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读后感1500字
苍白消瘦,忧郁多思,行为荒诞又让人同情,言语疯癫却又饱含深意,这个丹麦王子从书里走出来,四百多年来,一次又一次走上舞台,他的悲与喜,一次次震撼着我们的心,让我们不断地从新的角度做出解读,然后用来审视自我,完成心灵的充实与成长。
无疑,哈姆莱特的前半生可谓是一帆风顺,得宇宙之精华天地之灵气。作为一国备受宠爱的王子,能到新文化中心的威登堡接受现代文明的熏染,还有志同道合的好友陪伴左右。这是哈姆莱特的幸运,他是那个时代重估古希腊“三杰”价值的“旧人”,也是一个走向未来的“新人”。
叔叔弑兄篡位娶嫂,这是哈姆莱特人生的地震与转折点,也让他的生命走向了怀疑与否定的深渊,信仰坍塌,还如何存活?来看叔叔事件对这位王子带来的影响。
最直接的影响是,他不仅失去了父亲,慈爱的、威武的、作为偶像的父亲,还“失去”了母亲——爬上了弑夫者的床第,成了邪恶者实际上的同流合污者。紧随而来的是地位的动摇,虽然假惺惺的叔叔表面仍称他为国王的继承者,但实际上却夺去了哈姆雷特的“嗣位权”,并千方百计要除掉这个“很大的威胁”。
这个事件在更深层次上动摇了他的信仰。他怀疑人生的意义生存的价值,连父亲这样正直慈爱的的、骁勇善战建功无数的人都死于非命,并且连死后都要陷入地狱,他那首小诗“凯撒死了,你尊严的尸体也许变了泥把破墙填砌;啊!他从前是何等的英雄,现在只好替人挡雨遮风!”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的虚无感是何等的绝望。他由此洞察了人性之恶,开始怀疑人性,否定人的伟大:丑陋的叔父为了权力,杀害了手足兄弟并霸占了兄嫂;而自己的母亲在父亲逝去两月就为了权力与淫欲嫁给了叔父,这样的乱伦是哈姆莱特难以接受的,那些看似荒诞的话语“我在太阳底下晒得太久了”“超于寻常的亲族,莫不相关的路人”都反映出他的清醒与绝望。
如果说这些残酷的现实毁灭了他的生活,颠覆了他的人生观,那他在复仇之路上披荆斩棘一往直前当然是理所当然了,这样的愤怒、绝望足够让一个青年燃烧,熊熊怒火也足够让他不惜一切代价集结一切力量除掉罪魁祸首。可是,我们却看到一个恨铁不成钢的复仇者:他优柔寡断,因为顾忌死后的灵魂,在叔父祈祷时错失了杀他的机会;他还残酷无情,尽管是为了自保装疯卖傻,可是他玩弄纯洁善良的奥菲利亚的爱情,把这位姑娘向死亡的深渊重重地推了一把;他复仇的信念甚至不够坚定,在那段“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上,他游移不定,从根上否定了复仇的必要性;他复仇的结果与其说是自己努力而来的,还不如说就是运气好,步步处于下风,甚至被暗算毒害,在生命最后一刻手刃仇人,还让母亲、爱人及其他善良的人为他陪葬,实在不能用“运气好”以外的词语来总结他的复仇结果。总而言之,这不是我们喜闻乐见的快意恩仇的江湖故事,它的过程焦灼、黏糊,它的结果让人悲哀无力。
而这种黏糊的过程造就了哈姆莱特的可读性与传世性,也成就了这部作品。哈姆莱特作为一个古希腊文化的继承者,他接受了人文的教育,知道人的伟大,也认识到了人的渺小,没有被个人的私欲冲昏头脑,而是着眼于整个人类的全局,既然人人都不完美,叔父不完美,母亲不完美,甚至连自己要因为复仇而变得阴暗邪恶,那么复仇又有什么意义?私欲的膨胀让人们为所欲为,让社会混乱不堪,这时候这种自我审视的理性之光是多么可贵!如此,就不难理解哈姆莱特复仇的延宕性了,除了自我力量的渺小、无法找到合适的复仇方外,对于复仇本身必要性的思考才是根本——也是哈姆莱特理性的闪光之处。
玉石俱焚的结果大快人心,也让人悲哀可惜。哈姆莱特的悲喜命运也让我们思考:让社会变得更好,不是一股脑的鲁莽蛮干,更不是为了一己私欲为所欲为,而是认识到人的伟大,也接受人的不完美,用理性来面对这纷繁复杂的社会。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