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2000字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著名学者王小波的随笔集。书很薄,只有180多页,共57篇,每篇也都不长,平均2000字左右。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这本随笔集的头一篇,相当于一张专辑的主打歌。文章讲述了王小波当下放知青时喂过的一头猪。这头猪与其他同类大不一样,它不像其他猪那样安于现状、安于人类为其设定的角色,而是敏捷、潇洒、崇尚自由,反抗人类对它的一切束缚。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两个细节。第一处,它本来是只肉猪,应该阉掉的,却总能发觉人类的诡计,怎么也逮不住它;第二处,面对三四十个持枪老乡们的围追堵截,镇定自若,居然最后从包围圈中撞了出去,再也没有回来。就这两处,足以证明这头猪的了不起,同时反讽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是被他人设计的,自己并不喜欢却安之若素。
本篇题目叫“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要说题眼,自然应该是“特立独行”。没错,有个性、有独立思考,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样的品质当然很难得。但我觉得另外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也同样重要——它是一头“猪”。它不是狮子,也不是老虎。王小波在文中也有多个句子强调了这一点:“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它毕竟是只猪啊”。
你想想,马云、马化腾特立独行有啥奇怪的呢?人家是大佬啊,本来就有特立独行的资本。但我们穷屌丝独立有个性,表现出大佬一样的傲骨,那才是最可贵的。反过来,大佬们特立独行没什么稀奇,但如果像普通人一样节俭朴素,浑身上下没有一件名牌,出门骑电瓶车、吃麦当劳用优惠券才能算可贵。
尽管《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只是这本随笔集的一篇,后面的内容看似跟这篇没什么关系了,但文章的风格却是一脉相承的,从后面多篇随笔中反映出的王小波的观点和处事风格,多少有些“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味道。
首先,王小波既不是高官也不是大款,无权无势,只是略有所成的当代学者和作家,自谦称“无名之辈”,符合“猪”的特征。
其次,王小波是一名自由撰稿人。这个职业听上去就很特立独行。自由撰稿人嘛,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全看哥的心情,感觉工作非常自由。当然,自由撰稿人一定也有自己的苦衷。
最后,书中有多个特立独行的例子:
第二篇《我为什么要写作》,王小波家的家训是一律学理工,但他偏偏立志写作;
第七篇《摆脱童稚状态》,旗帜鲜明地反对政府部门压制与性有关的内容和书籍,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颇为大胆的观点;
《有关同性恋问题》、《有关同性恋的伦理问题》等多篇随笔写到他受妻子李银河影响,去研究被人嗤之以鼻、很少有人研究的同性恋现象;
《京片子与民族自信心》中抨击了上世纪90年代流行于内地的港台文化和港台腔等等。
纵观全书,才知道头一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看似写猪,实则也在影射王小波自己崇尚自由、独立思考。
读完本书,相信不少读者都钦佩猪兄的潇洒,羡慕王小波自由的工作状态。那么,作为底层屌丝,怎样做才能如此这般自由和特立独行呢?
我认为有以下两点最为重要:
首先是一个明确的理想。曾经有一个跟踪调查:凡是在高中时期甚至更早就制定了明确人生目标的,后期发展大多成就不凡。这是众多成功人士的一个共同特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这个理想很早就确立了。当生活中的一切都在为这个人生目标服务,心无旁骛,自然就不会人云亦云,显得特立独行起来。
君不见,在中国,千千万万的父母想方设法为孩子设计着富足、安稳的人生道路,考大学啦、学热门专业啦、考公务员啦,最后孩子在令人羡慕的岗位上无聊至极,只是混口饭吃,刚上班就想着退休。
这种情况,能怪父母包办代替吗?父母有责任,但不全是父母的错。为什么孩子不够特立独行呢?因为他们青少年时期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所以干脆就听家长的安排咯。有些人工作以后想清楚了,及时改变方向,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但还有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想清楚自己该干什么,这样的人生就太可悲可叹了。
其次是培养和打磨某个领域的专项能力。光有理想是不够的,还要脚踏实地,拥有一门接地气、有价值的手艺。这项生存的本事,就是特立独行的资本。一个群体里不可或缺的人物,就有敢跟老板吵架的底气,因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看看猪兄吧。之所以跟人类对着干,除了崇尚自由的天性,还因为它的确不是“凡猪”。一米高的猪栏一跳就过,能跳上猪圈的房顶,能模仿各种声音,甚至会躲子弹,活脱脱一个下凡的天猪。
只要把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这两点一直坚持下去,或许有一天突然机会来临,你就不再是一只特立独行的“二师兄”,而蜕变为百兽之王了。(焦一鸣)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