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生活的心灵禅语句子【503】
1、 怎样看待生活中的可怜可笑可悲可厌可憎可恨之事?佛日:随顺众生心所乐。——《大方广佛华严经》
2、 除非,她找一个对她俯首听命的小丈夫,那样的男人多半阳刚气不足、怯懦、没有主见——通常这样的男人没有担当,一旦遇到重大变故,只会采取逃避的方式。
3、 凡经律论,宜互学习。(唐)百丈怀海禅师《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八众生根机不同,大圣设教亦复非一,不可偏执一法,互相是非。(唐)善无畏《无畏三藏禅要》
4、 就是指人类一定能够战胜自然,这是极大的谬误。实际上,人定胜天的前提是“人定”,人心不安定,世界不和谐,自然界就会以各种灾难表现它的愤怒,而这种愤怒便是一场一场的天灾人难。
5、 从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意思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但由于人类制定了各种制度与规范,使人渐渐丧失了原有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
6、 能力有限不要紧,努力将有限的能力全部发挥出来,利益他 人、利益社会,生命便有意义,人生也不失精彩。
7、 凡夫众生就像照相机:它能记录很多影像,还可以通过调整焦距和闪光灯等方法拍摄远近大小明暗不同的照片,却唯独拍不到它自己——照相机。同样,凡夫能感知地球上的信息,也能研究上至太空下至地壳的现象,却唯独不清楚自己,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更不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究竟实相。
8、 事物本身无所谓好与坏,所谓的好与坏是人们按照自己的观念所定义的。我们所认识的千差万别的外相,都不是事物的本质。而且我们所妄执的善恶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善恶本身没有自性,只不过是我们对待事物的一种差别与执著。
9、 在生活工作中,我们很多人都非常努力,但是结果却不尽人意,其原因 之一,就是不会换位思考。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往往能够带来新鲜的感 觉,带来另一种分析结果,甚至改变自己的思维和判断,让工作、生活变得 简洁充实,充满活力。
10、 凡欲出离生死,先须知苦,苦若不知,不免认苦为乐。即认苦为乐矣,则终莫返,一迷永迷,出离何期?——《紫柏尊者全集》
11、 若自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唐)大珠慧海禅师《顿悟入道要门论》
12、 幸福是可以简单的。理想再大,可以暂时把目标缩小在脚下,通过一回出游,一天的休憩,一课的悟禅,一次公益活动等实现简单的幸福。大起又大落的人,是最明白平平淡淡才是幸福的滋味。当一个人患过一场病后,会减掉心里虚妄,最能释怀放下,会认为只要没有外压,没有内忧,能吃、能睡,健康能动就是幸福。
13、 以有限的人生面对无限的世界,非“言语”所能“道断”;尤其潜心向道者,真正的说法、传道,如果只靠语言、文字,“道”即断了!真道须心会意解、躬身实践,不能徒靠文字或语言来传达。
14、 若是上根众生,忽遇善知识指示,言下领会,更不历于阶级地位,顿悟本性。——《大鉴下二世》
15、 佛本多情,时时惦记着天下苍生。修禅者的心境,是以慈悲之心,普度众生。佛法中的慈,是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而悲则是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二者合称为慈悲。在圣严法师眼里,慈悲是佛法的开端,也是佛法的精髓。
16、 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六祖坛经·疑问品》
17、 无边国土一一中,悉人修行经劫海,以诸愿力能圆满,普贤菩萨一切行。《华严经》卷十一,毗卢遮那品
18、 【天天禅语】佛陀曾经说:“诸佛无法用水洗掉众生的罪业,无法用手取掉众生的痛苦,也无法把自己的觉悟移植给别人,只是指明正确的真理,才能令人获得解脱。”如果我们想要清净罪业、远离痛苦、证得觉悟以及获得解脱的话,唯一的方法,就是依靠佛教的真理。
19、 不杀害生命,不欺蒙众生,只愿利益有情。轮回中的一切芸芸众生,皆是往昔曾做过我们的大恩父母。
20、 用功夫不要追求奇特,不要想在现成茶饭之外,再去找什么特殊的风味,没有那个东西。
21、 自护时即是护他,他自护时亦是护己。……不恐怖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护他自护。《杂阿含》卷二十四,第619经
22、 如果该忍处不忍,后果不堪设想。其实,忍辱是为了负重,假如能以一时的牺牲换取回旋的余地,峰回路转之下柳暗花明,方能于困境之中走出新路、开拓新天地。
23、 因为有痴,不能洞悉宇宙自然的真相,不能认清人生幸福的真谛,难免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产生错误的认知,到头来头脑中必然装满偏见执念。
24、 婚姻法则:遮遮掩掩过一生,坦坦荡荡过三天。康熙皇帝曾说过一句话:不聋不瞎,不配当家。一个好的婚姻存在于“盲妻子”和“聋丈夫”之间!
25、 禅悟生命,生命的意义其实只在与过程,而不是结果,因为生命的所有结果都是一样。
26、 一切属他,则名为苦;一切由己,自在安乐。《大般涅槃经》卷十,一切大众问品
27、 佛长久地望着,那眉目里有分明能看到的悲怜。留下吧,不要再贪恋红尘。留下皈依佛门,诵经听禅。弹指间,一片菩提叶飘落在我的面前。叶上有隐约流动的色彩。我拾取了一份前世的记忆,拿在手里细细的端详着。前世,那人将你的痴心如灰尘般轻轻掸落。
28、 做一个自由、乐观的人。一味抱怨的悲观者,看到的总是灰暗的一面,即便到春天的花园里,他看到的也只是折断的残枝,墙角的垃圾;而乐观者看到的却是姹紫嫣红的鲜花,飞舞的蝴蝶,自然,他的眼里到处都是春天。
29、 好名声不用拒绝,虚名也不要留恋。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的名声越来越好,以此去影响他人,造福他人,而不是戴着虚伪的面具,沉浸在有名无实的自我满足之中。
30、 由闻思所得的万千智慧,不及由修证所生之一刹那智慧来得殊胜。(宋)冈波巴《宝鬘集》
31、 茶有浓淡,有冷暖,亦有悲欢,用一颗出离的心品茶,便可以从容地享受飞云过天、绿水无波的静美;品茶是修心,在无尘的净水中彻悟禅意,饮下一壶人生的禅茶,在一滴水中,在一朵花间,在婆娑的世界里找到最初的自己。
32、 “红灯的爱”,是不合乎伦理道德、不合乎规律,不为社会所认同的爱。例如,没有获得对方同意,用各种手段一相情愿地追求,甚至逼迫对方顺从。这种红灯的爱,还有重婚、骗婚等行为,因为违反了法律,前途必定充满危险。
33、 真正的妙法是:以智慧流露出来的方法;真正的慈悲是:以智慧的力量去推动济世志业的心愿。
34、 为欲护持法故,乃至自舍身命,勤行精进,摧破九十六种外道,及诸魔民憎嫉佛法者;佛弟子中或有邪行诡异佛法,如是之人如法摧破,名为护持法。(古印度)龙树《十住眦婆沙论》卷七
35、 身外之物如“火”。天寒地冻时,近火虽可取暖,但太靠近却很危险;若看不开、放不下,犹如手拿烧红热铁,必然被烫伤。世间名利又好比白雪,看起来很美,喝起来也很清凉,但握久了手也会冻伤。
36、 可言不可行,不若勿言;可行不可言,不若勿行;发言必虑其所终,立行必稽其所蔽。(宋)白云守端禅师(《禅林宝训》卷一)
37、 忍字心上一把刀。能忍,就能纳受人间一切的缺点——对任何人没有一点怨恨,做任何事也没有一个难字。
38、 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梵网经》卷下
39、 生问:“佛是没?”师日:“佛是觉。觉有三种:一自觉,二觉他,三觉满。离心名自觉,离色名觉他,心色俱离名觉满。满者谓一念离,一切离,无离无不离。”——《大乘无生方便门》
40、 【佛语禅心】父母是通过大爱将天道的信息、能量和智慧传达给子女,子女要实现与天道相通,只有一个途径,就是孝道。通过孝道来接纳、回报父母的爱,然后才能把父母之爱转化为天道之助。如果这个基本问题悟通了,就容易理解如何处理家庭亲情、社会仁爱等关系了。
41、 学佛是尽本分,在什么岗位就做什么事,不要将人间事想得太渺茫,而忽略了自己身处在人间。宁静最美,安定最乐。这是习禅、修心、养性,最美好、怡悦且崇高的境界。
42、 人生在世,假如过分地执着,无止境的欲望就会使人迷失本性。虽然我 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也失去了最为宝贵的自家宝藏。于 是,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像一只只木偶,被那只无形的手所摆布。好比空 中的烟云尘埃,幻成种种形象,都是有形无物,变灭极快。
43、 生活中的许多苦难,我们要学会承受,学会担当,学会在泪水中直立自己的灵魂。生活从来都是波澜起伏的,命运从来都是峰回路转的,因为有了曲折和故事,我们的生命才会精彩。
44、 世上的事看似与我们有关,其实并无关系。我们活着或者死 去,关注或者无动于衷,那些事该发生还照样发生,不会因为我们 而改变。人生就是参加一场注定要散场的party,我们表演或者不表 演,它都不过是一场party,主角永远不是我们。
45、 山羊被杀因作声,飞蛾投火由火色。水鱼悬钩为吞饵,世人趋死以境牵。——《佛夺行集经》
46、 不自爱的人不会爱他人,博爱一定从自爱出发。自爱不同于 自私,自私仅为一己之私,自爱则是一种对爱的培养,真正的爱本质 上是无私的。
47、 见本性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话会典教,凭何所及?-《达摩大师血脉论》
48、 就这样一簇秋光里的野花,是不是已足以让你心动?会不会 给你穿越的冲动?很多年前,老屋附近的水塘边少年眼里的梦,是不 是已经和岁月一起永恒?
49、 舍弃不是失掉幸福,而是成就完美;经过淘洗的完美。人生不能追求绝对的完美,但我们可以追求经过舍弃的完美。就像背上包袱太多,我们需舍弃一些轻松上路一样。佛语蕴含着无限禅机,人亦是灵性的生物,偶然拾得一句,便能参透半个人生。
50、 不做任何坏事,培养所有的善行,清净自己的心念,这是佛陀的教诲。——《佛陀的格言》
51、 很多人只懂得为错过的太阳流泪,却眼睁睁地看着群星从眼前消失,最后,一切都成云烟。如果总是背着沉重的怀旧包袱,为逝去的流年感伤不已,就只会白白耗费眼前的大好时光,也就等于放弃了现在和未来。抛开过去,让一切在今天全部归零,我们才能整装待发,快乐出行。
52、 叶子和树木、果实是一个整体,花儿从来不会因为谢了而像林黛玉那样哭哭啼啼,而是庆祝,因为它们已经在迎接果实。果实是花儿的另一种能量层次。生态平衡的根本,在于每一个物种都无法独立存在。你可以不喜欢蚊子,但是,青蛙依靠它们而生存!生态链告诉人们,一切都不可被分割。
53、 找不到风水师,可找一个当下运气很好的朋友帮你看风水,虽然他不专业,但因他当下运旺气旺,受他自身磁场感召,很容易就会找到一个和他自身能量对等让他顺眼的好风水,如春天出门到处春意盎然很容易看到花开一样,概率极高。人阳气旺时看到的只能是春天和笑脸,反之气弱时撞到的只能是鬼!
54、 偶尔会暗生一种没来由的愁绪,虽然很淡,停留的时间也不 会太久,去有极强的冲击力,仿佛被一种无形的波涛推搡,我就是一 粒无助的海贝。此刻,我的眼前会呈现宁静孤寂的海滩,旷远无边的 苍穹,若隐若现的前世。在广袤的时空中,我们都是漂泊的旅人,内 心深处都暗藏着一支我们不知道的怀乡曲。
55、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人冤枉、误解,然而很少有人能够忍耐再 忍耐,不是心平气和对待,而是拼命地辩解,甚至发生争执。这样不但不 能消除误会,反而会加深误会,激化矛盾。这时候,我们要学会忍,不能 忍也要忍。小忍成仁,大忍成佛。刘邦就是因为能忍,最终成就大业。
56、 为善福随,履恶祸追,响之应声,善恶如音。非天龙鬼神所为,非先灵所为,造之者心,成身口矣。《佛说自爱经》
57、 如是比丘以戒为头,若头断已,失诸善法,于此佛法,谓之为死。(古印度)优波底沙《解脱道论》卷一
58、 有些奇迹会不期而遇地发生在你身上,你或许感到意外,甚 至觉得悴不及防。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倘若世上真有奇迹,奇迹就注 定要发生,发生在你身上也是一种注定。造化早已安排的事情,不会 事先告诉你,要不然,奇迹就变得稀松平常了。
59、 执著于自我而生活,自己撒下了痛苦的种子,妄想不断地扩大,终至背负不了的苦恼。这正是作茧自缚的痛苦。——梅原谛愚禅师
60、 慈者即是众生佛性。……慈即大空,大空即慈。慈即如来。《大般涅槃经》卷十五,梵行品
61、 佛法功夫,一日要见一日精进。若因因循循,纵过了百劫千生,也不得有成功的日子。——《禅宗直指》
62、 平常运势好,经常想什么就得什么的人,属于有实力有福报之人,很多事情由自身能量感召而心想事成。对外没有太多需求,来去相对自如,上不求人,下不欺生,于人于己都比较心平气和。
63、 人类学佛,只是依于人的立场,善用人的特性,不碍人间正行,而趋向于佛性的完成。(当代)印顺《妙云集·佛在人间》
64、 佛教追求的是“物我两忘”,认为人人具有佛性但却成不了佛的主要原 因就是执着于“我”,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自我的观念太重。现实社会中, 虽然不至于忘了“我”,但至少该淡化“我”,不要事事以“我”为中心, 也不要执着于“物”,这个“物”就是功名利禄。
65、 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杂阿含经》卷十二,第296经
66、 诚实、公正、坚定、慷慨。诚实、自制、慷慨、忍耐。《经集》第一品,第十章《林主夜叉经》
67、 世谛者,即第一义谛。二谛义者,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不生亦不灭。《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佛母品
68、 愿一切众生财宝丰足,无所乏少。愿一切众生具足一切安隐快乐。《华严经》卷二十九,十回向品
69、 具有上品之信心者,会得到三宝之上等的悲悯与加持;具有中品之信心者,会得到三宝之中等的悲悯与加持;具有下品之信心者,会得到三宝之下等的悲悯与加持;根本没有信心之人,得不到三宝之丝毫的悲悯与加持。
70、 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不人我是非,即大忍辱。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71、 我们谁也不是绝对独立的个体,难免与周遭发生千丝万缕的 联系。我们的善良有益他人,我们的恶行伤害他人,我们一举手一投 足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是给他人正面的微风,还是给他人负面的黑 影,值得我们三思,因为他人同样也会对我们发生影响。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即使在微博世界也一样。
72、 觅心了不可得。(北齐)慧可禅师(《景德传灯录》卷三)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一切俱时现,心境界亦然。《楞伽经》卷二
73、 【佛学大师经典语录】将一份善意珍藏于心,为身边的人送上祝福怎样让内心充满阳光?佛日: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大方广佛华严经》
74、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圆觉经》卷上
75、 凡事均不可一味地接受,也不可一味地拒绝。要看事情的性 质,还要看当时所处的环境气氛,该接受的不能拒绝,该拒绝的决不 接受。人在学会接受的同时,也要学会拒绝,并要在接受和拒绝之间 学会把握合适的度。这个度很不好把握,既需要足够的悟性,又需要 足够的信心和勇气。
76、 造化真是神奇,连一块石头都要精雕细琢。从形态到精神, 从味道到气息,一块石头有一块石头的不同。自然有我们无法企及的 想象力和智慧。人世间的一切均被造化预设,你必须到自然中去,用 心灵与之对接。唯灵魂与自然合韵,才能拥有和谐幸福的人生,才会 拥有高质量的生命。
77、 我们如果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心,驾驭好自己的欲望,不贪婪、不觊觎,做到寡欲无求,“役物而不为物役”,自然能够知足常乐、随遇而安。
78、 活生生的往生(注),当下即是净土。(注:死在宗教上来说,为新生命的再启发;是舍掉旧的、更换新的,走向更好的天地,故日“往生”。)
79、 田宅众生有,贤妻第一伴,饮食已存命,业为众生依。《杂阿含经》卷三十六,第1005经
80、 已不记得从何时起一开始相信所谓的缘,是走过禅林时无意中瞥见那一朵青莲,还是不经意间铭记你跪坐佛前诵经的安然。
81、 感恩是一种善行,我们要感恩一切善待自己的人,感恩世间万物,并且要知恩图报。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大智慧。
82、 多数人正在从事自己既不热爱也不打算认真干好的事,但仍然凭着忍耐力、责任感和天生的勤劳坚持着,这很可敬,也很可悲。值得热爱的工作很多,总可找到一样;找不到的原因,只是没有理解工作的意义。
83、 人多迷于寻找奇迹,因而停滞不进;时间再多,路再长,也了无用处,终无昕得。——证严法师
84、 小学最大的责任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小学 生学会了做人自然就有了学习的渴望和自觉性,向懂得如何做人的小 学生传授知识事半功倍。这样的小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再是书 袋,而是有精神有灵魂的人。这样的小学生被知识武装起来之后,才 会真正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85、 一念慈悲即是天堂,一念恶心即陷地狱;心存善念,即是福源。多行善事,必得善缘,怀慈悲行善,人安心安。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恶人虽能一时得志,但罪恶会陪伴他的一生,还要受到自己良心的责罚和别人的责罚,这便是恶报。
86、 邂逅一帘清幽的云梦,聆听一朵花的禅语,了悟人生本源。花开有情,花落无意,只因花开花谢自在禅理之中,宛如红尘一梦,两难相续。
87、 佛语云:“嗔心暴烈,不发则已,发则虽尽反以前所为,亦不暇顾 及。”明代高僧憨山老人开示说:“念佛即是参禅,更无二法。即念佛时, 须先将自己胸中一切烦恼妄想、贪嗔痴爱,种种杂乱念头一齐放下。放到 无可放处,单单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历历分明。”
88、 未来现在诸众生等,临命终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一辟支佛名,不问有罪无罪,悉得解脱。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大小,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
89、 回顾文字可载的几千年历史,人类经历过战争、贫穷、瘟疫及无数的自然灾害,但却没有像现在这样,在大多数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物质高度丰盛,科技超前发达的情况下,人类的内心却无比的恐慌与忐忑。
90、 做好丈夫的秘诀:吃饭要回家,身边少带钱,出门成双对,出门有去处。做好太太的秘诀:温言慰辛劳,饮食有妙味,家庭像乐园,凡事要报告。《星云大师讲演集》(四)
91、 能受委屈,能受冤枉,能受挫折,能受侮辱,然后才能受荣耀。(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92、 世人皆爱金钱、爱情、名位、权力、物质等等,但我们不能一概否定,一概要世人发出离心,放弃人间。我们应适当地引导大众的正思,来过合理的经济生活、正义的政治生活、服务的社会生活、慈悲的道德生活、尊重的伦理生活、净化的感情生活。《星云大师讲演集》(四),第122页
93、 救人最好是救他的心。你要救他的心,把他的颠倒心变成安祥心,你就彻底地救了他。——耕云先生
94、 学会包容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且对赢得友谊、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 满,乃至事业成功都是必要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对谁,都要有 一颗包容的爱心。
95、 当今世界比过去更苦难!看人心就能看出世界的灾难,这是天人感应!当下流行什么风靡什么就昭示预言着什么,如“老鼠爱大米”
96、 关于生死之事,完全不必要担心,该来的终归会来,不会来的追也追不到。关于活着的事,也不用计较得太多,保持纯善的心,宽以待人,生活自然处处是好风光,天天是好心情。
97、 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轻垢罪。《梵网经》卷下
98、 友贤择善居,常先为福德,敕身从真正,是为最吉祥。《法句经》卷下,吉祥品
99、 佛教提倡“愿”、“力”并行,若仅是空口谈愿,却不以实际行动表现,永远都无法满“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