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读后感3000字
看过《正面管教》的人,大概都会记住了“和善而坚定”这几个字,这是正面管教的基石。
而我,更喜欢用“爱与尊重”来概括它的内核。
这本书看完一段时间了,读书笔记一直有点无从下手。感觉书的逻辑有点乱,不太好整理,但是的确很多很具启发性的案例可以学习。
所有育儿理论都只是提供一个思路方向,不要迷信于任何育儿理论,世界就不存在育儿的黄金准则。一定要根据自己和孩子的实际情况去调整,让你和孩子都感到舒服的方式,才是最适合的方式。共勉。
尊重孩子
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意见与决定,让他们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在不违反大原则的前提下)。
就拿吃饭这件事来说。孩子不好好吃饭,很多家长会哄着他吃,会追着喂饭。可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孩子不吃就不吃了,定好规则,不吃了就要等到下一顿饭了。感受到饿的感觉,他才会知道原来吃饭并不是为了别人。如果他不好好吃饭,你就给他零食填肚子,他永远都不知道要好好吃饭。
过于严厉的家长,要么让孩子变得叛逆,要么让孩子因恐惧而顺从;过于骄纵的家长,会让孩子索要无度。
只有尊重他们,才可以让他们真正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一员。在制定与实施规则的时候,可以尝试让孩子参与进来。当孩子有机会自己选择时,他会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他们更愿意遵从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
这一点我自己深有体会。有时候童闹着要做点什么,我会和他商量,只要他自己答应说了“好”的,基本他都会遵守的。老师也有跟我说过,有一次在托儿所,他在玩摇摇马,有个小朋友要来抢,他哭腔地说:“是童童先玩的”,然后老师跟新来的小孩说,我们排队,一人玩20下好不好?童说好,然后和老师一起数了20下,就主动站起来给小朋友玩了。
如果他们违反了规则,不要惩罚,不要说教,可以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比如,发生了什么事?原因是什么?要怎么解决?慢慢的,他们会自己去想解决问题的方案。
赢得孩子
我们要做的,是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赢得孩子的四个步骤:
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共情;
说出你的感受;
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说起来起来很简单,但是光第一点都很多人没做好。
小孩子情绪来得快,有时候为了大人眼中的一点小事开始大哭,大人会说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但是你也许不知道,这件事,在小孩的眼中一点都不小。尝试去理解他们的感受,去接纳他们的情绪。
培养社会责任感
不要替孩子做得太多,这会剥夺他们对自己能力的认可的机会。那些习惯了世界围着他转的孩子,他们会认为自己“理应”享受特别照顾,即使长大后也很难接受他人的拒绝,受挫能力特别弱。
培养孩子社会责任感的第一步,就是要教导孩子依靠自己。然后,他们才能为帮助他人做准备,并在帮助他人时获得成就感。
其实孩子越能自我照料,就越觉得自己能干,越能受到鼓励,他们也会做得越好。
多放手让孩子去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穿衣服、穿鞋子、吃饭,收拾玩具、帮忙拿东西等,还有简单的家务。不要怕他们做得乱七八糟,不要怕他们做得慢,总得有这么一个过程。
多放手,孩子总会给我们惊喜。
孩子的不良行为
大多数时候,孩子做出的不良行为,都只是“与年龄相符”的行为。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失去信心的孩子。
孩子的行为都是目的导向的,而他们的首要目的,是归属感和价值感。
孩子的四个错误观念和错误的行为目的:
寻求过度关注:孩子想获得关注,但是用了一种令人烦恼的方式。引导他们用建设性的方法来获得关注。
寻求权力:权力并不是个坏东西,取决于我们怎么用。引导孩子以有益的方式来使用自己的权力。如果已经陷入了权力之争,最有效的方式是马上停下来,冷静以后再沟通。
报复:收到伤害自然反击是人类的天性。其实,控制自己的行为对打破报复循环是最重要对,对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也是很有效的方法。冷静下来,再解决问题。
自暴自弃:自暴自弃的孩子,不像有些说“我不会”是为了引起关注的孩子,他们说自己不会,是相信自己真的不会。对这类孩子,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一步一步给他们做示范。一个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在获得关注后会振作起来,而一个自暴自弃的孩子,可能会希望你别去打扰他。
关注于解决问题
很多家长的行为都在表现出他们深信惩罚会促使孩子做得更好。但是请回想一下,当你因为做得不好而受到批评或惩罚的时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呢?你会真心的去想,要如何做得更好吗?
孩子只有在感觉好的时候才能做得更好。
对于自然后果,如果大人以任何行为把责难加到孩子原本能够自然而然地获得的体验之上时,就是在借题发挥。比如,淋雨了就会湿,不吃饭就会饿,他们自己能感受到,不需要你加上一句“我早就告诉过你了”。
你可以决定你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如果孩子的脏衣服总是乱扔,你可以提前跟他明确,你以后只洗放在脏衣篮里的衣服,而不是多次念叨告诉他衣服不要乱扔。
孩子会不断尝试试探大人的底线,在事情变好之前往往会有一个变得更糟的过渡期。保持和善而坚定是有困难的,但却是有效的。
关注解决问题的原则包括:相关(related),尊重(respectful),合理(reasonable),有帮助(helpful)。你所做的事情如果符合这四个原则,才是真正的关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关注于孩子的错误行为。不要试图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代价,而是要帮助孩子在将来做得更好。
有效运用鼓励
鼓励,是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培养出“我有能力,我能贡献,我能影响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能知道我该怎么回应”的感知力。
鼓励可以简单到是一个帮助孩子感觉很好起来的拥抱。
但是不要混淆鼓励和赞扬。鼓励的长期效果在于它能让孩子自信,赞扬的长期效果是让孩子依赖于他人的评价。
很多成年人认为,赞扬可以“给予”孩子自尊。但是,自尊是既不能被给予的,自尊是培养出来的。
为了改善而努力,而不必期待完美。期待完美会带来持续的挫败感,承认孩子的进步会鼓励孩子并激励孩子继续努力。着眼于孩子的优点而不是缺点,你着眼在哪里,就会放大什么行为和后果。
安排特别时光
“计划好的特别时光“与“不得已的时间”、“随意的时间”相比,大不一样。
两岁以下的孩子需要父母的大量时间,而且他们还没到能理解“特别时光“的年龄。只要孩子能感受到你和他们在一起的乐趣,就没有必要安排特别时光。
在2-6岁之间,孩子需要保证每天至少10分钟的特别时光。在6-12岁之间,孩子可能不需要你每天的特别时光,但是希望至少可以保障每周半小时。
特别时光要做些什么,可以根据自己家庭情况来定,重点是需要让孩子确切的知道,这段时间是特别为他们设立的。可以和孩子一起计划特别时光的安排。
不要介入孩子的争端
不要介入孩子的争端,让孩子尝试自己去解决。
如果你不能忍受置身事外,并且决定介入孩子们的争端中,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孩子处境相同”,不要偏袒一方或者试图确定是谁的错。
比如两岁多的哥哥姐姐打了几个月的弟弟妹妹,你可以抱起小的孩子放到婴儿床,对他说,当你准备好不再打架时,我就抱你出来。然后把大孩子带进房间,对他说等你不再打架的时候,就告诉我,我们一起去抱宝宝。
看起来有点可笑,几个月的小宝宝懂什么呢?但是,小的不懂,大的可是都懂的。一碗水端平真的很重要。建议是先安慰大的,再让大的和你一起安慰小的。
表达无条件的爱
一个妈妈问自己3岁的孩子:“你知道妈妈真的爱你吗?”
孩子的回答是:“是的,如果我乖乖的,你就爱我。”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我知道你爱我,如果我得到了好分数的话。”
看到上面例子其实挺感触的,孩子对我们的爱都是无条件的,即使我们打了他们,他们还是很快的原谅我们。相对而言,大人对孩子的爱都像是有条件的。我觉得成人真的需要让孩子们知道,他们比他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重要,他们比任何物质财产都重要。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