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佛语禅心文案素材大全,网络软文推广必备!
1、 佛家是十分讲究慈悲的,甚至延及所有生灵,佛法中不杀生、众生平等的观念都极为深刻地体现了佛法对世间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一个生命,无论其多么卑微,在这个世界上都应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2、 佛诫罗喉罗颂云:“十方世界诸众生,念念已证善逝果,彼既丈夫我亦尔,何得自轻而退屈!”(五代)延寿《宗镜录》卷七十六
3、 对于有意识地去生活者而言,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之旅,但对于无意识地去生活的人来说,人生的确是一种大的惩罚。
4、 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及与法界力,周遍众生界,诸念求义利,悉皆饶益之。《大日经》卷三,世间成就品
5、 【天天禅语】要看清人生的道理——以布施心转悭贪,以慈悲心转嗔恚,以智慧心转愚痴。
6、 心中有爱,即使身处尴尬之地,也是天堂;心中有恨,即使身处福地, 也满腔怨怼,哪会有幸福感可言?
7、 能将山河大地、太虚里的任何境界都包容于心,而心却不被境所转,此即出世的精神。
8、 世,并不是天方夜谭的事情,它是有因果联系的,而命运的吉凶和未来的祸福,也可以从我们自身找到答案。
9、 世间所有缘分,原本都是寻常的、平淡的。是因为有些故事流转了千年,有些等待辗转了几世,才令人觉得今生的遇见,是多么不易。
10、 我们做了一件很完美的事情,但无须沾沾自喜;我们做了一件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我们不要有优越感。能够如此的话,我们就会活得无愧无怍、心安理得,就能够得到内心的安详。——耕云先生
11、 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法华经》卷五,安乐行品
12、 过分地纵欲,一味追逐享受,容易迷失了本性,况且欲海难填,以有限 的精力去追求无尽的欲望,好比夸父逐日,到最后只有死于非命。纵欲的快 乐是不实在的,跟随而来的是身心的交瘁、人格的堕落,所以说“乐极”必 “生悲”,“纵欲的人生”是不好的。
13、 心若计较,处处都有怨言;心若放宽,时时都是春天。世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能对你百依百顺的人,能让你如愿以偿的事都很少。你若非要计较,没有一个人、一件事能让你满意。
14、 所谓禅在当下,就是用禅的精神、禅的方法、禅的见地、禅的功夫指导我们如何面对生命的当下、生活的当下。
15、 一个早晨就是一段传奇,生命传奇的链条上,每个早晨都不 可或缺。今天的晨风,今天的朝霞日出,是你人生中的唯一,错过了 就会永远错过。不知几万几千年的修炼,我们才有幸获得生命的这次 偶然,才拥有这个抒写传奇的机缘。朋友,当你完成了必要的能量补 给,不要再贪恋夜晚的港口,赶快起航吧!
16、 大气是一种境界,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拥有大气的你,此时站得高,看得远!
17、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净宗要义》
18、 今时学者,何不亦然?为学为道只是为名为利之权巧手段,虽可称为世 间聪明人,然而为物所转而不自知,实为痴迷人。
19、 佛说三种实法印,广说则四种,略说则一种。……无常、无我、无相,故心不着,无相不着故,即是寂灭涅槃。(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二十二
20、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21、 无去无来本湛然,不居内外及中间。一颗水精(晶)绝瑕翳,光明透满出人间。——拾得
22、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达摩大师悟性论》
23、 人生只有经历才会懂得,只有懂得才知道珍惜。一生中,总会有一个人让你笑得最甜,也总会有一个人让你痛得最深,忘记,是善待自己。人人都有痛苦,伤疤,经常去揭,会添新疮。学会忘却,才有阳光,才有欢乐。年华,不是埋葬在光阴里,而是淹没在无尽的牵挂里。
24、 一个人想要成佛,应该在信仰佛、法、僧三宝的前提下,首先以做人开始,由道德人手。在做好人和遵守道德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建立菩萨的功德和诸佛的境界。做人失败,越学佛越容易学偏;道德缺失,越修佛越容易修邪。噶举祖师刚波巴大师说:“若不如法而行,仍种下因为佛法反而堕落恶道的因,实在无益。”
25、 火不待日而热,风不待月而凉。鹤胫自长,凫胫自短。松直棘曲,鹊白乌玄,头头露现,若委悉得,随处作主,遇缘即宗。竿木随身,逢场作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26、 枣树挂果了,枣农喜出望外,接着又开始蹙眉:这枣树怎么在 不该掉叶子的时候老掉叶子呢?于是合作社赶紧请来专家把脉。专家 在枣园现场的一番解惑,又令枣农转忧为喜。枣农们因此感慨:要是 身边就有这样的农民专家多好!农村很需要专家型农民。可他们的后 代要么跳出了农门,要么务工进了城。
27、 俗话说:“落花有情水无意,花不迷人人自迷。”很多时候,我们对世俗 的东西看得太重,权力、地位、爱情……殊不知,摆脱很多东西只需要你自 己的勇气,只要你敢于挣扎,敢于放手,自然你就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8、 佛是没有烦恼的人,佛是欢喜的人,佛是慈悲的人,佛是无私奉献的人,佛是把一切美德、一切智慧都集中体现出来了的人。
29、 有三法世间所不爱、不念、不可意,何等为三?谓老病死。世间若无此三法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者,如来应正等觉不出于世间。《杂阿含经》卷十四,第346经
30、 佛教为什么既是宗教、哲学与科学?为什么又是超越宗教、哲学与科学?佛教的真理分为两种,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宗教、哲学与科学是属于相对真理。绝对真理是超越宗教、哲学与科学。诸法分为二谛,世俗谛与胜义谛。宗教、哲学与科学是属于世俗谛。胜义谛是超越宗教、哲学与科学。
31、 平常心藏于每个人的本性之中,只是一些人的平常心被心中的“迷 雾”所遮挡,无法见“光”而已。那些有积极人生、快意生活的人,总能 将这颗本性的平常心挖掘出来,认真体会,好好感悟,故而他们生活得无 忧无虑。
32、 修行,就是修身、口、意。通过闻、思、修和戒、定、慧的实践,让自己的身、口、意与诸佛的身、口、意逐渐相融合,最终达到F{己和诸佛全然地合二为一,乃至超越一体和异体等二元对立的境界,并任运圆满弘扬佛法和普度众生的伟大事业:
33、 禅宗认为,一个人只有把一切受环境影响的东西都放掉,万缘放下,才能够逍遥自在,才能万里行游而心中不留一念。
34、 佛家禅语: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恶。与人相处,应能成人之美,涵养容人之德。
35、 见有见,闻有闻,念有念,识有识,睹无着,亦无识。一切舍,为得际,除身想,灭受行,识已尽,为苦竟。《法句经》卷下,泥洹品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诸识。灭寂诸识,痛苦就不再产生。《经集》第三品,第十二章《二重观经》
36、 得人身空过,是诚可惜!发菩提心,守清净戒,较人王为贵。得最上密法,受大灌顶,较金轮王为荣。浪掷人身,如宝投水!(古印度)荡巴桑结(根桑泽程《密宗法义精要》)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彻悟禅师语录》卷上
37、 生活就是如此,有的时候,痛苦和烦恼不是由于得到的太少,而是因为拥有的太多。拥有太多,就会感到沉重、拥挤、膨胀,就会患得患失。
38、 凡所见色,即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唐)道一禅师《古尊宿语录》卷一
39、 人在倒霉时,往往是因为自己体内收集的浊气太多所致,太多负面的能量存储在体内,就好似被病毒侵袭的电脑,侵蚀久了,就会瘫痪,就会发生麻烦事。
40、 在行走时,保持持续地觉知禅修业处,这是在修止;持续地观照行走的名色法,或观照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这是在修观。
41、 对待人际关系时,要化解烦恼,要使自己不被烦恼所困扰,首先一条 就是要求自己,要优化自身。还要学会谅解他人。我们总是在千方百计地找对方的不是,总 觉得对方跟我过不去,总觉得任何人都在与我为敌,有很多事情本来是无 意的,但是就有那种小心眼的人总要对号入座,自找烦恼。
42、 若于一法能正守护,则于一切能正守护。若于一法不能守护,则于一切不能使守护。云何一法?谓众生心。《本事经》卷五
43、 过去的只是杂念,就让它在时间的沙河中淘尽;未来的只是妄想,请用淡然的心去等待;我们能够抓住的,只有此时此刻的心境;保护这份恬适,就是谨守自己当下的本分。
44、 【禅意人生】①快乐,不在繁华热闹中,而在内心的宁静里;②烦恼,不在谨言慎行中,而在人我的是非里;③大道,不在花团锦簇中,而在平凡的追求里;④志向,不在西风战马中,而在平生的格局里;⑤境界,不在诗情画意中,而在平常的心态里;⑥胸襟,不在奇山大水中,而在平与的智慧里。
45、 念若起时,即不拟他是觉是迷,是善是恶,辄不得执滞他、断绝他。如一念瞥起,千重关锁锁不得,万丈绳索索他不住,既若如是,争合便拟灭他止他。……即不用愁他虑他。(唐)希运《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46、 佛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众生快乐,是为慈 悲。佛说,心存善念,慈悲为怀,福报自然来。慈悲的心就是世界上最宽 大的心,它没有仇恨、没有暴力、没有斤斤计较、没有妒忌和羡慕……它 可以让我们处处受到人们的尊敬,让我们的人生没有绊脚石,更重要的是 让人生不再充满痛苦。
47、 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汝等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石头希迁禅师》
48、 有人盯着你,有人嫉妒你,有人批评你,说明你还有价值, 对方的层次越高,说明你的价值越大。
49、 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上
50、 【破迷】 迷,就是失去方向。如果能在迷惑处豁然开朗,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静心破迷而不慌乱,就是智慧。
51、 唯有罪福业,若人已作者,是则己之有,彼则常持去。生死未曾舍,如影之随形。《杂阿含经》卷四十六,第1233经
52、 有些奇迹会不期而遇地发生在你身上,你或许感到意外,甚 至觉得悴不及防。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倘若世上真有奇迹,奇迹就注 定要发生,发生在你身上也是一种注定。造化早已安排的事情,不会 事先告诉你,要不然,奇迹就变得稀松平常了。
53、 了达一切法空,则心心自在,尘尘透出,本来一段光明,无处不遍。便乃随机而化,遇物则宗。妙照诸缘,廓亡对待。松风水月,清淡相得。一《宏智禅师广录》
54、 服以空药,除邪见已,自觉悟心,能发菩提,此觉悟心,即菩提心。《心地观经》卷八,发菩提心品
55、 不用安排,切莫造作。造作安排,无绳自缚。不安排不造作,善财弹指登楼阁。——《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56、 海是蓝的,云是白的,喜欢这一望无际的孤单与寂寞。用心去浏览海的风情,在静谧的禅意里,什么也不去想,什么也不去做。深海佛音,任心底的白莲一朵一朵打开。
57、 依止内外处,而有心识生,是故识非有,如幻如焰空。(古印度)龙树《七十空性论》一
58、 当一个人的言谈和举止怀着良善动机时,快乐便像影子般地跟随他。——《佛陀的格言》
59、 静心淡然,潇洒行走,不要在意脚下的那些坎坷,它们都是铺垫你生命高度的基石。
60、 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无障无碍,如焰如化。《金光明经》卷二
61、 【禅语佛源】1、用惭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2、烦恼消归自心就有智慧,利益分享他人便是慈悲。3、我与人与,心与口与,欢欢喜喜有幸福;内与外与,因与缘与,平平安安真自在。4、喜爱的就想占有,讨厌的就会排斥,患得患失,烦恼就来了。5、担心,是多余的折磨;用心,是安全的动力。
62、 众生恩者,即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昔生生中有大恩故,犹如现在父母之恩,等无差别。《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上
63、 人活着,不应活得那么苦闷,人死了,不应死得那么伤感,哪怕生命只一朵花开的时间,也要像花一样灿烂地绽放。
64、 一世界即是不可说世界,不可说世界即是一世界;不可说世界人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说世界;秽世界即是净世界,净世界即是秽世界。《华严经》卷十七,初发心功德品
65、 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坛经·机缘第七》
66、 生也注定,死也注定,从生到死之间的漫漫人生,注定要我 们去跋涉。在这条跋涉的路上,我们一刻都无法停止心灵的颤动。
67、 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朴者未必悖,承顺者未必忠。故善知识不以辞尽人情,不以意选学者。(宋)灵源清禅师(《禅林宝训》卷二)
68、 忍受艰苦的雕琢和捶打之后,大佛才成其为大佛,钟的那点锤打之苦又有什么不堪忍受的呢?磨炼、挫折、挣扎,这些都是人成长必经的过程,人生必须背负重担一步一步慢慢地走、稳稳地走,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是那个走得最远的人。
69、 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行必虚。行愿相从,自他兼利。(五代)延寿《万善同归集》卷四
70、 生活禅就是要在生活当中去体会禅机与妙用,要时时反求诸已,以平等心待人接物,以平常心做平常事,内心始终保持平淡,不起分别,一切都坦然面对,如实面对,这就是禅的表现。
71、 对于勤奋者来说,遍地是黄金。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打开幸运之门的钥匙。
72、 在佛的眼中,世间的一切事、物、人都在不断变幻,没有一刻停留。万物有生有灭,没有瞬间停留,这也正是佛教中所说的“无常”。
73、 老子主张“无为”,佛陀主张“心空”,其实都是要求心无外物,顺其自然。在这里佛家和道家是息息相通的。修行禅定需要用心去冥想,没有现成的答案等着你。等到想通之后,心中自会豁然开朗。
74、 以真诚之心待人,以责任之心做事,以无愧之心律己,乃是 处世正道。道正,行则不歪,心则不邪,天必助之,神必佑之,人必 敬之。久而久之,人亦会以诚待我,事亦会因我而功。
75、 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是对自己的善待,一个人的胸怀能容得下多少人,才能够赢得多少人。
76、 佛家弃绝私情,远离红尘,但佛家的宗旨是“普度众生”,因此对俗世生活仍然关心,对于男女之爱,佛经上也颇多妙论。
77、 制非防恶亲,慈愍在他亲,利人益彼亲,同事齐己亲,此亲乃可亲,智者所附近,亲中无等亲,如慈母亲子,若欲亲可亲,当亲坚固亲,亲者戒具足,如火光照人。《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
78、 人事的艰难与琢磨,就是一种考验。就像一支剑要有磨刀石来磨,剑才会利;一块璞玉要有粗石来磨,才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79、 瞋恚即实际,以依真如起,了知如法界,是名瞋三昧。《大宝积经》卷二十九,文殊师利普门会
80、 每天一百次的自语,看似简单,但是仍然没有几个人能坚持下来,由此不难看出,坚持不懈是多么困难的事情。
81、 不禁想起了清觉寺的那位心明禅师,是一位盲人。他悟性很高、感应灵敏,对禅对世间万象有另一种观察与体悟,而他脸上常挂着的祥与微笑,更是令人为之动容。
82、 一个人如果想要像禅者一样自由,首先就要拥有一颗纯净飘逸的心,随风如白云般漂泊,安闲自在,任意舒卷,随时随地,随心而安。
83、 虽然远离了,因为懂得,便微笑了,好似拈花一笑的禅意。如此,在陌生的风景里,触摸熟悉的纹路,越来越明了的伤痛,越来越清晰的温暖。
84、 美国历届总统中,最能虚心求教于人的莫过于老罗斯福了。他每遇到 一件要事,常常召集与那事有关的人员开会,详细商议。有时为使自己获 得更多的参考,甚至发电报至几千里外,敦请他所要请教的人前来商议。
85、 犹如深渊水,澄清无瑕秽,如是闻法人,清净心乐受。亦如大方石,风所不能动,如是得毁誉,心无有倾动。《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一,力品
86、 一段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向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一无德禅师
87、 若念如来少功德,乃至一念心专仰,诸恶道怖悉永除,智眼于此能深悟。《华严经》卷三,世主妙严品
88、 偶尔放空自己吧,抛开都市的喧嚣,放弃没有止境的贪欲,用无欲无求的视线,扫过湛蓝的天空,越过斑驳的树影,让疲惫的心找到栖息的港湾。
89、 应勤修常不轻心,谓于诸众生了性平等,不于贫下生轻贱故。“四十华严”卷三十一
90、 古人心利,才闻一言,便乃绝学,所以唤作绝学无为闲道人。今时人只欲得多知多解,广求文义,唤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唯知多与儿酥乳吃,消与不消都总不知。——《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91、 【禅语感悟】 人生于世,长于世,源于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教给我们最基本 的生活技能,父母的深情,跟高山一样高,如海水一样深,这种恩情,是 我们永远也报答不完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孝敬父母,以报答父母的 养育之恩。
92、 诸菩萨但观众生有利益处,即便调伏,为护大乘正法故,不必一切慈悲软语。(陈)慧思《法华经安乐行义》
93、 爱上你自己,爱上每一寸肌肤,爱上每一个细胞,爱上你可以触摸到的你的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爱上你的灵魂,这样你就如同爱上了神祗、佛陀一样,你的生命,开始真正地成长。
94、 许多人在陷入热恋之时总是觉得自己什么都能付出,一旦爱情归于平淡,找不回当初的热情,就又开始四处辗转,寻找真爱,在数度碰壁之后便开始抱怨,消极地认为世间并不存在真爱。
95、 菩萨以四事不取正觉,何等为四:一者净国土,二者护国土,三者救一切,四者护一切。《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
96、 万众瞩目的背后是攀登的艰辛,是汗水和眼泪。不必羡慕别 人的成功,重要的是看自己有没有真正地努力。假如努力到极致也不 能成功,那就赶紧调整方向,也许你的天赋在别处。爬山我不行,涉 水可能正是我的专长。
97、 【佛心禅语】 低调做人虽然看似平淡,但它其实是一种高深的处世谋略。一个人应 该保持低调做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你保持一颗平凡的心,才不至于被外 界的事物所左右,才能够保持冷静,才能够务实,这也是一个人成就大事 最起码的前提。
98、 于恶慧众生,起大慈心,于不善业众生,起大悲心,于作善业众生,起于喜心。《华严经》卷六十八
99、 一个人若能超脱欲望的需求而追求品德的完善,能够放下世间的一切假象,不为虚妄所动,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他才能体会到自己的真正本性,看清本来的自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