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资料库

小鱼资料库 > 美文 > 经典名言 >

佛语禅心的句子,每个人都应该看看!

1、 又云:“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 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 此余数十年阅历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 一善策,能转弯早耳。”

2、 无为法中,戒无持犯,亦无大小,无有心王及心所法,无苦无乐。如是法界,自性无垢,无上中下差别之相。《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八,观心品

 

3、 智与愚,无有极处,智者只是相对的智者,愚人只是相对的愚人。假设一定要给个定义的话,可以这么说:愚蠢是自以为已经足够聪明,智慧是认识到了自己的浅薄。

4、 德国的格里特说:“应当教给思考方法,而不是教给思考好了的事。”我们所能看到和读到的固然都是事实,但并不一定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关键不在你做了多久,重要的是是否有进步。明确判断才曩正心的根本。

5、 譬如钻二木,风吹生彼火,火生刹那间,而复烧二木。正观亦如是,能生于慧根,生彼一刹那,还复烧正观。《大宝积经》卷八十八,摩诃迦叶会

6、  自夸自大之人,其结果小则害人害己,大则危邦误国。因此,为人切不可 狂妄自大。做人,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7、 佛与众生是没有差别的,每个人生来就是佛,只是很多人沉沦于俗世,不能自拔,所以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因此每个人都不必妄自菲薄,只要你愿意,愿意舍弃一切去修行,你一样能够修成正果。

8、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遍于一切宇宙与生命的真理,称为尽所有智;超越一切宇宙与生命的真理,称为如所有智。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是佛教的唯一真理。尽所有智,是真理的广的角度而言,犹如辽阔的海面;如所有智,是真理的深的角度而说,仿佛深广的海底。虽然深广的不同,但究竟是一体。

9、 凡夫心常常贪无厌足,财产多,还要更多;权势大,还要更大。既有娇妻,还想拥有美妾;先生好,还希望他百依百顺;孩子乖,还要他样样得第一,以光耀门楣。永远都在名利、物欲、爱情、亲情……无止境的追求中——多欲多求,以致苦不堪言!甚至引发犯罪心念,造成犯罪行为。

10、 【天天禅语】在轮回的大牢狱里,很少人拥有出离的勇气;在生死的大苦海里,更少人拥有解脱的智慧。

11、 生命的长度,就在一呼一吸之间。生死也在分秒间。时间就是我们的生命。只有这样认识生命,才是真正保证了生命的精髓;才能精进不懈,勉励自己为生命留下历史,为社会留下贡献。

12、 时刻保持年轻的心态,即使冬天万木凋零,也依然能够看到满眼的青翠,生命之树便会常青。

13、 有人虽念佛,心却不满足,不满足就是没得到。假设满分一百分,不满足不是九十分、八十分,而是零分。名号功德尽虚空遍法界,有什么容器比名号更大呢?故只要得到,必然满足。《往生论》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14、  譬如我们对很多天象不了解,但这并不影响想象的翅膀划过它们。万 物的呈现各不相同,因缘聚散的过程千差万别,但遵循的可能都是一 个道,我们只对道用心就是够了。

15、 遍于一切宇宙与生命的真理,称为尽所有智;超越一切宇宙与生命的真理,称为如所有智。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是佛教的唯一真理。尽所有智,是真理的广的角度而言,犹如辽阔的海面;如所有智,是真理的深的角度而说,仿佛深广的海底。虽然深广的不同,但究竟是一体。

16、 水很谦卑,它总是向下流动,可它却流成了江河湖海;山很谦卑,它总是沉默寂静,可它却在无言中耸立成一道风景;春很谦卑,它总是在凌厉的冬后悄然而至,可它却温暖了生命;秋很谦卑,它总是在喧闹的夏后静静到来,可它却带来了收获。总之,保持一颗谦卑的心,生命就有了一种无法言传的尊严和价值。

17、 道心亦即理性。欲念如果扩张下去,就会埋没理性;理性如能发扬起来,就可以制止欲心。

18、 一个女人要是不幸聪明到什么都懂,那就必须同时懂得怎么伪装成什么都不懂。否则,只能痛苦烦恼一生!女人快乐的法宝就是简单,尤其是让那个爱你的男人觉得你很简单,是永远需要依赖他的!

19、 一个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就需心境离尘嚣远一点,离自然近一点。因为拥有全部并非就能快乐。有了快乐的心情,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是美好的。

20、 慈悲的本意,既是如此,是因为你所给予,既是你的收获,而你是唯一真正收获的。

21、 若贪瞋痴,若法界智,无有少法而可得者。《大宝积经》卷八十三,无尽藏菩萨会

22、 如果你想让父母欢喜,就应该使家庭与睦,家庭与睦是孝顺父母的最佳方式;如果你希望高僧大德长久住世,就应该与师兄团结,师兄团结是供养上师们的最好礼物;如果你想得到诸佛菩萨的庇护,就应该以真诚待人、关爱生命,真诚待人与关爱生命是令诸佛菩萨欢喜的最殊胜途径。愿佛菩萨保佑如母一切有情众生。

23、 慈悲是学佛的最高境界,慈悲是在为我们积福。慈悲的心是世界上最宽大的心,它没有仇恨、没有暴力、没有斤斤计较、没有妒忌和羡慕……它可以让我们处处受到人们的尊敬,让我们的人生不再充满痛苦。

24、 譬如一切种子皆依地生,建立增长,若地坏者,彼亦随坏。如是,过恒沙等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一切皆依无明住地生、建立增长,若无明住地断者,过恒沙等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皆亦随断。《胜鬘经》

25、 【天天禅语】因为过于追逐此生的名利,所以往往忽略了修行,于是对死亡既没有作好任何准备,对来生也毫无把握正确的方向。

26、 禅也是这样,只有心向往之,体力行之,终得悟之,才能品尝出其中滋味。然而,修禅之人悟性不同,所能到达的境界也会不同,所以修持禅法既需要个人的努力,有时候也离不开他人的点化,不得已还得借助语言来阐释什么是“禅”。

27、 一粒沙里藏着一个世界,一滴水里折射出一片海洋,一件细微的东西里隐藏着博大的道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里隐藏着大智慧。只要你的慧眼足够明亮,坐观一尘一滴,便足以洞察宇宙人生的真谛。

28、  挑刺我们会,怎么将刺拔出来我们不会;推墙我们自告奋 勇,怎么砌出一堵新墙我们束手无策。看花容易绣花难这句话大家可 能都知道,看花容易绣花难这个理许多人却不懂。放眼当今社会,处 处都是赵括、马谡,却戴着眼镜也找不出半个韩信萧何。

29、 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人要有一种无我的态度,意识 中没有你,没有我,没有众生,没有想长寿这个念头,这样就没有烦恼 生成。

30、 无所拥护,名为大舍;若不见我、法相、己身,见一切法平等无二,是名大舍。《大般涅槃经》卷十五,梵行品

31、 钱财本是身外物,身外之物当然就有聚散的时候;因此,有钱时不必得意,没钱时也不必悲哀。

32、 心明才能眼亮。如果方向搞错,甚至犯了南辕北辙的错误,就会劳而无功。不论干什么,都要开动脑筋抓住关键,掌握正确的方法,仅仅不怕苦、不怕累是不够的。

33、 大山不向我走来,我向大山走过去!主动靠近智者及其环境,见贤思齐,潜移默化,是改变自己走向成功的最佳捷径,一旦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你想不成功都不可以。

34、 世间学问,义理浅,头绪多,故似易反难。出世学问,义理浅,线索一,故虽难仍易,线索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三

35、 只有随顺因缘的人,才是自由自在的人。只有懂得随顺因缘,才会真正地善待自我。不懂得随顺因缘,就是在自己折磨自己。

36、  分享是一种很好的布施 与人分享,是谓大心;不图回报的分享,收获到的将是不可预知的。

37、 【佛心禅语】 忍需要理智,更需要肚量。世上没有不能忍之事,只有不想忍之事。

38、  孔子很欣赏仲由的孝顺德行,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 死后思念哪!”

39、 人海茫茫,人际关系错综复杂,许多非原则的事情不必过分纠缠计较。凡事都去认个真、较个劲就会得罪人,就会给自己多设置一条障碍、多添加一道樊篱。所以,认真需要去仔细权衡。鸡毛蒜皮的繁琐无须认真,无关大局的枝节无须认真,剑拔弩张的僵持则更不能认真。

40、 夫瞋恚者,速能损害百千万劫所集善根。是故我当被忍辱铠,摧忿恚军。《菩萨藏经》

41、 真实义者,微妙寂静,足涅槃因。言说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大慧,真实义者,从多闻者得。大慧,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楞伽经》卷四

42、 和谐自他关系,就是要用佛法的智慧,处理好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团队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宗教关系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

43、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这世界速度太快,灵魂跟不上来,想等等它都做 不到!

44、 【天天禅语】从古至今,凡夫俗子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追求金银财宝与名闻利养,最终却没有一个人是满足于荣华富贵而死亡的。因为心的力量是无限的,欲望也是没有限制的,因此对于物质的贪欲是永远不可能满足的。

45、  公主嫁平民,王子娶灰姑娘,或可传一时佳话,但不一定能 获得幸福。既嫁平民,公主不仅要有平民意识,而且一定要忘却公主 身份,否则无法和丈夫平等,甚至有意无意造成与丈夫的主仆关系。

46、 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能度众生。是诸菩萨欲度众生,诸余三昧无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灭诸罪者。(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三十一若人专念阿弥陀,号日无上深妙禅,至心想像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大集经》卷一,贤护分

47、 佛经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假设作恶者能翻然醒悟,从此改邪归正,“后必得道”,成为一个真正的善人。

48、 我们的身体在劳碌,但心地依旧清净,一尘不染,这就是定力。"随其心境,则佛土净。"清净心生智慧,纯善的心生福德,福里就有寿。纯净的心,智慧圆满,纯善的行为,福德圆满。高度智慧从禅定中来,所以佛法的修学是修定。在净土法门就是修清净心。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修清净心的方法。

49、  世界上如果缺少了信任,这样的世界如同伸手不见五指的黑 夜,所有的人都不敢轻易迈出脚步,因为不知道前面究竟是天堂还是 地狱。人世间如果没有了爱,这样的人世仿佛宇宙中流浪的孤星,永 远没有可以停靠的港湾。

50、 听话、说话要完整,不要只拣前一句、后一句,合起来刚好尖尖的刺进人心,创伤也就不可弥补。

51、 佛日千光恒照世,利益群生度有缘,无缘不睹佛慈光,犹如盲者无所见。《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报恩品譬人吞服少金刚,终竟不消要当出,供养十力诸功德,灭惑必至金刚智。如干草积等须弥,投芥子火必烧尽,供养诸佛少功德,必断烦恼至涅槃。《华严经》卷五十二,如来出现品

52、 世间之美好皆因相信感召而来,尤其奇迹的到来,更是相信的产物。相信即相应。相信是一种能量!当我们的能量还未达到和某一个人某一个事物相同频率,不能相应时,告诉你一个诀窍:回归零态,回归婴儿!只需静下心来什么都不用去想,放下所有的经验还有得失,全然的相应就够了,就这么简单!相信即天堂。

53、 佛陀、正法与僧宝,此三外之归依境….上师、本尊与空行,此三内之归依境….气、脉、明点三精要,此三归依密境也……显现、空寂与无别,此三了义归依境….若欲脱离无边苦,应以身心作归依,全体交付三宝尊!《密勒日巴大师歌集》

54、 如果只是自私地考虑自己,从来不管他人,虽然自认为是利己了,但其实受损的也是自己。因为我们也是别人眼中的“他人”,如果人人都不管“他人”而只顾自己,那么我们自己就成了人人都不管的“他人”,自己就无从得利。

55、 不要把能说话的嘴巴,用在搬弄是非、造口业;也不要把能行动的身体,用在吃喝玩乐、耽恋物欲。

56、 从禅宗来看:人性本来就具备佛性,只缘执迷于世俗观念,沉陷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的虚假,真如本性便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佛学讲“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陀”,而真正达到觉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就是顺应自然之意。

57、 痛有两个词:一个是痛快,另一个是痛苦。面对痛苦时,要“痛快”,也就是视“痛”为“劫”。“痛”去“劫”消,则病痛反能带来“劫后归来”之快。

58、  枝条在风中摇曳,百鸟在树丛歌唱,美丽晨光在大地上尽情 地将水彩泼洒。生命在这一刻变得丰盈,人生在这一刻变得明亮,灵 魂在这一刻得以安然,肉身在这一刻特别畅达。有一种清澈荡漾心 底,有一种欢愉袅然升起。朋友,迈开脚步吧,你的峰峦峡谷在等 候,展开翅膀吧,你的天空大海在期待。

59、 做人其实不需要有复杂的思想,凡事要随缘,不要攀缘,境来不拒,境 去不留。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清心寡欲就会轻松自在;只要随遇而安就 能自得其乐;只要放下就能解脱。放下是一种选择、一种智慧、一种明白, 亦是一种结局。

60、 当你真正开始爱自己,你才懂得,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人,是多么的无礼。当你开始爱自己,你就会知道任何发生在身边的事情,都是对我成长的邀请。

61、 山羊被杀因作声,飞蛾投火由火色。水鱼悬钩为吞饵,世人趋死以境牵。——《佛夺行集经》

62、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不伤害众生,就是断恶;能利益众生,就是行善。小乘行者注重断恶,大乘行者重视行善。出离心,是断恶的起点;菩提心,是行善的动力。证悟空性,是大小乘的共同趋向。为个人的解脱而修证无我,是小乘佛法的解脱之道;为普度众生而证得佛果,是大乘佛法的菩提大道。

63、 补血养颜四物汤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各15克。在所有药材里先加入适量的酒,再加水煎煮即可,早晚空腹饮用。注意:药材煮过之后最好不要放置隔夜再煮。功效:补血调血,不仅能改善面色苍白、肌肤粗糙,还能使发质变得润泽。(by:禅一)此方需辨证使用,非所有体质适合。

64、  万众瞩目的背后是攀登的艰辛,是汗水和眼泪。不必羡慕别 人的成功,重要的是看自己有没有真正地努力。假如努力到极致也不 能成功,那就赶紧调整方向,也许你的天赋在别处。爬山我不行,涉 水可能正是我的专长。

65、  在生活中,我们放不下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承担了许多不快与烦 恼,甚至觉得生命是如此沉重。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但却没有 人真正了解什么是快乐。因为我们虽然每天都在追逐着快乐,可又总放不 下自己心中的重负,如名利、金钱、权势等。

66、 不是惭愧、感恩念佛能往生,而是念佛必生,因而生起惭愧、感恩等。但凡夫心生灭不定,或时惭愧、欢喜,感动至深,或时这一切皆烟消云散,无惭愧,无欢喜,所以还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的好。

67、 曰:“如何是道吾境?”师日:“溪花含玉露,庭果落金台。”——《道吾契诠禅师》

68、 (五)正归依或多自归,山川树神,庙立图像,祭祀求福。自归如是,非吉非上,彼不能来,度我众苦。如有自归,佛、法、圣众,道德四谛,必见正慧。自归三尊,最吉最上,唯独有是,度一切苦。《法句经》卷下,述佛品

69、 【做人】要受教,受气,受苦;【修身】要改言,改性,改心;【做事】要敢做,敢说,敢当;【学习】要思想,思考,思虑;【为官】要知清,知勤,知慎;,【学儒】要立智,立仁,立勇;【参禅】要灭贪,灭嗔,灭痴;【明道】要养精,养气,养神;【处事】要与气,与睦,与谐。

70、 不以见形相,知人之善恶,不应暂相见,而与同心志。有现身口密,俗心不敛摄,犹如鐍石、铜,涂以真金色。《杂阿含经》卷四十二,第1148经

71、 菩萨求佛道,应当学一切法,得一切智慧,所谓声闻、辟支佛、佛智慧。(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十八

72、 闲捧诗书与墨欢,字字馨香结墨缘。我羡慕老子的心中无为便是道的洒脱自然;喜爱汪国真的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的人生豪迈;伤感雪小禅的风瘦,雨瘦,梅瘦,相思也瘦的禅静之美;怀念徐志摩的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美妙意境;痴迷琼瑶的烟雨朦胧,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的凄美爱情。

73、 当我们懂得知足时,一切贪婪和苦闷自然消退;当我们知道布施和跟别人分享时,自己也觉得丰足。——郑石岩

74、 “一半一半”的世界:缺憾是特意留下来的,当你感到缺憾,就意味着你体验到了人生五味,拥有了完整的生活体验。

75、 人最大的消耗,不是来自智力或体力的透支,也不是来自跟大自然或者同类的争斗,而是自己对自己的战争。因为在这场战争中,“敌我双方”的战士、弹药甚至战术,都是这个人自己提供的。所以没有任何人可以支撑下去。

76、 【天天禅语】有慈悲心,就是佛心;有爱心、毅力,投入为人群付出,是菩萨心也是菩萨行。

77、 【领袖人物】 如果你能为他人的利益而站起来呼吁,如果你能把握机遇,如果你能 保持健康的身体,并且具有超人的智慧、超人的胆量,你就可能是一位领 袖型的人物。

78、 只有在造作、是非、取舍、断常、凡圣等一切对立面完全统一了之后所显示的无分别智,才是平常心。

79、 问:“诸圣收光归源后如何?”师日:“三声猿屡断,万里客愁听。”——《仙宗契符禅师》

80、  纵观古今中外,凡是有很大成就的人,哪一个不懂得人情世故?哪一 个不懂得众人划桨开大船的道理?哪个人的周围没有“贵人”帮忙?所以 说:“施恩于人就等于把恩惠存进了银行,急需时再取出来。”

81、 时光浅白,听风数雨的日子,我用一研素墨,绘一曲云水禅心,在岁月的平仄中,体味时光的冷暖。

82、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有感恩的心,都自觉地感恩,我们的心态会非常之平和。这有利于我们心胸的开朗、烦恼的淡化、人我是非的消除。

83、 法身体遍诸众生,万德凝然性常住。不生不灭无来去,不一不异非常断,法界遍满如虚空,一切如来共修证。有为无为诸功德,依止法身常清净。《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报恩品

84、 佛告比丘: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诸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杂阿含经》卷十七,第473经

85、 一一尘中有,十方三世法。一一尘中有,无量种佛刹。《华严经》卷四十九,普贤行品

86、 众生由于内心的污染而污染,众生透过内心的净化而净化。南传《相应部》Ⅲ,151,P.D.S版

87、 一般人常误以为“打坐”才是禅,其实禅修打坐,目的是要修得心净、意诚、气静。禅、静、诚三者不能分离。

88、 能知所知法,唯依心妄计,若了所知无,能知即非有。《大乘密严经》卷上,妙身生品

89、 爱之难不在绚烂,而在平淡由心而生的爱才能对抗岁月的波折,才能让彼此在平淡的流年里相知相守,不离不弃。

90、 宁尽未来受无间苦,终不发起一念瞋心,于一蚊一蚁微细众生起恼害想。“四十华严”卷十二

91、  英雄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和平年代,铺在路上他就是路, 砌在墙上他就是墙,不求闻达,甘于奉献。而一旦有外敌人侵,他坚 硬的特质便展露无疑,瞬间化身战场利器,冲锋陷阵,勇猛无匹。

92、 一条路走到黑不是最好的选择,不是每一份坚持都有价值。人生需要取舍、需要迂回、需要变通,因为在我们生存的世界,没有绝对的结果,只有必然存在的放弃;没有绝对的执著,只有随缘的意外。

93、 人之“心思”如镜。欲求得智慧、明辨事理,必须远离人我是非烦恼,此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94、 对修行不负责的人分两种。一种是,到处皈依,从不修行;另一种是,从不皈依,到处学佛。

95、 拥一份禅心,拥一份懂得,在漫漫人生中领悟生命的真谛。一切过往都是一个过程,重要的是心的感受,捏花浅笑,把生命里的不如意挥洒在时空里,慢慢飘散,留住美好的一切,就像落叶意味着来年的重生,浅秋意浓,舒展着静谧而醇香的韵味。

96、  人要怎样活着?第一,要为自己的家人活;第二,要为自己 的亲朋好友活;第三,才是为自己活。一个人要是仅仅为自己活,活 着的意义又在哪里呢?一个人如果为了自己活着,却不让别人好好 活,就不仅毫无意义,而且十分有害。实际上,一个人格完整的人还 应为社会活,为世界众生活。

97、 有些人像是刻在石上的字,易怒而且怒气可以历久弥新。有些人则像在沙里的字,易怒但怒气很快就消弭于无形。有些人则如写在水中的定,不留任何已成过往的想法。但最完美的人是如写在风中的字,让侮辱和逆耳的批评与意识中擦身而过,他们的心中永远都是纯净而安宁,呈现出光可鉴人的一面。

98、 世间并没有固定的魔或恶,如果魔能够体验到佛法,就能够变得慈悲,因为每个人都有能力慈悲。

99、 欣赏他人,才能成就自己。事物本身没有快乐与痛苦之分,一件事究竟是快乐还是痛苦,关键是看我们抱着怎样的心态、用怎样的眼光去看待。

标签: