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经典名言100条_杜威的名言
1、 ◎改革是一种更具有基本性质的变革,是建立在正确的心理学理论之上的。给学生做的工作已经发生变化;并不是要尝试使儿童对所有的工作产生兴趣,而是要在工作对儿童产生自然的吸引力的基础上选择工作。兴趣应该是选择的基础,因为儿童对他们需要学习的东西是感兴趣的。
2、 ◎在一般情况下,几乎大多数人全都受到生活中实际需要的压力。他们的主要事务就是要适当地处理他们的日常工作。凡是仅在思维方面表现出重要性的事物,都是令人生厌的和遥远的——大半具有人为的、矫揉造作的性质。所以,那些从事实际工作并获有成效的行政人员,便对“纯粹的理论家”产生轻蔑的心理;他们深信,某些事情在理论上固然高明,但却无法付诸实践;所以,它们在采用抽象的、理论的、理智的字眼时,一般都含有蔑视的意义。
3、 ◎一切教育都能塑造智力的和道德的品质,但是这种塑造工作在于选择和调节青年天赋的活动,使它们能利用社会环境的教材。而且,这种塑造工作不只是先天活动的塑造,而是要通过活动进行塑造。这是一个改造和改组的过程。
4、 ◎如果科学的确证实在某一个年龄段,女孩的身心发育与男孩有显著地不同,学校要做的不是男女分开教育,而是要力图去改变每一个教师的态度。教师将更细心地注意于某些之前没有留意的观察,将会发现之前有很多混乱而被误解的事实。他们的教学也将更具有识见性,更具有灵活性,更适合于应付实际上的种种新事项。
5、 ◎科学的目的就是使经验从所有纯粹个人的和严格属于直接的经验中解放出来;凡是它和其他经验材料共同的东西,都把它分离开来。这种共同的东西,可以保存下来,为进一步利用。所以,它是社会进步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任何经验在它刚产生时,虽然对有关个人来说有其重要意义,但这种经验有很大部分是特殊的,不重复的。
6、 ◎历史不应当表现为结果和效果的堆积,表现为只是陈述发生了的事情,而应表现为有力的、行动的东西,动因即原动力必须突出。学习历史不是为了聚积知识,而是为了运用知识去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图画,用以表明人怎样和为什么这样做;他们怎样和为什么取得成功和归于失败。
7、 ◎第五,最后,在每一堂课终了的时候,要检查学生已经完成的作业和学到的知识。……检查的重要性表现在:(a)理解教材上的进步;(b)运用已经学习到的东西,作为一种工具,从事进一步研究和学习的能力.;(c)增进作为思维基础的一般习惯和态度,包括好奇心,有条不紊、复习能力、总结、定义、虚心、思想诚实,等等。
8、 ◎教师在学校中并不是要给儿童强加某种概念,或形成某种习惯,而是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来选择对于儿童起作用的影响,并帮助儿童对这些影响作出适当的反应。
9、 ◎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
10、 ◎虚心、专心、诚恳、见识广阔、彻底、承担所接受的思想的后果的责任,这些都是道德特性。如果把道德特性等同于在外表上服从权威的规定,这种习惯可能使我们忽略这些理智态度的伦理价值。但是,就是这种习惯往往使道德化为死板的和机械的惯例。
11、 ◎如果我们教育的组织能使儿童天生的主动倾向在做作业中得到充分的调动,同时注意到这种作业要求进行观察,获得知识,和运用建设性的想象力,那就是改进社会条件所最需要的教育。如果我们的教育一方面不运用智力,但求表面做事的效率的机械练习,另一方面,积累知识,认为知识本身就是最终目的,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这就意味着教育接受目前的社会条件,视之为终极状况,不可更改,从而负起使它们永存下去的责任。教育的改造,要使学生在运用智力进行有目的的活动中进行学习,这样的改造是一件缓慢的工作。它只能一点一滴地完成,一次走一步。
12、 ◎学校为什么要与社会的各种职业相连,所要达到的目的在哪里?这个目的或许很遥远,但绝不能没有,也绝不是达不到的。之所以说学校与职业相连,其实就是指从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人,必须接受学校的教育,也就是实业必须教育。现在社会的一大弊病,就是生活与教育分离,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以为“职业”就是赚钱,就是养家糊口——他们不知道职业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他们有了闲钱,有了时间,会做什么?我们的教育,就是要让他们受高等的教育,学会思考和改良,而不是终生做僵死的、机械的、摧残人性的劳动苦力。我们要知道,要改良社会种种实业的唯一方法,就是让学校与工、农、商、艺相联通。
13、 ◎一种陈述,哪怕是关于事实的陈述,都不能揭示出事实的价值,或是事实本身的真实意义。仅仅把书本知识喂给儿童,这个“事实”与别的事实几乎一样,儿童就没有判断或信仰的标准了。
14、 ◎在典型的传统学校的教室里,存在着课桌的固定的行列和对学生的军事式的管理,学生只准在特定的固定的信号下进行活动,通过这些固定的安排,其限制都表现在外部行动上,传统学校的局限性也表现在对理智和道德的自由施加大量的限制。必须把如同囚犯的囚衣和拘禁囚徒的镣铐之类的措施全部废除掉,才能使个人在知识上有自由生长的机会,而没有这种自由,就没有真正的和继续的正常的发展。
15、 ◎金钱虽然有价值,但它本身不过是一种工具,不能拿来吃拿来穿,要吃要穿,还必须用钱去换相应的东西去;学校科目的教材也是如此,它不过是一种工具,并不能当做实际生活的经验,而要借它去应用和发展实际的技能和经验。
16、 ◎学校另一个困境是调和老少两代人的冲突。在整个社会看来,儿童尚没有成熟,有很多局限性,时时需要成人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帮助,因此成人在教育中的地位很高。所以,无论社会怎样变迁,成人都以为自己占有优势地位的习惯已经形成,想改变或是创新,必定会遭受很大的损失。但儿童不这样认为,他们的习惯、性格还在形成的过程中,他们并不感到有什么损失或危险,于是老幼两代的冲突就常常不可避免。
17、 ◎人们总是从被批准为知识的东西出发,并批判地考察这种知识所依据的基础;他们注意有什么例外;他们运用新的技术装置揭露与原来深信的东西不一致的论据;他们运用他们的想象力设想一个不同于他们祖先所信赖的世界。这项工作是一件一件零敲碎打的工作,一次解决一个问题。但是所有修正的净结果,等于先前关于世界的许多概念的一场革命。所出现的情况便是对先前种种理智习惯的改造,……每一个新的观点,每一个不同于流行信念所认可的事物的概念,必须来源于个人。
18、 ◎同时,学生原本应开发的能力和天赋因得不到合理地训练而渐渐退化。比如,学校中的写字训练,其精细度和复杂度对一个人的肌肉、感官、神经都有很高的要求,这种过度而野蛮的训练必会阻碍肌肉、感官和神经的正常发育。强迫儿童在未成熟时将整个注意力放在这种事情上,必会在将来留下一个受伤的神经系统、紊乱的肌肉和扭曲的悲伤记忆。
19、 ◎学校中学习的教材和社会群体的习惯和理想之间联系的纽带被伪装以至掩蔽。两者之间的连结变得那么松散,往往显得好像彼此毫无联系;好像教材不过是为自己的利益而存在的知识,好像学习仅仅是为教材自身而去掌握它,而不考虑任何社会价值。
美国教育家杜威名言名句【一】
20、 ◎无意识为我们提供了自发性行为和新鲜的兴趣,而意识则为我们提供了控制和掌握思维的能力。
21、 ◎人们有时认为,有的教师并未受过教育理论、心理科学知识等训练,然而却成了伟大的教师,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比那些具备充分的教育理论修养的人更伟大。如果读者回顾自己的学校生活经验,他也许不难发现这一事实的原因。给学生留下最持久的印象的教师,能够唤起学生新的理智兴趣,把自己对知识或艺术的热情传导给学生,使学生有探究的渴望,找到本身的动力。这是一件最紧要的事。有求知的渴望,心灵就会有所作为;没有求知的渴望,即使给他塞满了知识,到头来也几乎毫无所得。
22、 ◎学生读书,觉得无趣的时候,教师不应该去责备他,而应该研究他的病根在哪里。摸到他的病根,就要想办法除掉。这是教师正当的态度。所以说到做人,不宜让学生有失败的感觉,而是相反,让他有成功的感觉,甚至还要有道德的观念。任何人做一桩事,要是能达到他的目的,总觉得有一种快感。所以能做出一点,就有一点的成功和兴趣。
23、 ◎偏重政治史的大坏处是在养成学生一种错误的历史见解。
24、 ◎人类有“先人为主”(primitivecredulity)的自然倾向,除非有相反的过于有力的证据,他只相信早先出现的任何东西。纵观思想史,有时人们似乎是穷尽了一个信念的几乎所有的错误形式之后,才发现正确的概念。科学的思想史也表明,一种错误的理论一旦得到普遍的认可,人们便宁肯花费心思用另外的错误事实来支持这一错误的理论,而不愿意放弃它,沿着新的方向去探索。人们曾尽心竭力地维护托勒密的太阳系理论,就是明证。甚至在今天,被广大群众所掌握的关于自然结构的种种正确的信条.也只是因为它们是流行的,是人云亦云的,而不是因为广大群众理解了它们所依据的原理。
25、 ◎教育只是为自己准备的。我们有各式各样的艺术——音乐、绘画、雕塑等,这些“缓冲物”不但能使儿童将其内在的冲动和感情,有规律地发泄为外在的不同活动形式,因而意识到自我。我们必须保护儿童,使他们不至于被现代文明中的某些功利而生硬的东西伤害。学校中的艺术是需要的,因为要使一个学生从不熟练的劳动中训练成为将来的工作者,以及他每日在与纯机械、呆板的工作中始终保持灵性和智慧的自我,一定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是必须的。
26、 ◎教育者——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的职责就是务必使儿童和青少年所获得的观念最大限度地是用这样一种充满活力的方式获得的,即它们是指导行动的活动的观念,是动力。这种要求和这种机会使道德目的在一切教学中——不论是什么问题的教学——普遍存在并居于主导地位。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这句人们所熟悉的话就会成为伪善的托词;因为人人都知道,教师和学生的直接的、即时的注意力必然在大部分时间内是放在智力问题上。
27、 ◎适当地承认想象游戏是认识处于直接的物质反应范围以外的事物的媒介物,是摆脱机械的教学方法的唯一道路。……不同时运用想象力,那末没有任何途径可以从直接的活动到符号代表的知识。因为,通过想象,符号才能使人了解直接的意义,并和比较狭隘的活动结合起来,使这种狭隘的活动得以扩大和丰富。
28、 ◎校内学习应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在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只有当其中一方的社会兴趣和另一方的兴趣有无数接触点的时候,才能达到这个地步。……一般说来,学校之所以和社会隔离,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社会的环境,有了社会环境,学习就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报酬;学校既与社会隔离,学校里的知识就不能应用于生活,因此也无益于品德。
29、 ◎经验不能产生信念的标准,因为,正如变化多样的地方风俗证明的那样,经验的本性就是要煽动各种各样相反的信念。从此得出的逻辑的结果就是,一个人的经验使他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相信真实的和良好的,任何事物对特定的个人来说都是良好的和真实的。……认知,在理智上或理论上了解一个东西,就是脱离变化、偶然和多样性的区域。真理是无所缺的,它是没有受到感官世界的纷扰触动的。真理涉及永恒和普遍的东西。经验世界只有服从理性的规律,才能使它得到控制、稳定和有序。
30、 ◎……教育过程的每个阶段都应顾及未来的情况。……传统教育认为,学生获得某些技能和其后来(或在大学中或在成人生活中)所需要的学科知识,就是为未来的需要和环境作准备。可是,“准备”却是一个捉摸不定的观念。在某种意义上,每种经验都应该提供某些东西,使人作好准备去获得未来的更深刻、更广泛的经验,这正是经验的成长、经验的连续性和经验改造的涵义。
31、 ◎我们不知道什么叫能力,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发展,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和谐。能力只有与它所派上的用场联系起来,只有与它必须履行的职责联系起来,才成其为能力。如果我们抛开了社会生活所提供的用途,我们就只能用陈旧的“官能心理学”来说明什么叫能力,什么叫特殊能力,等等。
32、 ◎如果学校要成为现代社会的反映,旧式学校必须变革的有三件事:第一,教材;第二,教师处理教材的方法;第三,学生掌握教材的方法。……由于教师注意到每个学生而着眼于允许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展思维和推理能力,并且利用读、写、算的课作为训练儿童判断力和活动能力的工具,因此儿童的作用也必然发生改变。它变成了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儿童成为询问者和实验者。
33、 ◎从精神病学的角度看,癫狂和神经病的数目与日剧增,究其原因,证明我们的教育方法——不管是家庭的还是学校的——有重大的失败和罪恶。沿袭传统的教学和训练方法,都是不断地制造出麻木和紊乱的精神病的诱因。人们总以为这类问题是来自于生而就有的心理缺陷,却丝毫没有意识到正是不当的生长促成了这些。
34、 ◎科学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分析能力。教师所教授的科目,都是需要在生活中应用的,也都有系统的、整体的理论。但他们都喜欢强调学科的普遍特征,而很少从个性上进行研究。实际上,只有课堂教学更多的关注对学生个性的研究,那么,分析的习惯才可以应用到教育上去。教学中从个人的特质下手,而不是从整体下手,就需要依靠智慧,想出办法来。这个过程,既不凭情感,也不靠命令,而是习惯从小处做。正因为小,所以头绪思维清楚,容易使人保持乐观,即使失败,也不容易灰心;而若是总是从全班,甚至全校考虑,一失败就不高兴,最容易使人灰心。
35、 ◎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停止。这句话的意思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的产物。
36、 ◎如果知识成为活动的一个因素,为知识本身而追求知识,不管是作为手段,还是扩大目的的内容,这种知识都有启迪人的作用。这样,直接获得的领悟和听来的知识熔于一炉。于是个人的经验能吸收个人所在群体的经验的结晶,并使这些经验不断发展。包括长时期来所受苦难和考验的结果。这样得来的知识没有固定的饱和点,能够进一步吸收新的知识。吸收的知识愈多,进一步吸收的能量越大。新的好奇带来新的接受能力,获得的知识产生新的好奇心,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37、 ◎专家已经有了理智的技能,而未成年者则仍然处于训练理智技能的过程之中。把内行专家的终点作为初学者的起点,这是荒唐可笑、极不合理的。但是,应当训练初学者,要求他们进行周密的考查,具有连贯性,有某种概括能力,形成他自己的结论,并能说明其结论所依据的理由。
38、 ◎教材只不过是精神的食粮,是可能具有营养作用的材料。它不能自己消化;它不能自动地变为骨骼、血和肉。学校里任何僵死的、机械的和形式主义的东西的根源,在儿童的生活和经验从属于课程的情况下恰好找得到。正因为这样,“学习”已经变成令人厌烦的同义语,一堂课等于一种苦役。
39、 ◎这种目的①并不直接和现在的活动发生联系,它是遥远的,和用以达到目的的手段没有关系。这种目的不能启发一个更自由、更平衡的活动,反而阻碍活动的进行。在教育上,由于这些从外面强加的目的的流行,才强调为遥远的将来准备的教育观点,使教师和学生的工作都变成机械的、奴隶性的工作。
40、 ◎教育上有三个秘密:(一)要照顾儿童的需要(Needs)。普通教师,都知道自己方面,但不问儿童有没有自己的需要。要叫他觉得需要,然后才可以教他。假使他不觉得需要,那是万万不能受教的。(二)要应用儿童原有的动作(Activities。rexprience)。一般的教法总是把儿童看做被动者,叫他怎样就怎样,拿儿童当做海绵,可以吸收水分,硬从外面注入。我们一切的教授,决不能直接授受,……真正的教法是:利用儿童原有的动作,从旁指导,使他渐渐的发展、生长,再浸到知识技能当中去。(三)要有好环境(C。nditi。ns)。很多普通学校的教学发生困难的缘故,是没有一个好的环境使学生生出趣味来。体操做了多年,书读了许久,还是同以前一模一样,一点趣味也没有,也就一点效果都没有。
41、 ◎既然民主主义在原则上主张自由交换,保持社会的连续性,它就必须阐明一种认识理论,在认识中发现一种方法,使一个经验能用来给予另一个经验以指导和意义。近年来,生理学、生物学以及实验科学的逻辑的进展给我们提供了制订和表述这种认识论所要求的特殊的理智的工具。从教育上来说,就是要使学校中知识的获得与在共同生活的环境中所进行的种种活动或作业联系起来。
42、 ◎要完全了解“教育是生长”的意义,必须拿不同的事来比。从它的反面说,就容易明白了。(1)把教育当做预备——把教育目的放在很远的“将来”、模糊不定的“将来”、和现在生活没有关系的“将来”;但当下的教育,是根据现有的目的做起来的。(2)把教育仅当做陶冶性情的工具。比如,在制陶工艺中,把泥土制作成型就可以了,这是一个从外部添加的过程,与事物从内部自己生长出来不同。(3)把教育当做“引伸”或“启发”之意。这种方式,与外部的注入不同,将儿童的能力引导出来、展示出来,这种思想,看似不错,但它的问题就在于任儿童表演,任儿童发展。如果是怒,就让儿童发怒,不加指导,也是很危险的。
43、 ◎任何活动都不应根源于模仿。起点应始于儿童本身;然后才可以提供模型或样本以帮助儿童更明确地去想象他真正需要的东西——使他进行思考。模仿的价值在于它不是作为在行动中照搬的模型,而是发展明晰而适当的想象力的指南。
44、 ◎儿童要学的心,非常肯切,他的好学心,比成人的好教心还要来得厉害些。你看见儿童一到了什么地方,就要考究考究,发问发问,摸摸那样,摸摸这样,这就是他的好奇心。所以,无论什么儿童,只要成人热心肯教他,他总是很情愿学的。——直接教他的,他固然是完全接受,就是暗示的地方,他也没有不领受的。
45、 ◎政治地理代表了从静态看而不是从动态看的同样的社会相互作用,即是说看作暂时定形并以某种形式固定起来的东西。自然地理(它不仅包括地文学,而且包括对植物群和动物群的研究)代表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抽象。它研究决定人类行为的条件,暂时不考虑他们具体进行活动的方式。数学地理使这种分析回到更高更远的条件,表明地球的自然条件不是最终的,而是依赖于这个世界在一个更大的系统中所占的地位。换言之,这里在一步一步地追踪着把直接的社会职业和人群的划分与最终决定他们的整个自然系统联系起来的纽带。
46、 ◎对大多数教师和家长来说,“学校”这个词就是“训练”的同义语,它意味着安静,意味着一排排的儿童端坐在课桌旁,聆听着教师的讲课,只有当要他们发言时才能开口。因此,如果一所学校不具备这些基本的条件,那它就不是所好学校;学生在这学校里就学不到什么东西,他们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凡是他们喜欢的东西,即使对儿童自己十分有害,同班同学和教师不同意,也全然不顾。
47、 ◎在人类历史上,各门科学都是从有用的社会作业逐步发展起来的。例如,物理学就是慢慢地从应用工具和机械发展起来的;物理学的一个重要部门如力学,英文的原意可以证明它原来是和机械有关的。杠杆、车轮、斜面等等,便是人类最早的知识方面的伟大发现。……化学是从染色、漂白、金工等制作法发展起来的。……几何学本意是指土地测量,实际应用数字来计算,算清物件,以及度量长短,这是最初发明数字的目的。
48、 ◎如果一个人有一个真正的问题,它唤起他的好奇心,使他热切地寻求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同时他又具有相当的实行工具,那末这个人在理智上就是自由的了。他所具有的创造性的和富有想象力的远见都将发挥作用,并能控制他的冲动和习惯。他自己的目的就能指导他的行动。否则,他表面上的注意力,他的温顺驯良,他的一切记诵和复述,都将带有理智上的奴性。
49、 ◎把教育看作为将来作预备,错误不在强调为未来的需要作预备,而在把预备将来作为现在努力的主要动力。
50、 ◎不管是我们教授儿童,还是编订教材,总要知道教育的主动和被动之间,是在时时变化着的,掌握这种变化并把它保存起来,就成为我们的经验。所以,凡是不能在脑筋中变化的,我们都要警惕;凡是知识和需要有密切联系、相互联合的而有生气的,我们都要及时保存。
51、 ◎从哲学讲,道德教育的含义很深,最重要的是“个性”与“社会”的关系,道德教育不像别的教育,它一方面发展个性,养成个人知识、能力、感情,一方面发展之后,还需要使社会的同情增加。所以问题在怎样使个性发展,同时把同情的范围扩大,对于社会情愿尽忠,情愿牺牲。
52、 ◎可塑性或从经验学习的能力,就是形成习惯的意思。习惯使我们能控制环境,并且能为了人类的利益利用环境。习惯有两种形式,一是习以为常的形式,就是有机体的活动和环境取得全面的、持久的平衡;另一种形式是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活动,借以应付新的情况的能力。前一种习惯提供生长的背景;后一种习惯构成继续不断的生长。
53、 ◎可以把一个人关起来,以防止他闯进别人家里去,但是把他关起来并不会改变他盗窃的倾向。当我们混淆身体上的结果和教育上的结果时,我们总是失去使一个人自己参与获得所希望的结果的机会,从而失去了在他身上正确地发展一种内在的和持久的方向的机会。
54、 ◎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用教育的术语来说,就是:①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②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
55、 ◎“这是对的吗?”这句问话的含义变成了:“这样回答或这样处理能使教师满意吗?”而不是:“这个答案是否符合问题的内在的各种条件?”否认儿童在学校里研究人类本性的必要性和价值,那当然是愚蠢的古怪想法,但是,如果学生的主要智力活动就是为了作出使教师满意的答案,学生的成就以适合别人的要求为标准,那显然是不足为训的。
56、 ◎教师难以成为(甚至永远不能完全成为)把知识传人另一个人头脑里去的透明媒体。对儿童来说,教师人格的影响和课业的影响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儿童不能把这种影响分离开来,甚至不能把两者的区别搞清楚。
57、 ◎成熟的人和未成熟的人,彼此的成就不等,这不仅使教育年轻人成为必要,而且这种教育的需要提供巨大的刺激,把经验整理成一定的次序和形式,使经验最容易传达,因而最为有用。
58、 ◎学校的任务不在把青年从一个活动的环境转移到死记硬背别人学问的环境,而在于把他们从相对地说是一个偶然的活动(它们和领悟和思维的关系是偶然的)的环境,转移到按学习的指导选择的活动的环境。
59、 ◎任何学科、课题和问题具有开发心智的作用,并不在于学科、课题或问题的本身,而是因为它们对特殊人物的生活具有指导思维的作用。
美国教育家杜威名言名句【二】
60、 ◎如果文化修养不是表面的装饰品,不是镶饰在普通木器上的桃花心木,它就一定是这样——在灵活性、视野和同情心方面的想象力的生长、直到个人所过的生活充满着自然的和社会的生活。当自然和社会能够进入课堂的时候,当学习的方式和工具都从属于经验的本质的时候,那时就有了实现这种融为一体(identificati。n)的机会,而文化修养就会成为一个民主的口令。
61、 ◎如果教材本身没有引人人胜的力量,那么(按照他的气质和训练、按照学校的惯例和期待)教师就会或者给教材罩上一件不相干的吸引力的外衣,通过“使课堂饶有趣味”去获得或贿买学生的注意;不然就会求助对抗刺激剂(C。unterirritants)(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的扣分、不升级的威胁、放学后留校、个人不满、喋喋不休的责骂、继续不断地呼唤学生“要注意”,等等);或者,也许将两者兼而用之。
62、 ◎无论何时,人类占优势的职业就是生活——就是智力的和道德的生长。在儿童期和青年期,由于他们比较不受经济的压迫,这个事实是赤裸裸的,没有隐藏的。预先决定一个将来的职业,使教育严格地为这个职业作准备,这种办法要损害现在发展的可能性,从而削弱对将来适当职业的充分准备。
63、 ◎无论什么学校,都可以选择一种有关职业的教育环境,在学校里用种种动作或手工表演出来。当学校教育与四周的社会环境和职业状况相联接,儿童就有了机会了解社会的状况,获得社会的知识。虽然每所学校的具体社区环境不一样,这地方集中的职业,那地方没有;那地方集中的职业,这地方没有,但学校可以通过模拟的方法,将不同的职业表现出来。如此,儿童的经验,就可以一天天丰富起来了。
64、 ◎所谓“公开心”——无成见的习惯——就是心境廓然大公,对于种种事物,都具有同情心,好像与之俱化,一切新思想、新现象,都很容易感觉,而不是一颗麻木的心、一颗闭塞的心。心是公开的,能吸收外界的很多信息。但有人会说,这样的“公开心”会有一种流弊,就是对于外界的现象,无论好坏,一概吸收,所以这就涉及了我们主张的第二点“目的”——老师也好,学生也好,对待问题必定要有一定的倾向,然后,所吸收的东西才能彼此关联,彼此融通。这种目的是人人都应该有的,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所不同的地方,正在这里。
65、 ◎一般说来,教学方法上的基本错误在于假定学生的经验是可以想当然的。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上面所说的错误,在于假定我们不考虑情境的某种直接的个人经验,就可以从算术、地理或其他科目的现成教材开始。甚至幼儿园和蒙台梭利教育法,也急于想“不浪费时间”,使学生掌握理智上的成就,因而他们往往忽略一或减少——学生对熟悉的经验材料的直接的、不够成熟的运用,而立即把他们引进表现成人理智上的成就的材料中。
66、 ◎定义和分类是科学的标志。它使科学不同于一堆不相关的混杂的知识,不同于使我们的经验产生凝聚状态,而不了解经验作用的种种习惯。
67、 ◎教育的经验是一切探究和反省的基本出发点,因为它能够定出问题,将理智的探究所得的结论加以试验、修正、证实或驳斥。教育哲学既不产生目的,也不决定目的。它占据着中介、工具或节制的地位。如果有一种教育哲学,自初始就告诉你所有问题的结论,却没有时常顾及儿童的个人经验,那就只是一种玄想。
68、 ◎关于儿童的学习,可以谈得很多,但学校不是儿童生活的地方。现在我们的教育中正在发生的一种变革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场革命,一场和哥白尼把天体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那样的革命。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这个中心旋转,儿童是中心,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
69、 ◎常人选择职业的大病,在于选择没有标准,不过是偶然的被动的:不是父母或旁人给他选定的,便是瞎碰来的。痛苦和不经济都是由此发生。所以最重要的是使本人有充分的知识,广大的眼光,知道天然界、人事界的种种不同,对于哪些有兴趣,哪些没兴趣。
70、 ◎学校里用种种不当的方法,阻碍儿童的心理发展,大概来说,有这样三种情况:(一)偏重机械的习惯。一件事情,比如抄写和背诵,做来做去,反反复复,使儿童的心理囿于习惯,而不能吸收种种新的思想或方法。这将禁锢思想,直到形成机械的习惯。(二)偏重表面的标准。教学中,教师都偏重于结果,不注意中间所经过的历程。比如教数学,只要学生有正确的答案即可,至于这答案是怎么来的,中间经历怎样的波折,一概不问。(三)偏重权威。英国有位学者说,学校教育之所以不怎么发达,就是因为教出来的学生,不是自由活泼的,都是俯首听命的。老师怎样说,他就怎样做,不敢有自己的自由设想和主张。教师说的,或是书上写的,儿童一概没有质疑的权利。有人在学校里读书,以为世界上的知识,都已经到极点,所有的发明也已经到达极限。知识也好,发明也罢,都已经极限,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依照前人的方法、吸收前人的知识,而不必再费心去研究了。殊不知,知识是无穷的,而创造发明也在进行之中,哪里有死板的标准或绝对的真理可言呢?
71、 ◎能称为好学生的,未必就是知识储蓄得很多;储蓄知识很多的,也未必就是好学生。所谓好学生,是要能养成好习惯,能控制本身,能控制身外的材料,能为社会服务,能解决种种问题,能筹划一切j
72、 ◎教育上的问题是指导儿童的观察能力,培养他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特点具有同情的兴趣,为以后更专门的学习提供解释性的材料,通过在儿童身上占主导地位的自发情绪和思考为各种各样的事实提供传送的媒介,从而使它们与人类生活结合起来。
73、 ◎……教师就通过“暗示性的提问”或者某种别的教育方法,从学生那里“引出”教师所希望的回答。如果得到所希望的回答,就证明儿童正在正当地展开。但是,在这方面学生一般没有他自己的主动性,结果使儿童胡乱摸索所要的东西,并使他们养成依赖别人提供线索的习惯。
74、 ◎我们教导学生生活于两个分离的世界,一个是校外的经验的世界,另一个是书本和课业的世界。一旦计算起来,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到了校外竟是那么一点点,又觉得惊奇,这是愚蠢的想法。
75、 ◎事实上,任何科目如果在它最广阔的意义范围内理解它,就具有文化的价值。了解各种意义要依靠了解各种联系,了解事物的背景。我们学习科学事实或科学法则,如果注意科学事实与物质和技术的联系,也注意科学事实与人的联系,就能扩大科学事实的含义,给予科学事实更大的文化价值。
76、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儿童世界的主要特征,不是什么与外界事物相符合这个意义上的真理,而是感情和同情。学校里见到的课程所提供的材料,却是无限地回溯过去,同时从外部无限地伸向空间。人们在儿童离开他所熟悉的几乎不多于一平方公里左右的自然环境以后,便使他进入一个辽阔的世界——甚至可以说,使他进入太阳系的范围。儿童的小小的记忆力和知识领域被全人类的长期的多少世纪的历史压得窒息了。
77、 ◎教育哲学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它在方法上给人的最大启示是“行进式思维”,即它不赞成固定的、终极的原理或真理,而是选择用一种“假设”和“行进”的态度来观察和理解事情。在此要求下,教育就必然走上试验和修正的道路,这种行进论或过程论,对教育实际情景中的唯结果论是有极大影响的。
78、 ◎所谓普通训练、普通文化,应当是中学的职能(甚至包括大学的前两年)。中学要使学生在多方面被接触、被刺激,使他们自己发现自己,使他们得到关于宇宙各方面的一个笼统的印象。学生将由这种种印象,这种种推敲,进而了解自己和宇宙,继而才能知道自己的位置。只要有一定的经济和教导,合理的组织课程,这样的教育预期可以在一个平常学生的二十岁或二十一岁时获得。当一个学生终于发现自己以后,他就进入到使自己适合于生活职业的专门训练中,也就是大学教育阶段。在此训练中,他的能力将得到最自由、最有效的表现。
79、 ◎从时代的推进中,可以十分清楚地看见十九世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应用科学获得的巨大发展。十九世纪的初叶,社会便继承了工业革命中蒸汽的各项发明,中叶广泛地将化学物理的能量予以了应用,而末叶中更以实用的观点看清了生物进化论。在这样的情势下如果再说:“我们应当将课程限制在某些学科中,我们不需要新的学科,因为它们不是昔日的古典课程”,那便是太愚昧,太荒谬,学校所要应付的问题,并不是从学校本身出发的,也不是限于其本身的范围中的,学校之所以能“发酵”,是因为整个时代生活的“酵菌”都开始活跃,课程的设置和变更都是和时代的发展所同步的。
80、 ◎我认为只要我们能参照真、善、美而获得行动和思想上的正确习惯,情绪大都是能够约束自己的。
81、 ◎学校是纯粹个人主义式学习方法和社会行动之间以及自由和社会控制之间这种虚构的对立表现得最鲜明的机构。这种对立反映在缺乏社会的气氛和学习的动机,和在学校管理方面造成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的分离;学校更很少有机会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82、 ◎我提请你们注意到学校道德的三位一体(them。raltrinity。fthesch。l),……要求是:社会的智慧、社会的能力和社会的利益。我们对策是:(1)本身就是社会机构的学校的生活;(2)学和做的方法;(3)课程。只要学校本身在精神上能代表真正的社会生活;只要我们所称的学校纪律、管理、秩序等等是这种固有的社会精神的表现;只要所用的方法对积极的建造能力有吸引力,允许儿童发表,因而允许他服务;只要课程的选择与组织能提供材料使儿童认识他必然在其中起一份作用的世界,认识他必须满足的需要:只要这些目的都达到了,学校就是组织在伦理的基础上。 (xiaoyuzl.com整理)社会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杜威教育箴言。
83、 ◎有的时候,儿童对所做的事暂时没有兴趣,注意力减退,这个时候就需要强化。但是,一个人所以能走过这段艰难路程,不是因为忠于抽象的义务,而是对于作业确实有兴趣。义务就是职责,它就是为完成一种职能所需要的特殊行为,或者,用朴实的话说,就是做好他的工作。如果一个人对他的工作真感兴趣,他就能够忍受暂时的挫折,在困难面前坚持工作,不挑肥拣瘦:在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中,在面对精神涣散和克服精神涣散中寻找兴趣。
84、 ◎成人教材的逻辑安排并不是唯一的一种;这种按照科学原则组织起来的教材,其实并不适合于儿童。只有儿童的心智达到成熟的地步,他才能理解为什么教材的安排采取这种形式,而不是别的形式。只有儿童的心智达到了这种成熟的地步,才能够采用按照科学原则组织起来的教材。
85、 ◎无论是小学生或是大学生,如果认为向他们提供一些方法的模式,可以在获取知识和解释问题时照着做,那就陷入了自欺欺人的行为,会产生可悲的后果。无论什么事,一个人必须自己作出反应。别人在类似的事例中所采用的标准化的或一般的方法,特别是已经成为专家的那些人所用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提出有价值还是有害,要看它们使人作出个人的反应时是更加明智,还是诱使他不去使用他自己的判断。
86、 ◎儿童本能的力量、他实现自己的冲动的要求,是压制不住的。如果外部的条件使得儿童不能将他的活动用于要做的工作,他就令人十分惊奇地学会了为满足教师的要求而对外部教材仅仅给予恰如其分的注意,同时却留下其余的力量去穷究使他感兴趣的联想的事物。我不是说,在养成这种外部注意的习惯时其中绝对没有包含道德的培养,我是说,对于形成智力浪费的习惯,也是一个有道德含义的问题。
87、 ◎单纯的知识和判断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只是被掌握了而没有得到应用;判断是以关于实现的目的所指导的知识。良好的判断就是对各自的或相称的价值的鉴别力。一个有判断力的人就是有估计形势的能力的人。他能把握他所面临的情景或形势,不理会不相干的事情或在当时不重要的事情;他能抓住值得注意的因素,根据它们各自的要求把它们分成档次;仅仅抽象地知道什么是正当的,仅仅只有一般地遵循正当事情的意向,不论它是多么值得称赞,决不能代替这种经过训练的判断能力。
88、 ◎绘画和音乐或绘画的和听的艺术是代表所进行的一切工作的顶点、理想化和优美的极致。……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是出自手工制作的模拟实物的艺术品。它不是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产生的,不管这环境多么合乎理想,而是把素朴的、日常的生活方式中见到的各种过程继续进行,使它们具有精神的意义。学术应当注意到这种关系。
89、 ◎进入儿童的现在经验里的事实和真理,和包含在各门科目的事实和真理,是一个现实的起点和终点。
90、 ◎有一个最古老的比喻,我觉得很有意思,即拿老师比做园丁。园丁种了植物的种子在地上,虽然种子自己可以发芽,但还需要有雨露的滋润,肥料的适宜,空气阳光的调剂。这都是园丁应该时常照顾到的事情。所以种子才能生长起来。教师对于儿童,也要把他们的环境弄好,使他们渐渐的发展,渐渐的成功。所以教师对于儿童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给儿童提供合适的环境。
91、 ◎教育人从儿童的时候起就明晰地思考自己和管理自己,是反抗剥削的一种最好的保障。
92、 ◎……教育的过程就是它自己的目的,尽量直接利用现在的生活可以为将来的任务得到唯一充分的准备。
93、 ◎科学的方法将使我们免去紧随某些教育名人而盲目模仿的危险。现在任何人都知道,一个有创造能力的、能干的老师,其影响就未必是好的。受了他影响的人有时候会表现出片面的兴趣,有时候会形成所谓学派,对于别人的学派或真理都一概排斥。他们矢志不渝地相信其“导师”或“教主”的话,及其去世,又继续将他的遗言反复申述,而且时常还失了原有的精神和见解。我们的视察亦证明这种不良的结果,在科学方法尚不发达的学科中,这种情况时常发生,而遇到科学方法较发达的学科,则少得多。当一个人或一个学科有了科学的方法和组织之后,就能够从盲目中帮自己解脱,他就能看出教育的新问题,创造出教育新的发展进程。
94、 ◎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获得的知识,而不是偶然得到的知识,才能具有逻辑的使用价值。有些人几乎没有什么书本知识,他们的知识是同在特殊情况下的需要联结在一起的,因此,他们时常能够有效地运用他们所具有的那些知识;而一些博学多识的人,却时常陷入在大堆知识中而不能自拔,这是因为他们的知识是靠记忆得来的,而不是靠思维的作用得来的。
95、 ◎……兴趣不应予以放任,也不应予以压抑。压抑兴趣等于以成年人代替儿童,这就减弱了心智的好奇性和灵敏性,压抑了创造性,并使兴趣僵化。放任兴趣等于以暂时的东西代替永久的东西。兴趣总是一些隐藏着的能力的信号,重要的事情是发现这种能力。
96、 ◎我们能够向学生提供数以千计的现成的“观念”,而且的确这样做了;但是我们一般并没有尽很大努力使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在这种情境中,他自己的活动能产生观念,证实观念,坚守观念——即察觉到事物的意义或联系。
97、 ◎教育中,心理学是解决“怎样”(方法)的问题,社会学是解决“什么”(目的)的问题。如果要想取得良好的结果,“怎样”和“什么”就必须交互作用,两者要是分开,将充满危险。我们所需要的方法是能选择有助于心理发展的题材的;我们所需要的题材,亦能使方法的应用符合心理学的规律。
98、 ◎从经验中学习,从只是跟经验有关的书本或别人的言论中学习,这并不是一句空话。但是学校却同社会生活的通常情况和动机如此隔离,如此孤立起来,以至于儿童被送去受训练的地方正是世界上最难得到经验的场所,而经验正是一切有价值的训练的源泉。
99、 ◎许多教师教授语言时,常常是不连贯的。比如,句子中间常常空几个字,叫人去猜。我们知道,即便是成人的语言也分很多种语境和用法,意义也不可能一样,有时也没有清楚的含义。而对于词汇量本就不大的儿童而言,去分辨词与词之间细微的差别,实在是一种折磨。因此,学校教授语言,最重要的是把儿童的经验能前后一致的贯穿其中,这就意味着语言完整性的重要。教过之后,叫儿童再复述一遍,这其中,儿童就有一种天然的连贯、天然的系统、天然的组合,他们的经验自然就得到了发展。
美国教育家杜威名言名句【三】
100、 ◎学与做相结合的教育将会取代传授他人学问的被动的教育。后者再怎么好,也不过是适应封建社会的,在那种社会里大多数人必须永远温顺地服从于长官的权威,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是与一个以创造和独立为原则以及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投身于共同利益的事务之中的民主社会不协调的。
101、 ◎任何材料,如果不是从先前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事情中引出,就会流于贫乏的和无生命力的。它们不过是一些儿童在学校中被要求研究和学习的象形文字而已。只有当儿童在校外,即在实际生活中学到了同样的材料,它才开始对儿童具有意义。
102、 ◎第一个要素,不仅表明有着数量更大和种类更多的共同利益,而且更加依赖对作为社会控制的因素的共同利益的认识。第二个要素,不仅表示各社会群体之间更加自由的相互影响(这些社会群体由于要保持隔离状态,曾经是各自孤立的),而且改变社会习惯,通过应付由于多方面的交往所产生的新的情况,社会习惯得以不断地重新调整。
103、 ◎身体的生长是由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同样,思维的生长是由于教材的合乎逻辑的组织。思维并不像制造香肠的绞肉机那样把各种不同的原料归总起来,制定定型的、可以出售的商品。思维是一种能力,它把特定事物所引起的特定暗示,贯彻到底并联成一体。因此,任何学科,从希腊文到烹调学、从绘画到数学,都可以成为智能的学科。
104、 ◎尽管教养、矫治和通过直接的教育努力而进行改造有它们的重要性,但是自然或不学而能的能力为这种教养提供基础的和根本的力量。
105、 ◎安排儿童的教育活动,应当使这种活动能够引起儿童注意于只同个人经验有联系的、间接的和理智的问题。……对于做木工或车间工作的直接兴趣,应逐渐地转移为对几何和机械问题的兴趣;对烹饪的兴趣,应发展为对化学实验和关于身体发展的生理学和卫生学的兴趣;起初的随便作画,应当慢慢地转化为表现远景透视、运用画笔、配色等技术方面的兴趣。在“具体到抽象”这一格言中,“到”这个词代表了这一发展;它代表了这一过程中能动的,具有教育作用的一面。
106、 ◎在学校里,这些学科中的每一门都被归到某一类去。各种事实是从它们在经验中原来的地位割裂出来,并根据一些一般原则重新排列。把事物归了类,并不是儿童经验的事情;事物不是分门别类地呈现出来的。感情上的生动的联系和活动的联结,把儿童亲身的各种经验综合在一起。
107、 ◎所谓教材,就是在一个有目的的情境的发展过程中所观察的、回忆的、阅读的和谈论的种种事实,以及所提出的种种观念。
108、 ◎态度上的独创性等于一个人根据自己的个性而不受外界强迫的反应。……如果从学习的观点来看,在某种条件下能有真正的发现,那末,在这种条件下期望学习可能发生,这种期望并不是没有理由的。虽然未成熟的学生不会作出用高年级学生观点来看的那种发现,但是,只要能有真正的学习,他们就能作出从他们自己的观点来看的发现。
109、 ◎读书的人或是受教育的人,总有一种动机:他们总认为自己不得不学的东西,将来必定可以应用到事物上的。所以就以此认为有用、有趣。但是到了学校里,所学的是所学,所用的是所用,两者分离,于是他们又认为所学的东西失去了吸引力。在此情况下,教师以为儿童不好好学,必须设法惩戒,靠着鞭策才能促使他们前进。此种说法极度荒谬,学习是自然的,是由内部生发的自然趋向,就像渴而饮水、饿而要食一样,本用不着引诱的法子去鞭策他,没有把握学生内在的需要,没有找到为他们生活带来价值的教育,都是无效的。
110、 ◎说到学习语言的连贯性,普通学校里也有一种“连贯”——即让孩子照着老师的要求去“连贯”,但这不是孩子自己的“连贯”,而是老师的。比如,按书本的连贯性,说一段故事。这种连贯是死的、机械的,如此下去,孩子不可能有系统而秩序的语言。所以,学习语言一定要能自由发挥。
111、 ◎当教师发现这种①理论知识和自己对于一种情境的常识性的判断不相一致时,最好的办法是奉行自己的判断,当然,要确信这是一个明智的判断。如果专业的知识无助于教师对情境的感知,无助于他的工作,那么,它只能成为纯粹机械的手段,或者是一堆未经消化的材料。
112、 ◎有一种强烈的诱惑,认为把形式完善的教材教给学生就是学习的康庄大道。认为学生从有能力的研究工作者研究的成果开始,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错误。还有什么比这种假设更自然呢?其结果在教育史上大书特书。学生从教科书开始学习科学,这种教科书按照专家研究的顺序,把教材组织成一个个题目,从一开始就介绍专门的概念和它们的定义。在很早阶段,就引进许多规律,至多稍微讲一下得到规律的方法。学生学习所谓“科学”,而不是学习处理日常经验中熟悉的材料的科学方法。研究生的学习方法主宰着大学教学,大学的方法又转移到中学,这样一直往下移用到小学,同时删去一些内容,以使教材更容易一些。
113、 ◎从个人和集体来说,都有单纯的谋生与过有价值的生活之间的区别。……上述两种职业,从事两种不同的活动,一种从事奴性的活动,一种从事自由的活动(或“艺术”)。与这两种职业相对应,有两种教育:一种是卑下的或机械的教育,一种是自由的或理智的教育。有些人接受合适的实际训练,培养做事的能力,以及利用机械工具的能力,制造商品,提供个人服务。这种训练,只是使人养成机械的习惯和技能;这种训练的实施只是通过反复练习和勤奋应用,无需唤起思考和培养思维能力。自由教育的目的在于训练智力,正当地运用智力,获得知识。
114、 ◎……一个学生用在任何一门学科上的时间可以有多有少,也可以干脆不学这门课。身体弱的学生可在操场上多花些时间,而算术或地理较差的儿童可以在两个学校的班级里同上这些课,或者甚至可以去低年级,而同一所学校的几百名儿童能够对他们教学计划作同样的变更,而不打乱学校日常的工作秩序。如果一个学生对某一门学科学得特别好,他就能到高一年级的班上学习这门课。如有学生正在对学校失去兴趣,他的大多数功课掉在其他学生的后面,或者他开始谈论要离开学校,学校也不会因他对学校的兴趣减弱而惩罚他,让他掉队越来越远。他的教师会找出他擅长的课程,给他大量的时间钻研这门课程,让他在这门课程方面一路领先,这样他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起来。①
115、 ◎如果我们采用与儿童获得最初经验尽可能相类似的方法来扩大儿童的经验,很显然,我们就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我们都知道,儿童没有进学校以前所学的东西,没有一样不是与他的生活有直接的联系的。他怎样获得这种知识,这个问题为自然的学校教育方法提供了线索。这个答案就是,不是通过阅读书本或倾听关于火或食物性质的说明,而是自己烧了一下或自己吃东西,那就是做些事情。因此,现代的教师说,儿童应当在学校中做些事情。
116、 ◎原子,分子,化学的公式,物理研究中的数学命题,所有这些首先具有知识的价值,但只是间接地有经验的价值。它们代表进行科学研究的工具。和别的工具一样,它们的意义只能通过应用来学习。我们不是看了事物就能了解它们的意义,只能通过它们的工作,把它们作为求得知识的方法的一部分,才能了解它们的意义。
117、 ◎“创造”与“发明”并不是创前人之未创,发前人之未发,创造发明是在方法上,而不是结果上。一种结果可能已经被前人所发现,我不妨用另一种方法重新创造,所以,创造最紧要的是在方法上不刻意模仿别人。我们须要知道,真正的创见是与“真实”相近的,那生活汇中的种种“虚伪”都是模仿来的。依照别人的方法走一遍老路,这是创见最大的敌人,我们要做的,是用自己的方法求得结果。
118、 ◎教育者的责任就在于,从现有经验的范围内,选择那些有希望有可能提出一些新问题的事物,这些新问题能激起新的观察和新的判断的方式,从而扩大未来的经验的范围。教师必须始终坚持不把已经获得的东西当作固定不变的占有物,而是当作一种动力和媒介,用这种动力和媒介去开辟新的领域。
119、 ◎只有心理学家才知道,对于文字的视觉识别其实需要较高的分析和抽象能力,而叫儿童远离他周围丰富的经验材料,去强迫运用未成熟的分析和抽象能力,这恰是故意地剥夺儿童的综合生活,剥夺他与环境的天然联系——二者原本都是他天赋的特权。
120、 ◎常有人以为道德是孤立的,好像与智育无关,这就大错的了。假使学了专门的知识,而没有道德,那么思想虽发达,而品行不发达,这种思想就绝不可能是高尚的思想;有了道德,而没有知识,那么品行再好,而思想跟不上,也一定不是圆满的品行。正是很多人对道德教育有误解,才在学校里不得不设立专门的部门,这种“书生教授”的治校是行不通的。
121、 ◎从地球以及基于地球的生活而来。我们不再有一系列分层的地球,不再有孤立的数字、物理、历史,应该生活在一个所有方面相互统一的世界。
122、 ◎一个人有阅读的能力却没有养成读好书的习惯,或者不能将他读书的才能应用于书本之外,这都不是好事。我们在学习读书时,有可能变成“书虫”,即便读得很多,却不知道社会和处事的发展。所以一个入学习“什么”的问题,是和“怎么”学密切联系的。不幸的是,经验告诉我们:最有效的发展读书技能的方法,并没有养成决定我们的才能应用于何处的态度或习惯。
123、 ◎为什么急于为将来作预备呢?……用传统一般的期望和要求来代替受教育者个人的特殊能力的标准;将原本以个人的优点和缺点为基础的严格而明确的判断,代之以模糊不定的观念,预期青年在遥远的将来的成就。
124、 ◎理想的学校应该有调和新旧社会,使两者打成一片的责任。但是,有什么方法,能使儿童在受教育的时候,一方面保存旧有的教化,一方面还要能适应乃至改造现有的环境呢?这个问题,再具体说,即一个生活于现代社会中的人,应该有什么样的心理态度,以作为民主社会的基础?简单说来,有四点最为重要:公开心(。penmindness)、目的(Purp。siveness)、责任心(Resp。nsibility)和欣赏(Generalappreciati。n)。
125、 ◎儿童生来都有好奇心,非常活泼,所以喜欢摸摸东西,拿拿东西。可以说,他一伸手,就有了行为,而他所摸到的东西,对他会有新的刺激。儿童因此对世界产生新的印象,于是在一施一受、一受一施之间,儿童就与世界产生了新的关系。……儿童做事,无论是对人对事,都要与对象发生关系,这就是儿童的社交性。同情心
126、 ◎我们要提醒自己,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无目的。所以,他们的目的有无穷的变异,随着不同的儿童而不同,随着儿童的生长和教育者经验的增长而变化。即使能以文字表达的最正确的目的,除非我们认识到它们并不是目的,而是给教育者的建议,在他们解放和指导他们所遇到的具体环境的各种力量时,建议他们怎样观察,怎样展望未来和怎样选择,那么这种目的,作为文字,将是有害无益的。
127、 ◎学校很多工作就是制订规则,要求学生照做,甚至在学生做了以后,还不引导他们去发现所用的方法和结果——例如答案——之间的联系。就学生来说,整个事情只是一个把戏和一种奇迹。这种活动本质上是任性的活动,并且要养成任性的习惯。
128、 ◎无论何人,只要他对新观念感觉敏锐,虚心接受,又能集中注意,负责把新观念联系起来,在这种程度上,可以说他有了哲学的倾向。哲学有一个通俗的意义,就是在困难和损失面前保持镇静和忍耐;甚至有人认为哲学就是忍受痛苦而毫无怨言的能力。
129、 ◎假如我们知识欠缺,不明事情的宗旨,那么,就像儿童学习数学上各条定理一样——能逐条背诵,但不知其意,又好像走路必依大道,行车必寻车辙,今天如此,明日如此,日日如此。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种机械的习惯。有句西谚说:“行路之车必有辙,辙内安行无险惧,辙外危行恐翻车”,这话的意思不是叫人要在辙内走,而是叫人思想里不要有这种“辙”。在一条平坦大道上行走,左右可以随便,而如果限于辙内,那人就不自由了,行动也就自然变得机械。
130、 ◎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最高的、最终的目的。
131、 ◎我们送儿童入学,想象中就是要他们系统地学习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职业,但是绝大部分的学校在其教学方法和教科书中,却忽略了这一社会生活的基础。这些学校不是把具体的工作和工作中的人的方面放在中心,相反却强调抽象的东西,结果使工作成为经院式的——非社会化的。工作于是不再与所有从事种种职业的人群发生联系,而成为孤立、自私和个人主义的。
132、 ◎我们时常看到一些人,他们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可是他们这种缺少知识的状况正好成为一种积极的有利的事情。他们至少还保持着朴素的常识和判断力,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运用这些朴素的常识和判断力,使他们具有从已有的经验中来学习的宝贵的能力素养。如果在这一过程中,个人丧失了他自己的灵魂;丧失了对有价值的事物的鉴赏能力和与此有关的事物的评价能力;如果他对于所学过的知识丧失了应用的欲望,并且,最重要的是丧失了从即将出现的未来经验中吸取意义的能力,那么,获得一套规定的有关地理和历史的知识,获得读与写的能力,到底又有什么用途呢?
133、 ◎习惯中,我们总是希望教育是可以精确计量的。但凡是可以计量的东西,都是具体的、特殊的和精确的事物。自然科学可以依此实行,但教育却不行。教育有多少成分是在特殊的技能和智识中呢?人在学习技能和获得智识的过程中,又有自己的欲望、好恶、兴趣,又该如何去计量呢?
134、 ◎理智的个人主义在某些专门的领域还是被人容忍的,例如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等科目以及由这些科学所产生的专门发明。但是,把类似的方法应用于道德以及社会、法律和政治方面的问题,却是被人否定的。在这些问题上,教条还是至高无上的。通过启示、直觉或我们祖先的智慧,众所周知的某些永恒的真理对个人的观察和思索设置不能逾越的限制。……“权威”理论留出了一块神圣的真理领域,这一领域决不能受到信念变化的侵袭。在教育上,重点也许不放在永恒真理上,而是放在书本和教师的权威上,个人的不同意见是被阻止的。
135、 ◎……科学的观察,并不能简单地代替以享乐本身为目的的观察。后者的观察,可以磨练才智,对于书写、绘画、唱歌等等的艺术用途有所裨益,而能变成真正艺术的观察。喜欢看、喜欢听的人就是最好的观察者。
136、 ◎总是有一种危险,正规教学的材料仅仅是学校中的教材,和生活经验的教材脱节。永久的社会利益很可能被忽视。
137、 ◎人生活在一个高度分化的环境中,生活在一个自然和社会世界中;在这里,有无穷多样的因素都需要被考虑到;而且,在这里,生命的维持和目标的成功实现,依赖于把各种各样的因素精巧而又眼光长远地组合起来。文明的每一个进步,每一次进步的社会变革,都增加了起作用的因素的数量,并且增加了使它们之间保持和谐平衡(或者就像我们说的那样,技术上的协同)的难度。
138、 ◎今天的保守派往住在学校中颇具势力,原因何在呢?我们知道学校是一种社会制度,也是社会所借以保存古代思想的机关。社会在一定意义上必须依靠学校来维持它的生命和生活。所以,古人一旦去世后,他的思想、制度就保存在学校中,一代代的后来人,无论做什么,都要适合前人的思想制度,这就是保守派不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学校里,势力特别强大的原因。
139、 ◎教师如何授受知识?第一,授受知识不只是一方的事情,而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事。教师能将知识授于儿童,儿童也能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推广自己的经验,影响教师。第二,儿童固有的好奇心,就如同磁石一样有磁性,可以吸收知识。同时,由于教师不断地教授,这块磁石就可能变成磁铁,使儿童不但能吸收知识,还可以保存下来。一天一天发达起来,儿童吸收的能力越来越强,种种新知识也就越来越多。教育所要做的,就是一定要引导好儿童的好奇心。
140、 ◎只要千篇一律地对待儿童,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教育学。每个儿童都有很强的个性,同样任何科学都必须对本科学的所有材料作出判断。每个学生都必须有机会显露他的真实面目,这样教师就能发现学生在成为一个完全的人的过程中需要干些什么。教师只有熟悉她的每个学生,她才有指望理解儿童,而只有当她理解了儿童,她才能指望去发展任何一种教育方案,使之或者达到科学的标准,或者符合艺术的标准。
141、 ◎未成熟的人为生长而有的特殊适应能力,构成他的可塑性。……它主要是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从经验中保持可以用来对付以后情境中的困难的力量。这就是说,可塑性乃是以从前经验的结果为基础,改变自己行为的力量,就是发展各种倾向的力量。没有这种力量,获得习惯是不可能的。
142、 ◎任何一个教育过程都将从做某件事开始;而且,必要的感知、记忆、想象和判断训练,也将从所做事情的情况和需要出发而生发出来。
143、 ◎众所周知,儿童生活在现在,这不仅是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而且是一件好事。将来只是作为将来,它缺乏紧迫性和可见的形体。为某件事情作预备,如果不知道去预备什么,也不知为什么要预备,这是抛弃已有的力量,而在模糊的机会中寻找动力。第二,在这种情况下,助长了犹豫不决和拖延。所预备的将来非常遥远;在将来变为现实以前要经过很长的时间。
144、 ◎美德不是一种奇迹,而是一种征服;而且,品质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有机体能力的有效成长。
145、 ◎我们希望儿童从他自己心中“发展”出这个或那个事实或真理。我们叫他自己思维,自己创造,而不提供发动并指导思想所必需的任何周围环境的条件。没有一个东西能够从无中发展出来,从粗糙的东西发展出来的只能是粗糙的东西……发展并不是指仅仅从心灵里获得某些东西的意思。它是经验的发展,发展成真正需要的经验。
146、 ◎教育上合乎需要的一切目的和价值,它们自身就是合乎道德的。之所以还有人不懂得这个道理,这是由于狭隘的和说教式的道德观。纪律、自然发展、文化修养、社会效率,这些都是道德的特性——都是教育工作所要促进的一个社会优秀成员的标志。
147、 ◎我认为我们由于给儿童太突然地提供了许多与这种社会生活无关的专门科目,读、写和地理等,而违反了儿童的天性,并且使最好的伦理效果变得困难了。因此,我认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148、 ◎尊重个人自由和人类关系中的礼让和仁慈的原则,最终将使人们确信,这些原则同压制、强迫和暴力的方法相比,会有助于更多的人获得更好的经验。难道不是如此吗?我们相信,互相协商和通过说服而取得信任,比那些另外的办法,能够在任何广阔的范围内提供质量更好的经验,难道这不是我们有所选择的理由吗?
149、 ◎教育上所有新试验的成败只有一个法子可以试出来,这个法子就是检查受过新教育的儿童看他们的生活是否有益于社会。
150、 ◎教学中,儿童往往最怕抽象,以为抽象的东西都是让人厌烦的、捉摸不定的。但所有成熟的科学,从它们的科学史中都可以表明:所有问题都来自于生活中的困难。人们在获得有关“热”的理论之前,早已经知道钻木取火,知道摩擦生热了。正是这种日常经验,后来才引起后来所谓热分子运动的猜想和观念。但这种观念,是将日常观念通过反省得到的,而反省又能被事物的表象所惑。没有一种科学是不需要抽象作用的;所谓抽象,其根本意义是指我们从实际经验所见的情形上升至反省的或理论的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