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牛逼的梦想也抵不住傻逼似的坚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小鱼资料库 > 美文 > 经典名言 > 正文

佛语禅机禅语故事

来源:网络 编辑:落离 时间:2022-11-11

【佛语禅心小故事】

⊙——实事求是,身体力行

【佛语禅心小故事】从前有一人,相貌长得很好看,人也聪明,还拥有很多的钱财,整个社会没有不称赞他的人。

当时有个蠢人,见到这样的情形,就对别人说那个出色的人是他的哥哥。蠢人之所以这样叫他,是因为他有很多的钱,需要钱的时候能派上用场,就是这样的原因才叫他哥哥。当蠢人看到那个人需要还债的时候,就说他不是自己的哥哥。

别人对他说:“你是蠢人,为什么要用钱的时候说那个人是你哥哥,等见他还债的时候又说那不是你哥哥呢?”。

蠢人答道:“我要得到他的钱财,这就是我认他当哥哥的目的,其实他根本不是我哥哥;如果他还债,我当然说他不是我哥哥了!”。

人们听了这样的话没有不嘲笑他的。

【禅心】唯利是图,这不仅是用来形容故事中的蠢人的词汇,更能够恰当形象地描绘出当今社会部分人的丑恶嘴脸。那个蠢人似乎更加明白怎样使自己平步青云的道理。事实上,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面爬,待到成功的时候却使出过河拆桥的招数,那么不管你已经获得了怎样的成功都是被人所不齿的。

俗语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既然自己困难时受到了恩人的接济,当某一天脱离苦境就应该学会报答当初的恩惠。乌鸦尚有反哺之情,何况人乎?倘若能够效仿当初的施予者,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给予更多的人以帮助,那这份爱便会在天地之间发扬光大。正所谓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实事求是,身体力行,认真做好每—件事,才会迎来自己灿烂的春天。

当然,也不要像故事中的有钱人一样盲目结交一些居心叵测的朋友,否则就只有吃不了兜着走的份了。

 

【佛门名家】

【鉴真大师】

鉴真(687-763年),14岁出家,一生致力于戒律的弘传。56岁时,更受日本遣唐僧的邀请,准备将戒律传到日本,前后共经历6次的出海,耗费12年的光阴才到达日本,因此有“东征和尚”的尊称。

由于鉴真大师的毅力,虽然历经艰难,最后失明,但仍不改其志,促使南山宗的戒律终于传入日本,使得日本僧众能正式受具足戒。日本天皇为了感念他的牺牲与贡献,赐名为“传灯大法师”。

鉴真大师的一生对社会教化有非常大的贡献,曾在中国各地传菩萨戒,甚至在不幸失明后,仍然到处讲律、受戒、建寺、造塔及救济贫民等,其广大的悲心与无比的毅力,足为后世的楷模。

佛经上说,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则为魔法。什么是慈悲?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两者合称为慈悲。慈悲心就是一颗丰富、博大、温柔、热情、善良、宽容、深邃、纯净、敏锐、湿润的心灵。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不是刀枪武器,更不是权位势力,而是慈悲。只要我们有一念之慈,万物皆善;只要我们有一心之慈,万物皆庆。

慈悲是抚慰人一心的良方,更是救急扶危的圣药而大慈大悲者,菩萨之所以为菩萨也。但能存菩萨慈悲之心,学菩萨慈悲之行,是不出户庭,而时时常觐普陀山;不面金容,而刻刻亲承观自在矣。

【--[明]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佛语禅心】大慈大悲是菩萨之所以成为菩萨的原因。只要心中有菩萨慈悲的心怀,学习菩萨慈悲的行为,就是足不出户,也能常常朝拜普陀山;不到普陀山面见菩萨的金容,也能时刻得到观自在(观世音)菩萨的教诲。

梦窗国师有一次搭船渡河,要到信徒家里做佛事。当船正要离岸时,有位戴着佩刀、拿着鞭子的将军,站在岸边大声喊道:“喂!等一下,载我过去!”

全船的人都说:“船已经开了,不可以再回头。”

梦窗国师说:“船家,船还没有走多远,给他方便,回头载他吧!”

撑船的人看到是一位出家人说情,就回头让那位将军上了船。哪里知道这个将军一上船,看到船里坐着一位出家人,就拿起鞭子抽打梦窗国师说:“和尚!闪开一边去,把座位让出来!”

这一鞭重重地打在梦窗国师的头上,血泪汨地流了下来,国师一言不发把位子让了出来。大家看了都非常害怕。船开到对岸,梦窗国师跟着大家下了船,走到江边,默默地把凝结的血块洗掉。

此时这位蛮横的将军觉得对不起梦窗国师,于是上前跪在国师面前忏悔。国师心平气和地说:“不要紧,出门在外的人心情总是急躁些。”

是什么力量降服了这位骄蛮粗鲁的将军?是慈悲。慈悲的力量可以化嗔恨为和平,化暴戾为祥瑞。

什么是慈悲?让所有众生获得快乐,使所有众生脱离痛苦,这样的心愿就是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的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又因其悲心广大无尽,故称无盖大悲。佛即慈悲。佛祖的慈悲,可以超度众生,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人快乐。

如果说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刀枪武器、权位势力更有力量和震撼力的话,那就是慈悲。

佛教的始祖释迦牟尼佛放弃了世间的荣华富贵、王位威势,没有武器,没有权力,他只是凭着一颗慈悲的心,却降服了当时的全印度。顽逆的提婆达多见到了佛陀,终于收敛了气焰,乖乖地俯首忏悔;凶恶残暴的狂象见到了佛陀慈悲的样子,驯服地跪在佛陀的面前;丧智好杀的央掘魔罗见到了慈悲的佛陀,终于放下屠刀,皈顺在佛陀的座下。

佛的慈悲力量威猛无比,远胜一般的武器。因为武器仅能威吓人于一时,而慈悲的力量却能绵延至远,无穷无尽。武器只能制伏人的行为,无法改变人内心的邪恶;而慈悲却能震撼人的心灵,净化人的身心。

人类之所以挥动武器,策动战争,主要是因为内心的贪与嗔,而慈悲却能消灭人心的贪嗔。所以,慈悲不仅是抚慰人心的良方,更是救急扶危的圣药,甚至可以说是杀人武器的克星,人类的救星。人类前途的安危与苦乐,维系于人心的慈悲。

【感悟】

佛陀的慈悲,曾经让众生得到庇护和安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慈悲为怀,用我们慈悲的一心让爱传递下去。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一心存感激,慈悲为怀,这个世界将不再有寒冷和黑夜!

【佛禅小故事】

【一滴水】

佛祖释迦牟尼考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弟子们都回答不出。

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积小善为大德,勿以善小而不为假使干草积同须弥,投火于中,如芥子许,必皆烧尽。何以故?火能烧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必能烧尽一切烦恼。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

【佛语禅心】假如把干草堆积得像须弥山那么大,投一点点像芥子那么大的火种在里面,一定会将干草烧尽。为什么呢?因为一点点火也能燃烧。众生对佛所种的一点点善根也是如此,一定能烧尽自己身心的一切烦恼。

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高僧知道他的小沙弥徒弟只剩七日的寿命,于是慈悲地让他回家探亲。途中,正好遇到一场大雨,小沙弥发现一群蚂蚁正努力地从积水的地方爬出,但却不断地被雨水冲回去。于是小沙弥心生怜悯,将它们一一救出,确定它们安全后,才继续他的旅程。七日后,小沙弥又回到寺院,师父惊讶地发现他的病好了很多,于是入定观察,发现原来是小沙弥的一念慈悲心,不但救了蚂蚁,也增加了自己的寿命。

好事可以有大有小,但做好事的精神却不可懈怠,尤其是能将不为人们注目,甚至不为人们理解的好事,照样坚持不懈地做好。毕竟山不拒细壤,才能成其高;海不拒涓流,才能成其大。

一己之善,不但能为自己积功累德,也能使他人受益;丝毫之恶,不但损害自己的品格,也会危害到他人。如比辗转影响,如同在湖中投下一块小石头,涟漪不断地扩大,导致整个湖面水纹的波动,其影响层面绝非自己所能事先预料的。因此,对我们而言,起一个善念,说一句好话,给一个善意的响应,乃至露出一个微笑,不但能够让自己的内心越来越光明,也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甚至可以消弭种种人为的灾难。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是古人的经验之谈。积少可以成多,积小可以变大。一个人做一天、做一件好事并不难,但做一生、做一世好事,就很不容易。初做好事、偶做好事时,其主动性、自觉性可能差一些;久做好事、多做好事,习以为常了,主动性、自觉性就会日益提高,久而久之,便会成为自己的本能。没有小善的积累,便没有大德的养成。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平时不愿意一点一滴地做好事,不愿意一步一脚印地锻炼自己,而奢望有朝一日一鸣惊人,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转眼间一举成名,天下知。不客气地说,这只是幼稚者的幻想。

善恶因心起,为小善可以养心,为小恶则会损心。

一个小小的善心,能够拯救宝贵的生命,成就无限的功德。因此,我们要做好每一件小事,点滴的积累能充实我们的心灵,完善我们的品格,只要“不以善小而不为”,就可以积小善而成大德。

【感悟】

其实,“小事”并不小,切不可忽视。小事连着大事,一件件小事正是构成大事的细胞。(来源 www.xiaoyuzl.com)而只有“小细胞”健康,“大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成大始干细小”,道出的正是这一深刻哲理。人们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往往见诸细节小事。积小善为大德,积小胜为大胜。一件小小的善事,一颗小小的善心,都可以蔚成大功德。

【佛门名家】

【玄奘】

玄奘(602-664年),俗名陈炜,13岁出家,世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贞观三年(629年),玄奘从长安(今西安)出发,历经4年至印度那烂陀寺,拜名僧戒贤为师,研习《瑜伽师地论》等佛经。19年后携大、小乘佛教经典回到长安。后在太宗、高宗的支持下,召集各大寺高僧组成译经场,译出经、论75部,凡1335卷,多用直译,世称“新译”。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和弟子窥基等人创立唯识宗。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等译成梵文传入印度,另译有《大般若经》。著有《会宗论》、《制恶见论》,和由他口述、门徒辩机记录的长达12卷的游记《大唐西域记》。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小说《西游记》都源自他的故事。玄奘圆寂于长安玉华寺,葬于白鹿原。

积小过为大恶,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轻视小恶,以为我不会受报应。水瓶是由小水滴滴满的。愚笨的人不断地做出微小的坏事,日子久了,整个人就充满了邪恶。

【——佛陀】

【佛语禅心】不要轻视小的恶行,以为做点坏事不会受到报应。一瓶水是由小水滴滴满的。一个愚笨的人不断做出小的恶行,日积月累,他的灵魂就会变得邪恶起来。

一个少年犯在回忆自己的犯罪历史时,讲到妈妈对他的影响。

他5岁的时候,妈妈带他乘公共汽车,当时他的个子超过买票的标准线一点点,***妈用手摁了一下他的头,他顺势把腿一屈,于是没买票。下车后,***妈得意地对他说:“今天上车没花钱!”

“第二次乘公共汽车时,就不用我妈摁了。”他说,“我自觉地屈着腿上了车,又没买票。下车后,我得意地对我妈说,今天上车又没花钱!我妈伸出大拇指夸我:‘我儿子可真聪明!’打那以后,我见便宜就想占,见钱就想争,偷不到钱就想抢。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有一天入室抢劫成了少年犯。”

一个小小的便宜,让孩子最终走向犯罪,这是道德的沦丧。

“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意思是说:不要因为不好的行为很小就去做。

小恶不制,必然发展成大恶。一只小白蚁在船板上咬了一个小洞是很不起眼的,但如果让它繁殖起来的话,整艘船就会沉没。小恶不除必为大患,所以决不能“以恶小而为之”,而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三国时刘备在白帝城临终托孤时,仍不忘谆谆告诫刘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一世枭雄,留下的名言不多,唯有这句话流传千古,而且给后人永久的启示,奉劝人们不要因为某个坏习惯不起眼就不重视。这句话看似很浅显,但却蕴含着很深的哲理。它告诉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上加强道德修养,以免因小失大。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人认为小事不足挂齿,做点好事不重要,干点坏事没关系。殊不知,日积月累,把“恶小”不当回事的人,最终酿成苦果,铸成大错。“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从古至今,因为贪图小恩惠而亡国的例子数不胜数。有位清廉的国王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一双用象牙雕成的筷子,十分精美,令其爱不释手。有位大臣劝告他最好不要用这双筷子吃饭,国王没有接受。从此以后,这位国王一天天变得奢华起来,国家也慢慢衰败了。

这是为什么呢?大臣的奏折里说得很清楚:有了象牙筷子,陶土作的碗、盆就显得简陋了,肯定要换成玉石的;有了玉石制成的碗、盆,普通桌椅就看不顺眼了,又要换成名贵的,然后是床铺、衣柜等。以此类推,积步成多,上行下效,整个国家都开始崇尚奢侈,劳民伤财,国家怎么能不衰败呢?由此可以看出,即使一双小小的筷子,也可以导致国家的衰败。所以说,小“恶”并不小,点滴小“恶”积累起来,就会变成大“恶”,轻则伤身,重则误国,最终害人害己。

【感悟】

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人犯错误,也往往是从并不起眼的小事开始的。

俗话说“小时偷针,大了偷金”,“千里之堤,溃干蚁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坏事虽小,但它能腐蚀一个人的灵魂,日积月累,就会从量变导致质变,最终就会掉入犯罪的泥坑,成为可耻的罪人。

【佛门名家】

【六祖慧能】

慧能(638-713年),唐代高僧,我国禅宗第六祖,号大鉴禅师,祖籍范阳(今河北),俗姓卢,生于南海新兴(今广东省新兴县)。

禅宗是我国影响最大且具特色的佛教宗派。隋唐以后禅宗与净土宗可以说是中国佛教的代名词,这都归功于慧能思想的启发。慧能的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直指当下的号召,使得过去学佛的人对于书本的重担得以放下。因此,当时几乎整个社会都接受了禅宗的思想方法。

此外慧能提倡“解脱不离世间”,他认为应该在世间求解脱,而不是在这个世间以外去寻求所谓的出世。这一思想,开拓了人间佛教的路线,淡薄了世间与出世间的局限,对中国佛教与思想的发展,有莫大的贡献。

禅宗初期几位祖师的作风,整体上来说是比较重视独自在山林中以静坐修禅的方式修行的。但到了慧能以后就发展为先开悟见道,再居山修行,进而衍化为既在红尘俗世化导众生,也在孤峰顶上修行的人间佛教,最后又流于运水搬柴皆是神通妙用的泛化宗教。

慧能,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示法偈被五祖赏识并密传衣钵,成为第六代祖师,其语录成为流传后世的《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唯一一部称为“经”的典籍,记载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流传较广的金陵刻经处本,分为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付嘱等十品。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善恶只在一念之间】

善恶之间,总在一念。一念错,全盘皆输。

【——佛陀】

【佛语禅心】善与恶,仅存在于一念之间。一念错了,就会全盘皆输。

佛教中有个故事,说一日佛祖闲坐于花园的井边向下望去,看到无数生前作恶多端的人正因自己的邪恶而饱受地狱之火的煎熬。此时,一个江洋大盗透过地狱之火看到了慈悲的佛祖,立刻向佛祖高声呼救。佛祖以他睿智的目光看到此盗生前虽然杀人越货,无恶不作,但是,有一次走路正要踩到一只小蜘蛛时,却突生恻隐之心,移开脚步使其得以存活,成了一生中罕见的善业。

于是,佛祖决定用那小蜘蛛的力量来救他脱离苦海。一根蜘蛛丝从井口垂了下去,那大盗发现了,立刻抓住游丝向上爬去。不想其他备受煎熬的恶人们看到了也蜂拥上来抓住了游丝,任凭大盗恶声大骂,他们仍然拼命地向上爬。大盗怕游丝不堪重负,毁了自己脱离苦海的唯一希望,便抽刀将身下的游丝砍断,结果,本来攀爬很多人都安然无恙的蜘蛛丝却突然崩断,大盗也因抛弃了心中最后的怜悯,而重新跌入万劫不复的地狱。

善恶一念之间,天堂与地狱一墙之隔。天堂地狱的选择在于善恶的选择,一念之差,便可能是霄壤之别!

人性是复杂的,其实善恶对错、是非黑白并不是那么容易分得清楚的,好坏往往只存在于一念之间。但是往往就是这一念之间,最容易让人从凡人成为英雄,也最容易让人从天堂掉入地狱。

【感悟】

善恶只在一念之间,有智慧就是善念,有恿痴就是恶念。人在做善恶决定之时,往往只在一念之间,但这个决定却可能影响人的一生。

【佛门名家】

【觉音】

觉音(5世纪中叶),南传上座部巴利语系佛教著述家,亦译佛音。出生于北印度菩提伽耶附近的婆罗门种隆,通吠陀学,擅长工巧明,精于辩论。在菩提伽耶一座僧诃罗(今斯里兰卡)人建造的寺院出家为比丘,于摩诃那摩王在位时(410-432年)去僧诃罗首都阿努力拉德普勒,住在大寺,钻研巴利三藏和注疏,有很多巴利语著述,他还将当时很多用僧伽罗语写的佛经注疏,译成巴利语,后回印度朝礼菩提树而不知所终。他对上座部佛教的流传有很大影响。著作有《清净道论》、《普悦》、《析疑》、《善吉祥光》、《破除疑障》、《显扬心义》、《满足希求》、《胜义光明》、《殊胜义》、《迷惑冰消》、《五论释义》、《本生注》、《法句比喻》等。据说,他在印度时曾写《发智》一书,近代学者认为那是《殊胜义》的初稿。

恶本还身,做恶行的后果会返还给自身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四十二章经》】

【佛语禅心】佛说:恶人害贤人,就像仰头向天吐唾沫,唾沫吐不到天上,还落到自己身上。又像逆风场洒尘土,尘土洒不到别人身上,反过来污染了自身。贤人终不可毁,祸患一定会害了自己。

唐高宗死后,皇后武则天独揽大权,直至登基做了女皇帝。武则天用严刑酷法,对那些为非作歹的贪官污吏进行制裁。当时,有人密告文昌右丞相周兴企图谋反,于是,武则天派酷吏来俊臣去审理此案。

来俊臣派人请来周兴,不动声色地先假意与周兴聊天,并请他一起喝酒。酒宴上,来俊臣问周兴说:“现在有些囚犯不服罪,你说用什么方法让他们认罪,用什么方法制裁他们才好呢?”

这周兴也算是一个酷吏了,他整人的法子五花八门。这次来俊臣把他请来,他还蒙在鼓里,一点也不了解真相,因此他洋洋得意地呷着美酒,同时自作聪明地向来俊臣介绍了一种自己惯常使用的整人办法。他说:“这简单得很,我有一个好办法,包管让囚犯一个个服服帖帖。”

来俊臣不动声色地说:“什么办法,请详细介绍,我也照此办理。”

周兴说:“拿一个大坛子来,周围堆上火炭烧烤,待烤得滚烫时,令犯人进到大坛子里去,看谁还敢不招供他的罪行?”

来俊臣听罢,立即派人搬来一个大坛子,按周兴所说的办法在坛子周围点上炭火。不一会儿,坛子烧得滚烫。来俊臣站起身来对周兴说道:“现在皇宫内部传出命令,要我来审问老兄你的罪行,我想还是先请老兄进入这个大瓮里去再说吧,也好亲自体会体会你自己的杰作呀。”

来俊臣的话音刚落,周兴早已吓得魂不附体,连忙跪下,使劲地叩头谢罪。

恶人终会有恶报,那些行恶多端的人最终也只能自作自受,这就是“恶还本身”的道理。

【感悟】

“举火焚空”,终将自熄,还会烧到自身;“仰天吐痰”,吐出来的痰,最后还是会掉到自己的脸上;“逆风扬尘”,抓一把泥土撒向他人的人,一样会让逆风把灰尘撒到自己身上。恶本还身,自己做恶行的后果最终还是由自己来承担。

【佛禅小故事】

【死期到了】

一休禅师自幼就很聪明。他的老师有一只非常宝贵的茶杯,是件稀世之宝。一天,他无意中将它打破了,内心感到非常愧疚。就在这时,他听到了老师的脚步声,就连忙把打破的茶杯藏在背后。当他的老师走到他面前时,他忽然开口问道:“人为什么一定要死呢?”

“这是自然之事。”他的老师答道,“世间的一切,有生就有死。”

这时,一休拿出打破的茶杯接着说道:“你的茶杯死期到了!”说完一休将茶杯碎片交出.转身而去……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日: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四十二章经》】

【佛语禅心】佛说:有人听说我保守正道,以大仁慈对人,故意骂佛,佛却默然不答。等到骂完了,佛问:你送礼给人,别人不接受,礼物是不是还归你自己所有?那人说:当然是的。佛说:现在你骂我,我不接受,你自己把祸殃带给了自身。这就像回声跟着声音,影子跟着形体,是永远不可分离的。所以要谨慎,不要作恶。

一艘船在海上航行,船舱里藏着一只老鼠,老鼠偷吃船夫的粮食,咬坏船夫的衣物,船夫恨透了老鼠,想捉住它,把它扔到海里去。

鼠有鼠的办法,它使出看家的本领,在船底打洞,它要躲到洞里去,还要把船夫的粮食也搬到洞里藏起来。

但这只老鼠没有想到,它在船底打洞,不仅毁了船,而且也毁了自己。

因此无论何时,都千万不要想着去伤害别人,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

伤害别人时,你自己的心里会受到来自于心灵的折磨。另外,你的行动也会危及自己的利益。

一只鹧鸪鸟被捕鸟人捉住了,捕鸟人准备把它炖了,美食一顿,鹧鸪不住地哀求捕鸟人:“先生,请您饶了我吧,您看我的生命是多么的幼小,您怎么忍心把我吃掉呢?”捕鸟人看它的可怜样,也不禁心软起来,可是放了它就要饿肚子,怎么办呢?正当捕鸟人犹豫不决的时候,鹧鸪鸟讨好捕鸟人说:“先生,只要您放了我,我可以回去引诱更多的鹧鸪让您捕住,以报答您对我的不杀之恩。”

没有想到,这番话反倒激恼了捕鸟人的愤怒:“本来我是想把你放了,可是现在我改变主意了,因为你不是一只好鸟!为了自己的命,竟然不惜陷害自己的同类,你这样的败类留着只会伤害更多的鸟!”于是,鹧鸪鸟被捕鸟人炖着吃了。

【感悟】

俗话之所以说“害人之心不可有”,就是因为“害人终害己”。害人的结果不只是自己给自己找冤家、找麻烦,更多的时候,还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伤害别人的同时,其实就是在伤害自己。

【佛门名家】

【竺法护大师】

竺法护大师(约238-316年),是世居敦煌的月支侨民,原来以支为姓,8岁依竺高座出家,以后从师姓竺。

他所引进的中国经典,包括了经、律、论三藏,皆是这个时期大乘佛教最重要的著作,影响了日后数百万人的修行,贡献很大。

在所有的经典中,大师最重视的却是《法华经》,不仅倾尽全力译出.

而且还热心地弘扬,日夜不停地宣讲法华思想,影响了日后天台宗的建立。

竺法护大师所主持的译场,不但译出很好的作品,也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分别在译经、讲学、著作上各有成就。

受人;水之恩,当以涌相报少恩加已,思欲大报。

【——《优婆塞戒经·自他庄严品》】

【佛语禅心】别人对我有一点点的恩德,就应想着怎样大大地回报他。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地施舍与接受的过程,施恩不望报,受恩永不忘,是中国人最传统的美德。“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一位即将不久于人世的老人,将自己的儿女唤到跟前,一一叙说何人何时帮助过自己,教导子孙们要报答人家。虽然老人一生坎坷,遭受过不少人的陷害,但他自始至终未提一句,只把感谢留给后人。这是一个老人留给世界最好的礼物,他让人们明白了感激的力量与回报的感动。

中国是礼仪之邦,在我们牙牙学语的时候,长辈就教导我们必须要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别人的帮助,回报恩人是理所当然的事。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当然值得提倡和嘉许。但有时候我们会发现,由于一些原因,我们对别人的恩情无法更大程度地回报,即不能兑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道德标准。那怎么办呢?

千万不要对着别人的大恩大德望洋兴叹,我们就用自己的“滴水”回报别人的“涌泉”吧。只要你的“滴水”是真诚的,照样能取得“涌泉相报”的感动来。

有一个清洁校工,他4年来得到学校许多老师的帮助,没穿的,很多老师给他和他贫困的农村老家捐助了大量衣物;生病了,校长和一些老师给他及时送来药物;过节了,一些老师将他请到自己家里做客;还有很多老师有什么好吃的,都会分出一些来派学生送到他的校园小屋;更重要的是,4年来他通过许多老师的鼓励和支持,自学完了大专课程。

结束校工生活时,他很想报答好心老师的帮助。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可是对于经济拮据的他来说,不要说涌泉对滴水的恩情,就连滴水对滴水的恩情他都难以报答。但这并不能阻挡他要表示一下自己心愿的决心,他用200元买了几箱可乐送给学校老师。他自知礼物的轻薄,便在每一个可乐箱子上写了8个大字:“涌泉之恩,滴水相报。”几箱可乐摊到学校老师身上,每人仅仅一瓶。人家老师给他那么多的关心,自己最后回报的仅仅是一瓶可乐,这便是他所说的“涌泉之恩,滴水相报”吧。

200元对一个城里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他而言,那可是自己大半个月的工资,这已经算是倾其所有了。可他的“滴水相报”倒使许多老师生出“涌泉相报”的感动来,有人握着一瓶可乐颤巍巍地无以下咽。

【感悟】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它将促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有恩想和内涵,它让我们可以遥望一个美好的未来。

【佛禅小故事】

【地狱与天堂】

一名日本武士问高僧白隐:“真的有天堂和地狱吗?”

白隐不正面回答,却说:“你有把剑,可惜钝得很,根本砍不下我的头。”武士被激怒,拔剑相对。白隐方道:“地狱之门由此打开。”

武士心中一震,当下大悟,遂收剑。

白隐又说:“天堂大门由此敞开。”

感谢给你带来逆境的人,因为你会变得更强大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佛陀】

【佛语禅心】要感谢给自己带来逆境的人。

有个人开小吃店已经三年了,生意还可以,稍有盈利。他很自足,这样安安稳稳,细水长流,收入也是相当可观的。

他感到很欣慰的是,在这条街上,只有他一家小吃店,这为他的生存奠定了基础,风险也减轻了许多,比如竞争、排挤。

两个月前,街角的童装店突然关门了,紧接着开始转租、装修,开起了一家小吃店,而且新装修的店面更卫生、漂亮。

他所担心的危机来了,站在马路上,他不时地遥望对方,人家是食客满堂,而自己的店里却冷冷清清。

他的心态极不平衡,甚至他都想找人去砸对方的店,教训一下对方,不要来抢他的买卖。可最终,他还是控制了自己,因为那样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和气才能生财。慢慢地,他有所转变了,开始分析彼此的优势:对方的店地理位置好,条件也好,这已是既定事实;而自己的优势在于,有一批老顾客,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所以,要想取长补短,就必须进行改革,打铁还要自身硬啊!

于是他把店内的布局进行了调整,更换了物品,这样也令人耳目一新。

他新招聘了一位厨师,带来了新的菜谱,饭店又增色不少。最关键的是,他开始经营早餐了。每天天刚一放亮,员工齐上阵,油条、豆包、豆浆等,早点的花样繁多、实惠,又带来了新的客源。

每天早晨他的店独秀一枝,为上班的人们提供了便利;中午和晚上,对方店里的客人很多,而他的店也不冷清,回头客越来越多,还呈上升趋势。

一个月下来,盈利竟是以前的三倍。他开始感激对手了,正是他的出现,才刺激了他疲惫的神经,从而激发他的勤奋,创造了新的辉煌。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

凡事感谢。

感谢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感谢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谢中伤你的人,因为他砥砺了你的人格;感谢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激发了你的斗志;感谢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你学会独立;感谢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谢斥责你的人,因为他提醒了你的缺点。

凡事感谢,学会感谢,感谢一切使你成长的人!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逆境有时就是催化剂,它能激发你的斗志,挖掘你的潜能,并且促使你取得更大的成绩。因此,我们要学会感谢,感谢逆境,感谢一切给我们带来逆境的人。

【感悟】

感谢那些给自己带来逆境的人,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也不管是怎样的结果。如果你想要变得更加坚强,就要学会笑对他人、笑对人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机会超越他人、超越自己,才能真正变得越来越成熟、勇敢和无畏!

【佛家典籍】

【《大藏经》】

《大藏经》是汇集佛教一切经典成为一部全书的总称,古时也叫“一切经”,又略称“藏经”。其内容主要是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又称为“三藏经”,分别为经藏、律藏和论藏。“经”是佛为指导弟子修行所说的理论,“律”是佛为他的信徒制定的日常生活所应遵守的规则,“论”是佛弟子们为阐明经的理论的著述。“藏”有容纳收藏的意义。

《大藏经》的内容非常丰富,是佛教及有关文化的一部大丛书。在《大藏经》里面,保存着现在印度久已失传的许多佛教经典,也包括了中国学者对于佛教原理所做的创造性的阐释。

《大藏经》不仅是佛教徒研究佛学的重要典籍,也是一般学者研究古代东方文化非常重要的资料。

【悲母的恩情此须弥山还要高】

世间大地称为重,悲母恩重过于彼;世间须弥称为高,悲母恩高过于彼。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

【佛语禅心】世间大地被认为是最重的,但悲母的恩情比大地还要重。世间须弥山被认为是最高的,但悲母的恩情比须弥山还要高。

一对夫妇是登山运动员,为庆祝他们儿子一周岁的生日,他们决定背着儿子登上7000米的雪山。他们特意挑选了一个阳光灿烂的好日子,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就踏上了征程。天刚亮时,天气一如预报中的那样,太阳当空,没有风,也没有半片云彩。夫妇俩很快轻松地登上了5000米的高度。

然而,就在他们稍事休息准备向新的高度进发之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风云突起,一时间狂风大作,雪花飞舞,气温陡降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最要命的是,由于他们完全相信天气预报,而未携带至关重要的定位仪。又由于风势太大,能见度不足1米,上或下都意味着危险甚至死亡。两人无奈,情急之中找到一个山洞,只好进洞暂时躲避风雪。

气温继续下降,妻子怀中的孩子被冻得嘴唇发紫,最主要的是他饿了,要吃奶。要知道在如此低温的环境之下,任何一寸裸露在外的皮肤都会导致体温迅速降低,时间一长就会有生命危险。怎么办?孩子的哭声越来越弱,他很快就会因为缺少食物而被冻饿而死。

丈夫制止了妻子几次要喂奶的要求,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妻子被冻死。然而如果不给孩子喂奶,孩子就会很快死去。妻子哀求丈夫:“就喂一次!”

丈夫把妻子和儿子揽在怀中。喂过一次奶的妻子体温下降了两度,她的体能受到了严重损耗。

由于缺少定位仪,漫天风雪中救援人员根本找不到他们的位置,这意味着风如果不停他们就没有获救的希望。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孩子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喂奶,妻子的体温在一次又一次地下降。在这个风雪狂舞的5000米高山上,妻子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平常极为简单而现在却无比艰难的喂奶动作。她的生命在一次又一次地喂奶中一点点地消逝。

3天后,当救援人员赶到时,丈夫已冻昏在妻子的身旁,而他的妻子——那位伟大的母亲已被冻成一尊雕塑,她依然保持着喂奶的姿势屹立不倒。她的儿子,她用生命哺育的孩子正在丈夫怀里安然睡眠,他脸色红润,神态安详。

母爱,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母爱是伟大的,在母爱的支撑下,母亲富有超常的坚韧和超常的牺牲精神。这种超常的精神和意志,是人类得以繁衍、进步的原动力。

母爱到底是什么呢?孟郊这样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从孟郊的诗中我们不难看出,母爱是博大的,她的博大足以和日月齐辉,同时母爱又是细微的,细微得犹如慈母手中那段纤纤丝线——博大与细微在母爱这里找到了最好的契合点。

余秋雨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切远行者的出发点总是与妈妈告别……而他们的终点则是衰老……暮年的老者呼喊妈妈是不能不让人动容的,一声呼喊道尽了回归也道尽了漂泊。”有了母爱,人类才从洪荒苍凉走向文明繁盛;有了母爱,社会才从冷漠严峻走向祥和安康;有了母爱,我们才从愁绪走向高歌,从顽愚走向睿智;有了母爱,也才有了生命的肇始,历史的延续,理性的萌动,人性的回归。

【感悟】

面对母爱,任何语言似乎都是苍白的;面对母爱任何艰难困苦都是不堪一击的。母爱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它沉浸干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

⊙——真实自然,朴素无华

【佛语禅心小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山民,偷了国王库里的衣物,跑到了很远的地方。这时国王派人四处搜捕他,终于有人抓到了他并将他带到国王的跟前。国王追问他的那些衣物从何而来,山民回答:“这些衣物是我祖上留下的。”国王命令他将那些衣物穿戴起来,实在因为这些衣物不是山民自己原有的,所以他不知如何穿戴。本应戴手上的他却穿在脚上,应该系在腰间的他却扎在了头上。

国王见他穿戴完毕,将全体大臣都召集过来共同分析解决这件事,便说道:“如果这些衣物确实是你祖上留下的,那你理应知道如何穿戴这些衣物才是。为什么弄颠倒,该在上边的却穿到下边?那是你根本不知道怎么去穿这些衣服的缘故,也就可以肯定地知道,你的这些衣物全是偷来的,绝不是你祖上的旧物。”

【禅心】如此谎言,犹如掩耳盗铃一般,不仅欺骗不了别人,反而把自己的丑恶行径暴露无遗。是自己的东西,总有自己不可磨灭的痕迹保留在上面;不是自己的东西,即便你再怎么遮掩也经不住稍事推敲。一旦露出了马脚,便会把自己推到无可挽回的地步,后悔都来不及。

标签:

小鱼资料库 www.xiaoyuzl.com

Copyright © 2020-2022 XIAOYUZL.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2020029262号-2

声明:本站分享的文章、资源等均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只用于搜集整理。如有侵权,请您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