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禅语句子一段很现实有内涵的话!
1、 白云堆里古家风,万里霜天月色同。林下水边人罕到,方知吾道乐无穷。一《法演禅师语录》
2、 于诸一切助道具中,菩提之心最为第一,悉能灭除一切烦恼生死怨故。“四十华严”卷三十六
3、 善是一切美好的根源,只要心中充满了善意,幸福就不会远去,快乐的天使就会相伴左右。而善待他人,其实就是在善待自己;关爱他人,其实就是关爱自己的最好方式。
4、 淘气的妹妹给哥哥出了一道难题:你能让石榴树开出桃花来 嘛?哥哥实在为难,就带着妹妹向时间老人讨教。时间老人说:有个 人一定能。妹妹抢着问:那人是谁呀?时间老人答:那个人叫赵高, 我带你们去秦朝找他。妹妹又问:秦朝远吗?答:不远,也就一次穿 越的功夫,现代人不都喜欢玩穿越吗?
5、 常勤修习方便慧,起殊胜道,安住不动,无有一念休息废舍,行住坐卧乃至睡梦,未曾暂与盖障相应。《华严经》卷五十,十地品
6、 人生生活的禅法,是一种理解、友好、希望、乐观,它首先不是内心与世界的一种生疏,也不是恍惚。
7、 修一善心,破百种恶。信善作福,积行不厌,信知阴德,久而必彰。《法句经》卷上,明哲品
8、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此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犯。《佛遗教经》
9、 佛教徒对生病的态度乐观而积极。因生病而体会到患者的感受,因生病而谨慎恶业,因生病而努力行善,因生病而消除业障,因生病而降低我慢,因生病而生起爱心,因生病而功德增上。生病是一场修行之旅,病越久业障消除越有效,病越重功德增上越迅速。生病是不求而得的助缘,也是不请而到的幸运。
10、 造忧后忧,行恶两忧,彼忧惟惧,见罪心慷。造喜后喜,行善两喜,彼喜惟欢,见福心安。今悔后悔,为恶两悔,厥为自殃,受罪热恼。今欢后欢,为善两欢,厥为自佑,受福悦豫。《法句经》卷上,双要品
11、 【天天禅语】有慈悲心,就是佛心;有爱心、毅力,投入为人群付出,是菩萨心也是菩萨行。
12、 不吝啬,不期待,不追悔,行者的人生“三不”原则。不吝啬 付出,能付出说明我有;不期待回报,回报不应该成为付出的附加条 件;不追悔曾经,过去的不会重来,走好现在和未来的路才是关键。
13、 我们都希望追寻人生真理、探求智能,但很多时候会本末倒置,向心外 去追求,而不知道向心内去寻找。很多人总以为心外的世界很宽很大,而不 知道心内的世界更宽更大。佛经上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可见我们的 心量多宽敞、多广大。
14、 我们不能选择什么果报,但是可以选择种什么因缘;我们无法改变结果,但是我们可以创造一切善因善缘。
15、 生活在某一个盒子里,未必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但不把我们的精神锁在 盒子里,却可以由我们自己做主!
16、 肯付出心力为别人服务的人,因抱持义务的精神,而能心甘情愿、任劳任怨;尽管再怎么忙碌,心中也会感到无限快乐和喜悦。
17、 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贵。《中阿含经》卷十七,《长寿王本起经》
18、 【天天禅语】生命犹如一株花,我们时刻精心地对它照料:翻土、施肥、浇水、阳光、给氧。无论怎样,最终它仍然将会鲜花调落,茎叶干枯。人的一生更是如此,身体衰老、精神糊涂,最终面临死亡、离开人世。谁都逃脱不了死亡的大关,也改变不了无常的事实。
19、 困境并不是绝境,勇敢面对才有办法可想,逃避也躲不过。人应扩大心 胸,突破自己,不被困境的框架束缚,才会健全茁壮地成长。
20、 人的心念意境,如能时常保持开朗清明,则展现于周围的环境,都是美而善的。人心要像水一样,看似绵软柔弱,却涵力源源,不能切断。人的心地就是一畦田。土地没有播下好的种子,也长不出好的果实来。
21、 经书禁咒术,工巧诸技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维摩经》卷中,佛道品菩萨于三千大干世界中,无有一事而不知者:若偈、若辞辩、若咒术、若戏笑、若歌舞作乐、若工巧。《大宝积经》卷一0七,大乘方便会
22、 平淡之人远离欲望,放平心态,“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 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捕捉生活的真趣,享受 生活的真乐。
23、 人心,远近相安,时光,浓淡相宜。有些风景要远观,才能美好;有些人情要淡然,才会久远,人生平淡更持久,留白方能生远,莲养心中,随遇而安,生命的最美不过是懂得的距离。
24、 成功皆有理由,失败均有原因。人生总是面临成功失败的交 替,无论何种理由和原因都需要一颗强大的心灵去承受。
25、 眼光要远,脚步要近,目光远大的人,会有远大的计划:目光短浅、只看眼前的人,只能安于现状,无法进步。
26、 一个人一生再怎么贫穷下贱,只要听过一声阿弥陀佛,念过一句阿弥陀佛,就算没有白来;即使享尽荣华富贵,却不知道有阿弥陀佛,无异白来人间走一遭,是一个可怜的人。
27、 做人行事当论是非,不论利害。肯于舍己为人的人,为正义、为真理,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想法,服务大众、造福人类,这样的人才堪称品德高尚。
28、 有福报的人赚钱很轻松,是计“秒”赚钱;欠缺福报的人,一辈子劳劳碌碌仍一事难成!慈济是一方大福田,能让大家播种福因,并在今生、来生收获福的果实。
29、 以即无我名为有我。即无我者,无彼外道虚妄神我;名有我者,如来有彼得自在我。《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三
30、 每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 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想 方设法地延长生命,但却没有意识到要好好地利用已有的生命,就像一个 饥饿的人一直在憧憬明年的丰收,却不管理好仓库里已有的粮食,任由它 们发霉腐烂。
31、 今时之人,当压力大、烦恼重时,于寺院观观景、喝喝茶、睡睡觉,慧 根深者亦会于禅堂打打坐,观观心,一旦感觉内心压力暂时舒缓,便又 迫不及待跃入红尘欲海,逐妄不已。觅静求闲故无不可,然此与禅般若 相隔云壤。诸位,既觑见禅之宝山,何不径入不二之门?
32、 做好事如种田,播下种子,多少会有收获;做坏事如照镜, 做下什么,必定就报应什么。做好人不难,像农民那样专心农事就可 以;做坏人如同借债,借了总是要还。
33、 秋树之叶因起风而飘零,大海之鱼因巨浪而离散,生死轮回因业力而流转,芸芸众生因无明而漂泊。大海之舟因舵手而到岸,人生之舟因良师而解脱,身躯之病因良药而治愈,精神之病因妙法而觉醒。084。
34、 返本还源便到家,亦无玄妙可称夸;湛然一片真如性,迷失皆因一念差。——浮峰普恩
35、 佛说,懂宽容得和谐之福报。懂宽容知忍让,和谐地与人相处,别人 会因你的存在而生活得快乐顺心,你也会因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顺风 顺水。
36、 在生命历程中,人们只有具备面对风雨的抵抗能力,才能站稳脚跟。正如山崖上的松柏,经过无数暴风雪的洗礼,才能长成铁一样坚固的树干。泥泞的路上,才能留下脚印;风雨中的人生,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
37、 分析于诸色,乃至观微尘,自性无所有,譬如彪、兔角。无分无分者,蕴有蕴亦然。同于幻所作,一切皆如是。此中无业果,亦无作业人,无能作世间,设有非能作。能作待于作,何名能作人?此言成过失,说者非清净。《大乘密严经》卷上,显示自作品
38、 人生如跑马拉松。浮躁的心态、盲目地加速,只是一时的痛快,对长远 的发展并不是好事。很多时候,挺得住就是有成果的开始,人生到底可跑多 远,并不在于速度快慢,而是要不停地跑。无论做什么事,有明确的目标、 根据动机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才是走向成功的关键。
39、 我们总是把世间的空与有分开,因此产生种种的矛盾、冲突、差别,但 是物我是一体的,外相的山河大地就是内在的山河大地,大千世界就是心内 的世界,物与我之间已没有分别,已完全调合了。这就好比一棵树,同样接 受空气、阳光、水分,每一片树叶却有不同的生机,但彼此又能无碍地共存 于同一株树上。
40、 因语是指因果的语言,我们只有了解了因果法则,才会明白命运是如何改变的。
41、 【最有禅意的句子】有一志一同的人时时彼此鞭策、勉励,才能照顾好自己一念善心。
42、 菩萨摩诃萨应先具足学一切道,道智具足已,应分别知众生深心。……入众生深心相,人已,随众生心,如应说法。《摩诃般若经》卷二十四,种善根品
43、 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抱持一颗“精进”心。精就是“不杂”,进就是“无退”。意即要做一件事,必须专心才能做得成,无有二念才会有进步。
44、 佛教告诉我们:当我们幸福与快乐时,要想,这些幸福与快乐并不是实有与永恒,就像天空出现的彩虹既短暂又幻化。同样,痛苦与忧虑的时候,也要想,这些痛苦与忧虑也是无常且虚幻,就好比梦境中子女夭折一般。无论是我们快乐,还是痛苦,都不应该过度地在乎与执著,而应视为如幻如梦、幻化无实来看待。
45、 【天天禅语】老来有“三好”:经验丰富好、健康长寿好、走入社会当志工更好。
46、 做慈济犹如推车上坡,参与的人要努力往上推、不可停顿,并要以信心和毅力突破困难、勇往前行。
47、 此阴灭时,彼阴续生,如灯生暗灭,暗灭灯生。因现阴故,生中阴阴,如印印泥,印坏文成。《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九,狮子吼菩萨品
48、 不能珍惜今天的事情是可悲的。为了包括自己在内的众生的幸福,更加珍惜当下,努力创造一个了不起的没有后悔的今日吧!——[日]千宗室
49、 当我们修习正念的时候,我们的存在就像一个神奇的咒语,具有改变事物的力量。当身、语、意处于完美的统一状态的时候,在我们讲出一个字之前,咒语就已经发挥效用了。
50、 超越生老痛苦三原则:活得快乐,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超越死亡三原则:不要寻死,不要怕死,不要等死。(当代)圣严《108自在语》
51、 【佛心禅语】 为了让自己能有一种和谐的生活,为了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为 了能让自己在一个更好的环境中生存,每个人都要学会真正的“包容”。
52、 【天天禅语】即使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缺乏真诚与包容,也不应该轻易地怨恨别人;即使我们体会不到自己不具备善巧与智慧,也不应该轻易地冤枉他人;即使我们觉察不到自己心里的自私与欲望,也不应该轻易地埋怨对方。
53、 【一心一禅】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心邪一切邪,心正一切正;心乱一切乱,心安一切安;一切为心造,无心自解脱。佛曰:缘来天注定,缘去人自夺。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笑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54、 给事留一个机会,给人留一个空间,给己留一份尊严。予人方便,就是待己仁厚;包容别人,就是宽恕自己。漂泊于俗世,忙碌于红尘,人生,最难得的,是好心态;最难放的,是真感情;最难忘的,是人心人;最难求的,是被人懂。
55、 不反对思想上的搅局,这样的搅局者古今中外比比皆是。有 些局要搅,不搅社会不能进步,历史就会停滞。部分搅局者最后被迫 流亡,正因为是被迫,我们敬重他们,历史也因此记住了他们。令人 不能理解的是,也有部分搅局者先是将局搅乱,然后一走了之,抛弃 祖国,看似大义凛然,实则早已备好绿卡。
56、 【佛心禅语】 个人成功的基础在于承认错误,敢于面对自己错误的判断、错误的决 策、错误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如果面对错误只会逃 避、推脱,甚至归罪于他人,这不只是工作失败,也是道德失败。
57、 它来自我们的内心,我们内心的欲望在无时无刻地燃烧着,我们的环境也因此遭受摧残。
58、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彻悟禅师语录》
59、 有二种不可得:一者得不可得,二者不得不可得。得不可得者,堕于断灭;若不得不可得者,是为慧方便,不堕断灭。(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三十二
60、 为什么每当人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逃避都是第一选择?为什么不试 着换一个角度,以另外一个视角去看待、去解决问题呢?这就是因为我们太 拘泥于各种各样的形式当中。
61、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坛经·付嘱第十》
62、 现代人是爱慕虚荣的,大家生活在激烈竞争和贪图占有中,所以在外表上是富有的,心灵深处却是苍白的;物质生活看似是安稳的,而精神生活却显得非常不安。——郑石岩
63、 以心悟意,于一袅烟尘里皈依,原来,禅意不在寺院,不在古佛,不在俯首叩拜间,亦不必钵盂声声。双手合十,心,沉静于阡陌红尘,拂尘,拈花,听风,或许某一粒微翊的存在,皆入禅意。
64、 犹如金在矿,处石不堪用,销炼得真金,作众庄严具。赖耶性清净,妄识所熏习,圆镜智相应,如日出云翳。平等真法界,佛与众生如,非断亦非常,大悲恒不尽。诸佛法性身,本觉自然智,是真胜义谛,唯佛方证知。《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十
65、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犹如孝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之若己。《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66、 依靠忍耐,许多困难都能克服,甚至许多原本已经无望的事情都可以起死 回生。像拥抱幸福一样拥抱苦难,我们的人生会更精彩!
67、 生活禅就是要在生活当中去体会禅机与妙用,要时时反求诸已,以平等心待人接物,以平常心做平常事,内心始终保持平淡,不起分别,一切都坦然面对,如实面对,这就是禅的表现。
68、 不修于梵行,不得少财宝,犹如老鹳鸟,守死于空池。《杂阿含经》卷四十二,第1159经,佛见老夫妇而说不寐夜长,疲倦道长,愚生死长,莫知正法。《法句经》卷上,暗愚品
69、 人们生活在无常的世界里,随因缘遇合,每天的遭际和自己的心情各不相同,快乐和痛苦,幸运与不幸都是随因缘而生,如同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一样,该来时就来了,该去时就去了。但人们不能接受这自然的变化,渴望快乐,讨厌痛苦,因此倍感痛苦;欢迎幸运,拒绝不幸,因此加倍不幸。
70、 景色乍晴,物情舒泰。举步也干身弥勒,动用也随处释迦,文殊、普贤总在这里。——《杨岐方会和尚语录》
71、 给幼儿园孩子留作业无异于给他们刀子,这把刀子不仅会杀 害童真,而且会杀害孩子的未来。假如每个家长和幼儿园老师都认识 到这一点还敢给孩子留作业吗?假如一定要留,我建议老师给每个孩 子留一朵小红花,让他们戴着小红花去追蝴蝶。这样,孩子长大后, 他们的心中就会有一个永久的蝴蝶梦。
72、 世界上最大的不幸是抱怨不抱怨才能发现被“心魔”遮住的风景,不抱怨才能于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安然与幸福。
73、 倘若一个人时刻执著于寻找快乐,就会离快乐的本质越来越远。正如修行本是事实,却应在修行过程中忘记这个事实,不执著于修行的念头,才能更好地得到悟证。
74、 心外无有物,物无心亦无。以解二无故,善住真法界。(古印度)无著《大乘庄严经论》卷二
75、 也许寿命不到一个月的小蘑菇不理解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生于夏死于秋的蝉不知道一年中有春天和冬天。但是,那些即使只活几秒钟也觉得自己活了一辈子的生命,才真正活出了生命的滋味,因为它们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生命之路。
76、 .以大乘大菩萨戒,谓观唯心,本无外色,无色可破,相空亦无,离取相过,故名持戒。又云:一切凡圣戒,尽心为体。(五代)延寿《观心玄枢》
77、 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明)澫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78、 是菩萨摩诃萨见生死无始,皆悉空寂,所谓空者,常乐我净皆悉空寂,无有变易、众生、寿命、三宝、佛性及无为法,是名菩萨观无始空。《大般涅粟经》卷十六,梵行品
79、 使自己的心从种种分别、执著中解脱出来,使觉照能够独脱于一切攀缘之外,我们的精神面貌就是另外一种境界。
80、 若有贫穷人,无财可布施,见他修施时,而生随喜心。随喜之福报,与施等无异。《过去现在因果经》卷四
81、 对待将要成年的子女,父母要学会示弱。父母过于强势,容 易让子女产生依赖心理。在他们看来,父母就是一堵墙,再大的风雨 都与自己无关,反正有这堵墙遮挡。父母示弱,有利于培养子女的责 任感,面对人世的风雨,他们在学会自我保护的同时,还会将自己当 成一堵墙,努力地去庇护父母。
82、 人若能时时反观自照,检讨心念是否贪著名闻利养,久而久之,心灵自可提升到“月至上品诸风静,心持半偈万缘空”的境界。
83、 善良与正直、爱心、悲悯为伍,与邪恶、阴毒、冷漠为敌。柔软时的善良,可以融化冷敖的冰川;坚硬时的善良,可以穿透任何顽固的岩石。
84、 老子主张“无为”,佛陀主张“心空”,其实都是要求心无外物,顺其自然。在这里佛家和道家是息息相通的。修行禅定需要用心去冥想,没有现成的答案等着你。等到想通之后,心中自会豁然开朗。
85、 悟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向最高的地方去找,不从平易的地方去觅;向外去找,不朝自己内心发掘,因此,便迷入悟中,为了追求悟,又陷入迷中去了。——耕云先生
86、 做人不一定要像水晶玻璃透明胶,可以保留一点,让人去体味,这远胜过直肠子去得罪人。
87、 放下爱,放下恨,放下怨,放下不甘,换个心境,换个角度去体会,我们会得到更好的回报。万法皆空,意念不空,一切皆在意念中,一切都在于心做出的选择。短暂的一瞬,究竟是好是坏,是福还是祸?一念之间,天堂变地狱;一念之间,地狱也可成为天堂。一念转换,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福德因缘。
88、 我在孤独时,酝酿出几许静谧的禅意,终于发现,原来一个人的天空,也可以那么蓝,那么纯净。终于领悟这种孤独的享受,也是许多世人一生达不到的意境。
89、 可是在现实中,偏偏有人私心太重,贪婪成性。这样的人不会施舍钱 财、救助他人,同样,如果他遭遇到困境,也不会得到他人的布施和援 助。因此,为了让人生更从容、美好,我们也要正确地看待钱财,取舍 有道。
90、 在反省中完善自我 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若心清净,所在之处, 皆为净土。
91、 深奥的道理往往不是语言所能涵盖的,它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亲自体验才能琢磨透彻。语言只能起到启发和推引的作用。这就像我们心中有些美妙的体会是没法用语言去形容一样。而那份奇妙的感觉也只有我们自己能细细地咀嚼和品味!
92、 少欲知足乐,多闻分别乐,无着阿罗汉,亦名为受乐。菩萨摩诃萨,毕竟到彼岸,所作众事办,是名为最乐。《大般涅槃经》卷十二,圣行品
93、 如果我们去除心中的杂念,用心体会当下的这一刻,就会发现在这一刻没有任何思绪,无知无求,达到了一种无心自在的境界。
94、 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梦窗国师
95、 以正智力,善了有情心行黑白,能为众生说相应法,令人大乘甚深妙义,即能安住究竟涅槃。以是因缘,即得名为力波罗蜜。《心地观经》卷七,波罗密多品
96、 妄有非实故,与所见不同。由境相虚妄,能缘亦非有。(古印度)陈那《掌中论》
97、 以根本四禅,是众行之本。一切内行功德,皆因四禅发,依四禅而住。(隋)智颇《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一
98、 云何真实义?谓略有二种:一者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二者依尽所有性诸法一切性。如是诸法真实性、一切性,应知总名真实义。此真实义,品类差别复有四种:一者世间极成真实,二者道理极成真实,三者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四者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五
99、 活着就要为生活负责。生活简单或复杂,都必须面对,这是 活着的代价,注定要付出。只有感恩,没有抱怨,只因为活着,只因 为还在享受阳光、空气、碳水化合物以及夜晚的星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