不是说话,说话是抽象的,不侵入他们的感受,但是用行为去学习,更直接。”

  按正常的标准看他在中国乡村所做的努力无疑是失败的。比如以板烈小学五年级一个班里的四十六个学生为例,他们中,只有八人坚持到了初中毕业,大多没毕业就到城里打工了。他的教育方式实在无法用常规意义上的“标准”和“成功”来形容。

  他是个难以捉摸的人,很多人以为他秉持着什么信仰,他却说,很多人的信仰是没有独立个人意识的迷信,是一种提出条件的思想——“如果我做什么,就得到什么结果”,这是一种教育上的误会,想要影响人类的精神,故意采取什么固定的策略是无效的。我竟或多或少有点体会他的状态,把自己从普通的社会经验里解放出来,没有要达到什么的动机,没有压力,没有优越的处境却有自由的心境。然而我发现这些颠覆我价值观的东西始终过于虚无,所以我还是不能完全理解或接受卢安克,但我敬佩他。柴静则在多次接触他后写下:一但了解了卢安克,就会引起人内心的冲突,人们不由自主地要思考,对很多固若金汤的常识和价值观产生疑问。卢安克并不是要打翻什么,他只是掀开生活的石板,让你看看相反的另一面。我想这个另一面就是没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

  如今卢安克因为一些原因已经离开中国广西,和他告别的孩子一定会永远记得他吧。

  同住一个世界,每个人看见的世界却不一样,无数的故事正发生着,我们应该从蒙昧中睁开眼睛,不囿于自己狭小的的世界观价值观去随意评判,要想发表对他人的理解便不能以旁观者的姿态处之。这是我看完这本书的感受。

  《看见》包含了太多不一样的人生,读完此书像是经历了好多次人生。透过柴静深入了解故事背后的故事,有些事情可以引以为戒,有些则可以感同身受得到安慰。读完这本书,你也会跟着一起反省,你会想到以前没想到的、没明白的,然后明白生活就像一个多面体,我们只看到了自己眼中的一面。

  世间百态,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采访都真实,自然却又深入人的内心,你会在地震那一节潸然泪下,也会在药家鑫那一例中深刻思考家庭教育和人的问题。“人都是一样的,都是人”,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之分。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感受过的人才理解。

  柴静说:让自己从蒙昧中一点点解缚出来,这是一个穷尽一生也完成不了的工作。

  但我们还是要去努力。

标签:

小鱼资料库 www.xiaoyuzl.com

Copyright © 2020-2022 XIAOYUZL.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2020029262号-2

声明:本站分享的文章、资源等均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只用于搜集整理。如有侵权,请您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