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禅语句子句句珠玑 深入人心
1、 浪子回头金不换 当你知道错误时,并不可恨,当你不知道错误时,那才是最令人可 十艮的。
2、 【天天禅语】我们总是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是很好的修行人。当身处顺缘时,就心平静气、面带微笑,表面上一副好修行人的样子;一旦逆缘来袭,就立即表现出不喜欢、不接受、埋怨他人、脾气暴躁、激动易怒,情绪上仍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算是什么修行,根本就谈不上修行。
3、 如六大贼能劫一切人民财宝,是六尘贼亦复如是,能劫一切众生善财。《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高贵德王品
4、 真诚是火,当心与心之间出现隔阂时,它会焚去所有的芥蒂,引导心灵共同拥抱美好与真情;真诚是水,当思想里积起种种难以沟通的障碍时,它会洗去一切误解,让不同的思想得以融合。
5、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应尽的本分与职责,禅修之人更是不可逃避。若不能恪尽本分而侈言学佛,终是自欺欺人,所谓修行也将会成为竹篮打水,最后将一无所得。
6、 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印光法师文钞-复马契西书三》
7、 【禅语智慧】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3、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4、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5、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8、 世间的爱情与婚姻,无外乎善缘与孽缘。也许前一世你们相遇过,他为你无偿地付出,但并没有感动你。也许前一世你们相约过,来世还要找到对方。
9、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你讨厌一个人, 也不要对他恶言恶语。做人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如果你是一个举止言行优 雅的人,请不要为了一个你讨厌的人坏掉你的本质。
10、 谓善男子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名戒具足。《杂阿含经》卷四,第91经
11、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六祖坛经..阡悔品》
12、 无相,是“即有即空,即有相而知是空相”,也就是在用身体接触、用心灵感知某一事物或某一现象的同时就已经知道生命无常、我法皆空,一切都是暂时的假像,不是永恒不变的存在。
13、 佛说:“两头俱截断,一剑倚天寒。”意思是做人、做事都要把握重 心,实实在在,要除去那些浮华、虚伪的心态。花自飘零水自流,倘若是 心中存了自然的法则,多一些“条条道路通罗马”的豁达,生活就会平静 怡然。
14、 乃至未得一切种智,不舍精进,如救头燃。《大宝积经》卷五十八,文殊师利授记会
15、 挂碍是什么呢?就是自己内心还有见不得人的地方,自己内心还有阴暗面、有私欲,那就是挂碍。
16、 没有耐心、没有信心的人最终用常识验证了失败的逻辑,而成功往往就是 一次意外,但它属于永不绝望的人。
17、 父爱就像佛的禅,无法言说,没人能说清,只能用心去领悟,用爱去感知,用责任去深深体会。父爱更像茶一样甘甜、醇香,但只有慢慢品方能体味。
18、 中国佛教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佛法本是一味的,由于接受者的程度,即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时代与生活环境的差异,对于佛法的看法,也就因人而有不同的解释了。
19、 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深意的人,自然也就无法将它纳入到自己生活旋律的每个音符之中。
20、 【天天禅语】我宁愿过着艰苦朴素的日子,也不愿意自己的幸福与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21、 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楞严经》卷四
22、 感恩天地,因为天地给了我家园;感恩父母,因为我是父母 创造的生命奇迹;感恩师长,因为他们,是我探知这个世界的向导; 感恩兄弟朋友,因为他们,我的人生旅途没有孤独;感恩爱我和我爱 的人,因为他们,我的灵魂得到了抚慰;感恩那些我曾伤害和伤害过 我的人,因为他们,我变得悲悯而坚强。
23、 总一切法:谓色、非色。色非我也,何以故?可破可坏,可裂可打,生增长故。以是义故,知色非我。非色之法亦复非我,何以故?因缘生故。《大般涅槃经》卷十四,圣行品
24、 急功近利是很多人的特点。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眼前利益的绚烂外表蒙住了双眼,宁愿一直低头享受那片刻的欢愉,也不肯抬起头望向远方,去寻找更广阔的空间。
25、 无著贤菩萨生病,示现圆寂的征兆。弟子询问f:师会投生到什么净土?大师开示:“过去也有噶当派的大师发愿投生地狱。因此若是能够利益他人,投生地狱我也高兴。若是不能利益他人,我也不想投生到净土。无论如何,我虽然没有自主的能力,但我发愿投生为一个能够利益他人的生命。”
26、 一个人如果没有脚只是一个人不便,要是有双脚却不走正路,那不知会害了多少人?毁了多少家庭?
27、 所谓看开人生,不是悲观,而是积极乐观;不是看破,而是看透;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能及时行善;也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什么都知足!
28、 以分别为道,以烦恼为道,以疾病为道,以鬼神为道,以苦为道,以死为道。(宋)藏巴嘉热大师“六平等”
29、 【佛与石对话】:台阶上的青石问佛像:同是石头,为什么你受膜拜,我被蹂躏?佛像答:你成为台阶只挨了四刀,我成为佛像受了千百刀。人们拜的是我的苦难与修行。经历与挫折都是对自己的修炼,也是被人尊敬的缘故。
30、 对于有意识地去生活者而言,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之旅,但对于无意识地去生活的人来说,人生的确是一种大的惩罚。
31、 【天天禅语】我们为什么要修心?佛陀在经典中说得很清楚:如果我们的心向善的话,所说的言语、所做的行为都能成为善;如果我们的心向恶的话,所说的言语、所做的行为都会成为恶。我们的所言所行成为善还是恶,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同样,我们获得快乐还是遭遇痛苦,也完全是由自心的善与恶来决定。
32、 如是四种静虑、四无色定及五神通,与外道共。唯得此定,非但不能脱离生死,反于生死而为系缚,故于奢摩他不应喜足,更当寻求真无我见毗钵舍那。(明)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六
33、 【佛语】1、一切皆有因果。2、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3、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4、凡事太尽,则缘分势必早尽。5、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6、刹那便是永恒。7、欲海无边。8、一切皆为虚幻。
34、 孤独是一种充满希望的等待,每个人的灵魂中都有空缺的一 角,等待被奇迹填满。孤独有时候就像一首你从未听过的音乐,但 你是那么熟悉它的旋律;孤独有时候就像飞过夜晚天空的精灵,会 带着你一起飞;孤独有时候就是一个特别的人,虽然从未谋面却早 已熟悉。
35、 若出家之僧尼,常人观之,似为极端分利而不生利之寄生虫。但僧尼亦何尝无事业,僧尼之事业即是弘法利生。倘能教化世人,增上道德,其间接、直接有真实大利益于人群者,正无量矣。(民国)弘一《佛法十疑略释》
36、 早晨的摇曳多姿年轻了我的年轮,早晨的美丽旋律放飞了我 的心灵。有你,所有的日子都是全新的;有你,所有的希望都是生动 的。你的芳馨弥漫我的生命,你的灿烂鎏金我的人生。亲爱的早晨, 我的呼吸因你而和畅,我的信念因你而生长,我的浪漫因你而飞扬, 我的未来因你而绚烂。
37、 三宝加持的阳光下成长的我,由于获得恩德善知识的正确引导,坚定地认知心中本来具足爱心的明灯与智慧的光明,再也不怕生命的夜路,也不畏轮回的黑暗。
38、 人的心灵世界,既是波涛汹涌,因着七情六欲在推波助澜,又是纷扰不 安,因为它不断攀援和执着。于是,要让心灵安定下来,开展自在、充实和 喜悦的生活,并不容易,除非能在种种情境中把事理看清楚。“看清楚”便 是开悟。
39、 菩萨摩诃萨应先具足学一切道,道智具足已,应分别知众生深心。……入众生深心相,人已,随众生心,如应说法。《摩诃般若经》卷二十四,种善根品
40、 心、佛、众生其实没有差别,佛也没有比我们多一只手多一只脚。所判别的只是佛心清澈无碍,真如让你看不清真实面貌。——证严法师
41、 佛说:奉行正见和正意,兴发一种道心,永不退转,即是智慧。“智慧”是一个模糊的字眼,佛经从多方面进行了论述,归结起来,不外乎知善知恶、知真知假,并能坚定其心,向善弃恶,求真去假。
42、 欲成就大的事业,必须具有豁达的人生观。豁达是一种超脱,是自我精 神的解放。禅指引我们,努力开拓人生,增进众生的福报,但却让我们看清 楚,没有一样东西在生命终了时能带得走,所以要懂得达观,懂得放下,不 要执着。
43、 譬如士夫持斧头人山,见芭蕉树,谓材堪用,断根、截叶、斫枝、剥皮,求其坚实,剥止于尽,都无坚处。如是多闻圣弟子正观眼识,耳、鼻、舌、身、意识,当正观时,都无可取;无可取故,无所着;无所着故,自觉涅槃。《杂阿含经》卷十,第248经
44、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无德禅师
45、 修行的过程要经历干锤百炼,虽有疾风骤雨、山重水复,也总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当成功地经历了一次风雨的洗礼,总会有-一种突出重围、冲破眼前迷雾的瞬间透澈之感,眼前顿时呈现明媚春色,草长叶动,鸟啼花笑,无限生机,无限娇俏都尽现心头眼底。
46、 总有一些非常奇怪的国人,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不知道珍 惜,结果一点一点地丢掉,丢到现在已经口袋空空;本来不属于自 己的东西,却偏要去学,结果越学越不像,既没有成为别人,又失 去了自我。
47、 证严法师开示:“不要轻视自己的力量。一滴水滴到水缸中,整缸水 就是我们的。因为你的那滴水已和缸中水结合在一起了,分不出是你的或 不是你的。”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不要轻看自己,自己有 很多地方是值得称道和喝彩的。
48、 做一个坚强的人,哪怕没有别人的同情,至少让自己的生命活出了一种大度的风范,生活的禅法,就在于在那些痛苦与悲伤中,活出人生的柳暗花明,是一种突破,也是一种崭新。
49、 世间一切皆如过眼云烟,生活不过是弹指一挥的区区数十年,悲欢离合也都是一瞬间的体验,我们存在,所以我们思考;我们思考,所以我们怀疑。我们在怀疑中寻找生存的理由,寻来寻去,却仍旧迷茫。
50、 【佛家养生百字诀】晨起未更衣,静坐一支香;穿着衣带毕,必先做晨走;睡不超过时,食不十分饱;接客如独处,独处有佛祖;找常不苟言,言出大家喜;临机勿退让,遇事当思量;勿妄想过去,须思量未来;负丈夫之气,抱小儿之心;就寝如盖棺,离床如脱履;待人常恭敬,处世有气量。
51、 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唐)玄觉《永嘉证道歌》
52、 富有的人常常为管理钱财而烦恼;贫困的人往往为找求生计而烦恼;老年人经常为养老治病而烦恼;年少的人往往为学习成绩而烦恼。毕竟是处于轮回,无论贫富贵贱,还是男女老少,都各有各的执著、烦恼与痛苦。这就是轮回的本质,也是世间的事实。学佛就是为了让我们从轮回苦海中彻底获得解脱并圆满觉悟。
53、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阿毗达摩大乘经》,《摄大乘论》引
54、 佛经所明,凡有二科:一者处俗弘教,二者出家修道。处俗,则奉上之礼、尊亲之敬、忠孝之义,表于经文,在三之训,彰于圣典,斯与王制同命,有若符契。(隋)慧远《答桓太尉书》
55、 【人法与佛法】学佛,而囿于善恶观念,是初机,或门外汉。人有是非,佛没有是非;人有善恶,佛没有善恶。善恶是人法,非佛法。佛法超越善恶。超越是:虽然存在着,却无障碍。譬如在地面行走,即有山河的障碍,不能超越;乘上飞机,地面山河依旧,但却无障碍。
56、 于甚深法,随己所取,执着妄说,违背正法,习诸外道腐败种子,设在余方,应为除灭,彼腐败者,一切天人,应共摧伏。《大宝积经》卷一一九,胜鬘夫人会
57、 生活是一种自我心地的维护,也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的境界,如果说禅法是一把钥匙,它需要去开启自己的内心,聊生死从来就不是一句概念,它是生活中的一种真实体验,活一回命运的恍然大悟。
58、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有人往高处走的心态,又要有水往低处流的 胸怀。或许把头低下,我们的心,才会低成一口深井,泛出幸福的泉水: 清冽、甘甜、沁人心脾。
59、 人生,绝对提纯是不可能的,试着容纳一些杂质,人生反而更真实,更美好。丰富多彩的世界并不是由单一的物质组成的。纯净的湖水养不了鲜活的鱼,腐臭的肥料却营养着美丽的鲜花,五谷杂粮才能让我们健康成长。
60、 生命只有一次,而人生也不过是时间的累积。要生存,就必须要有危机意识。假如你让当下的时光白白流逝,就等于缩短了一天的生命。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先把握现在。每天一个人保持只争朝夕的精神,其生命才会流光溢彩。
61、 真诚地感恩逆境,它是一次人生的淬火,让我们得到锤炼;它是一个课堂,让我们学会了刻苦、忍耐、淡?白和宽容;它是一块“试金石”,使我们体味真正的友谊,真正的朋友,体味一个冷暖人生;
62、 感恩是要从对待每一个人,做每一件事做起。感恩要落实到具体的人、事身上,才是实实在在的。心如虚空,就能够包容一切。还有什么东西能够把虚空挤破呢?
63、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快乐,你希望得到,我希望得到,他、她、它也希望得到;痛苦,你不愿承受,我不愿承受,他、她、它也不愿承受。这就是所谓一切众生平等的道理。如果我们能真正体会到这个道理的话,就再也不会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了。
64、 如来身者,无有方处,非实非虚,但以诸佛本誓愿力,众生堪度,则便出现。《华严经》卷五十二,.如来出现品
65、 知足常乐。什么东西不要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否则无尽的贪欲最终会毁掉自己。美好的生活要靠勤劳的双手去创造,不义之财最终会给自己带来祸害。
66、 对世间善行、恶迹,以自然的眼光看待,不要形成偏见。例如,有人看了“小悦悦事件”的新闻报道,便惊呼“中国人道德滑坡”,分明是偏见,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有人看了美国某青年跳下河中救起落水者,便赞叹说:美国人的素质真高。这也是毫无意义的偏见。
67、 放下是因为因缘聚散无常。人的聚散离合,都是基于种种因缘关系,有因必有果,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还有不可抗拒的无常。事情的发展不会总是按照我们的主观意愿进行,沟沟坎坎不可避免,大多数时候,万事如意只是一个美好的心愿罢了。
68、 如果人人都能抱有让他人得益的观念,则我们微小的自身,常会因千千万万人的感恩,而承受很多的功德。那样,自己快乐,也让别人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69、 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北齐)慧可禅师《景德传灯录》卷三
70、 这双眼睛很特别,双眼皮的右眼很大很亮,单眼皮的左眼略 小而清澈,他戏称自己的双眼是日月目。他给人的感觉,眼睛里总是 带着淡淡的忧郁,就像一首忧郁的诗歌。左眉略高于右眉,一雄武, 一文气,人家说他文武兼备,堪称奇人。实际上,他半生平凡,了无 建树。
71、 若不从天人,希望求侥幸,亦不祷祠神,是为最吉祥。《法句经》卷下,吉祥品非道求清净,供养祠祀火,不识清净道,犹如生盲者。《杂阿含经》卷五,第102经
72、 我们要以长取人,不能以短取人。以长取人则天下无可弃之人,以短取人则天下无可用之人。
73、 【天天禅语】三宝加持的阳光下成长的我,由于获得恩德善知识的正确引导,坚定地认知心中本来具足爱心的明灯与智慧的光明,再也不怕生命的夜路,也不畏轮回的黑暗。
74、 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佛告诉我们要容忍、宽容、柔和,用容 忍解决生活中的人际矛盾。
75、 佛家禅语:邻里团结,家庭美满,职业安定,环境优美,这是众生应求的愉悦。能慷慨地施舍,能诚心地服务,无怨无悔,这是最大的愉悦。
76、 遇到挫折和失败,最有价值的事是挽回损失和调整心情,而不是追究责任。在没有明确的责任人的时候,不妨将自己当第一责任人,然后迅速原谅自己。
77、 犹如矿铁,数人百炼,则成精金,……昼夜役心不止,便获果证。《出曜经》卷九
78、 佛经讲:一切诸果,皆从因起,一切诸报,皆从业起。也就是说,我们今天遭受的一切,都是由前世的因决定的。
79、 不要担心载重,只要把稳方向盘,任何车都能开。当别人到达的同时,自己也到达了。
80、 若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欢喜踊跃,至心称念,深信不懈,于现在身受无比乐,或转贫贱获得富贵,或得果免宿业所追病患之苦,或转短命得寿延长,或怨家变恨得子孙繁荣、身心安乐、如意满足,如是功德,不可称计。《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
81、 这些无辜的生命在无比的恐惧和难忍的痛苦下被残杀,然而多数人并没有体会到它们的感受,也很少有人怜悯它们,还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些肉食。尤其是举办大型宴会时,有些人为了炫耀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餐桌上会准备大量的肉食,且大部分会被浪费。这种行为是不尊重生命和对地球环保不负责任的表现。
82、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地春。水往低处流,云往天上飘,一切都自然与谐地发生,这就是平常心。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便是禅悟的心得。宁静的心,质朴无瑕,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
83、 出家或有不修善,则不如在家;在家能修善,则胜于出家。(古印度)龙树《十住毗婆沙论》卷十
84、 识神走五道,无一处不更,舍身复受身,如轮转着地。《法句经》卷下,生死品
85、 常欲求多闻,诸佛所称叹,能得定实义,是故如大海。《大宝积经》卷七十七,富楼那会
86、 佛经上说:“生又何尝生?死又何曾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本来就同在一个循环中;所以说:死是生的开头,生是死的起点。
87、 (一)布施得福老死之所坏,身及所受灭,唯有惠施福,为随己资粮。《杂阿含经》卷四十二,第1159经
88、 任何事物的学习都是为了解事物的本质规律,有其事必有其理,有其理必有其事。学习是为了明理,理通了心就安了,心一安就无所谓好坏得失。当木被完全克制,无力对抗时,我们只能避其锋芒,曲线救国,找一个贵人来通关化解。只有找对合适的人,事情才会事半功倍。
89、 ,人的烦恼多来源于常常以自我为一切的中心,人为了维护“我”以及“我的”所属物,而陷入无穷无尽的纠缠中,既和外界争执,也和自己较量,心中太多牵绊,以至于无从解脱。
90、 没有人能真正使你失去自由,因为别人只能囚禁你的身体,却无法囚禁你的心,除非你自我囚禁。但真正的大自由是身心合一。
91、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对修行不负责的人分两种。一种是,到处皈依,从不修行;另一种是,从不皈依,到处学佛。
92、 对待亲人朋友,做好本分事便可问心无愧如何与亲属朋友相处?佛日:谓人视亲属朋友,当有五事:一者见之作罪恶,私往于屏处,谏晓呵止之;二者小有急,当奔趣救护之;三者有私语,不得为他人说;四者当相敬难;五者所有好物,当多少分与之。——《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93、 冲繁地,顽钝人,拂逆时,纷杂事,此中最好养火。若决烈愤激,不但无益, 而事卒以偾,人卒以怨,我卒以无成,是谓至愚。耐得过时,便有无限受用处。
94、 穷人因为不知足而死,到死也成不了富人,可见贪欲是多么可怕。在珍惜和知足中才能累积起财富,有一颗知足且懂得珍惜的心,人才能过得快乐。
95、 学佛时间越久,修行功夫越高,越应该将烦恼、执著、习气彻底降伏和断除,同时,爱心和智慧得到无限提升。
96、 【禅语智慧】1、示弱而不逞强,示拙而不逞。2、不懂装懂是聪明,懂装不懂真智慧。3、忍人所不能忍方能为人之所不能为。4、身做好事,言说好话,心存好念。5、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喜无声。6、心中有佛,在家也是出家;心中无佛,出家也等于在家。7、君子相交,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
97、 佛与禅,既出世又入世。并不要求拘于形式,死读经书。佛教主张的四大皆空,清心禁欲,只是修行的方式,并不是修行的目的,否则佛教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普度众生。
98、 欲!我知汝本:意从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则汝而不有。《法句经》卷下,爱欲品
99、 所学所言皆是心意识使然,倘若无学无闻,一物不为而闲坐,亦是有所 为也。学而得之,不学而避之,皆是相上文章,若要直探心源,却又不 在他途,就在不离为与不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